现代幽灵社交:好好的人,聊着聊着就消失了
液态价值©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液态价值(ID:liquidvalue),作者:Iris,原文标题:《当代幽灵社交困惑:聊得好好的朋友,怎么突然就消失了?》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过这种经历:
早上给人发了一条消息,直到晚上甚至几天后才等到回复;
见过几面的朋友,慢慢地就再也没了消息;
本来关系不错的亲朋好友,有一天突然就再也联系不上了。
这不是百慕大三角的神秘现象,不是外星人突然袭击,不是王者峡谷里的钟馗勾人,而是现代社会悄然生成的一种逃避性社交:“社交 ghosting”。
2018 年,牛津词典就新增了“ghosting”一词,指“在没有任何解释的情况下,突然切断所有交流,结束与某个人的关系。” 因为“ghost”是“鬼”“幽灵”的意思,因此中文里一般直译成“幽灵式社交”,也会简单地说成“鬼人”和“被鬼”。
一、好好的人,说没就没了
我们大部分人都经历过幽灵式社交,不是你鬼了别人,就是别人鬼了你。
轻则一个认识的朋友突然消失,从此杳无音讯再也联系不上,成为好友列表里的信息黑洞。
所有消息石沉大海,仿佛这个人从未出现过。徒留一个空荡荡的消息框,与陈奕迅合唱一首“你会不会突然地出现,在列表的消息框”。
或是一场场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咕咕”。本来玩得来的朋友,逐渐失去了联系,再也约不出来。说好的开黑永远在等待,说好的吃饭再也没下文。
更严重的是进入亲密关系后的“社交 ghosting”。
大部分人在进入亲密关系后都会有更高的情感需求,同意进入亲密关系也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做好了回应这种需求的准备。
但有人就是会间歇性人间蒸发,不回消息:
或是直接拜拜,徒留对方在风中凌乱。
最后我们终于悟到,原来 S.H.E 早在本世纪初就进行了亲密关系社交 ghosting 的细致观察,并且将研究成果形象地撰写成了当年的流行歌曲《波斯猫》:
而社交 ghosting 压死当代人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又骗感情又骗钱。
我们一腔热血地交付信任,本以为能促成一段和谐融洽的友谊,从此过上一起约饭喝奶茶,一起约球打游戏的生活,却不料“你以为对方以为的并不是对方以为的”,最后只能是你的钱永远地离开了你,金额还达不到诈骗的立案数额。
我们冬天用尽毕生勇气从被窝里爬出来去上班,不一定是为了梦想,但一定是为了钱。这样辛辛苦苦的血汗钱却换来一场社交 ghosting,这究竟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二、成年人的社交潜台词
除非是社交能量爆棚的外向型人格,或是雷厉风行从不拖沓的高效率人才,不然我们或多或少都会一些想假装自己不存在、想要“变鬼”的时刻。
开开心心地下班却猝不及防地收到工作消息,回复还是不回复,that's a question;
忙碌了一天想刷会儿手机“哈哈哈”完就睡觉,朋友的聊天框却适时带来了深夜的苦水;
周末终于找到了独处的时间,兴冲冲地打开新买的游戏或书,突然听到手机传来了消息提示音……
当微信无孔不入地渗入人们的生活,消息的回复时间从邮件的 1~2 天瞬间压缩成了对话框里的 1~2 小时。但凡几个小时没动静,对方的脑海中都已然脑补出了一部波澜起伏、险象环生的 20 万字剧本。
“现代人手机不离身,消息怎么会看不到呢?”
“已读不回,是不是对我有意见?”
“几个小时还没出现,怕不是死了吧?”
然而,只要不在适合回消息的状态里,哪怕是一句“收到”也会瞬间改变人的状态。更别提跟着消息一起到来的工作,需要认真回复的情感问题,或是一场社交活动的邀约。
因此,大多数时候的“没及时回消息”,甚至大半天才回的消息都与个人态度无关,无非是一种个人的时间安排。
更何况,除了时间安排,更有社交电量的安排。
当代社恐的社交承受力薄如蝉翼,社交电量续航能力堪称菜鸡中的辣子鸡,在与陌生人打完一个招呼后就已经没电停机。
一个破碎的我要如何拯救一个破碎的你,消息在点开的一瞬间被关上:此社交电量亡我,非个人意愿之罪也。
快节奏高强度的日常生活让当代人迫切需要个人的时间,也难免在社交活动中选择逃避。
众所周知,当某人在夜间聊天中表示“不说了我去睡了”,接下来极有可能出现的剧情就是对方又继续出现在朋友圈的点赞队列里,或是没多久就热情洋溢地转发微博,与众人在深夜瓜田中欢聚一堂。
耿直的小伙伴此时已经抽出 40 米的大刀,大声质问:“你不是说去睡了吗?”
而贴心的小伙伴早已读懂了当代人的社交潜台词,会意一笑后消失在互联网冲浪的汪洋中。
众所周知,睡了=关闭社交,开启轻松自在的玩手机阶段
同理,社交 ghosting 有时候不过是一种“希望大家彼此放过”的大道无言,是成年人最后的尊重。
曾经的朋友聊不来了,感情淡了,世界观不一致了。渐行渐远和分道扬镳都并不需要一场轰轰烈烈、令人尴尬的诀别。
更常见的情况是说好的“再约”被一次次推迟,大家嘴上“没关系”,心里却都松了一口气。于是双方在彼此的生活里逐渐淡去,成为一个慢慢蒸发的幽灵。
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原则上的重大分歧也不一定走向一场针锋相对的大混战。一场冲突劳心劳力,而成年人要么有心无力,要么根本不想费心。无论责任在谁,矛盾都极有可能以一场缓慢的的社交 ghosting 来解决。
有点烦了,感觉被冒犯,但是撕破脸大家都难堪,不如给双方留一点空间。沉默之中早已隐含了潜台词:“无语” “不想回” “退下吧”。
人生在世,难免会与一些难以沟通的人狭路相逢。这时候,只好露出尴尬又不失礼貌的微笑,逐渐稀释回复消息的频率和字数,力求让自己完美地与空气融为一体,从对方的世界里安然消失,重新回到自由的广阔天地里。
这不失为一种体贴的礼貌,成年人最后的体面。将“你是傻逼”紧紧咬在牙关里,送上一份“希望你不要不识好歹”的美好祝愿。
图片来自 @科普梗知识/weibo,直男尬撩自信语录
又或许,即便没有什么波澜和对立,人从相遇到相忘于江湖不过是人际关系的自然历程,而我们许多人之间早就完成了从彼此的生命中出现直至消失的全过程,只是因为这个过程太过自然,因此成为一场名副其实的 ghosting——连双方都没有注意到就“鬼”了。
三、对突然蒸发的人喊一句 “人渣”
成年人的独处需求、心照不宣的渐行渐远和留点面子的疏离都可以理解,真正激怒人的是毫无尊重、没有理由甚至带罪潜逃的社交 ghosting。
只会让人莫名其妙,百思不得其解,忍不住破口大骂,非常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现代生活便利了一切沟通,却也让人际关系变得更为脆弱。
绝交和离开甚至不用面对面说清楚,只要轻巧地删除或拉黑,一段关系就此单方面宣告结束。
图片来自 @Her/douban
然而正是因为沟通的成本极大地变低,人际关系所需的投入不断减少,不少人渣之心便蠢蠢欲动:只要潜心研究,成为深谙糊弄学之道的老玩家,就可以游刃有余,虚与委蛇,为所欲为。
在一句句敷衍糊弄中,不管对方如何认真对待、倾情付出,这份关系都会变成糊弄学人眼中可以随意舍弃的一段浅层的人际关系,在不想维持的时候随时开启一份社交 ghosting 剧情,便可逃之夭夭,快乐四方。
图片来自 jikipedia.com
更要命的是明明“先撩者贱”,你接住对方的好意,两人关系渐渐升温,却发现对方原来就是随意撩撩,早已站在了社交 ghosting 的起跑线上,就等一个不愉快的瞬间、一个不对的感觉、一条懒得回复的消息,就能马上扣动发令枪,以说时迟那时快的速度从人际关系里迅速抽离。
图片来自 @语文指挥中心/weibo
这种社交 ghosting 给被鬼的人带来极大的心理创伤。鬼人者溜之大吉,但被鬼者百思不得其解,只会越发自卑敏感。被鬼的经历成为一件人生糗事,在每个睡不着的深夜按下回忆键自动循环播放,让人辗转反侧,焦虑不安:
“是我做错了什么吗?”
“是不是被讨厌了?”
如果被鬼者本来就社恐或自卑,这种伤害简直是毁灭性的,能让人痛苦不堪、怀疑人生,对人际交往的恐惧更上一层楼。
逃避虽然可耻但是有用。如果你的亲朋好友习惯性迟回消息,不要惊讶,也许对方只是在高强度的社交生活中饱受了蹂躏,需要重新攒满社交能量才能出现。愿大家关爱社恐,只要人人都为对方留有个人空间,世界将变成更美好人间。
然而逃避虽然有用但是可耻。如果你习惯性迟回消息,动不动人间蒸发,请注意了:鬼人一时爽,被鬼悔断肠。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愿大家耗子尾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液态价值(ID:liquidvalue),作者:I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