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与干姜配伍的作用与功效
【基源与功效】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性味辛、甘,大热。有毒。
归心、肾、脾经。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效。
干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干燥根茎。性味辛,热。归脾、胃、心、肺经。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之功效。
【药对功效】回阳救逆,补火温中。
【配伍机制】附子辛、甘,大热,入心、肾、脾经。辛热以散寒,味甘以助阳,上助心阳以通脉,下补肾阳以益火,中温脾阳以健运,尤善追复散失之元阳,为回阳救逆之圣药。且其性善走,通行十二经,外达皮毛而散在表之寒,里达下焦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总之,温一身之阳气,散周身之寒邪。对心阳暴脱,脉微欲绝;肾阳衰微,阴寒内盛;脾阳不振,脘腹冷痛;及风湿寒痹,疼痛麻木尤为要药。
干姜辛热燥烈,入脾胃则温中散寒,入心则回阳救逆,入肺则温肺化饮,为脾胃虚寒,吐利冷痛,寒饮犯肺咳喘之要药。
附子长于回阳救逆,止痛力强,走而不守,能通彻内外上下;干姜守而不走,可以固守附子之性,使其温中回阳之力增强,古人有“附子无姜不热”之说,二药相须配伍,治亡阳虚脱及脾阳虚证。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临床应用】
1.亡阳危证。症见四肢厥逆,恶寒倦卧,神疲欲寐,脉微欲绝等。配伍甘草,如四逆汤;若兼气脱者,配伍人参;若兼阴盛格阳,虚阳上浮之戴阳证,配伍葱白,以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2.各种慢性病阳虚证。凡肾阳、脾阳、心阳虚证,均可应用。
(1)肾阳不足之低血压,配伍黄精等。
(2)脾阳虚弱,腹泻,冷痢,配伍白术、白豆蔻、肉豆蔻、厚朴等;脾阳虚,脘腹冷痛,呕吐,手足不温,配伍党参、白术、炙甘草等。
(3)脾肾阳虚所致水肿,配伍白术、茯苓等。
(4)心阳虚心悸、胸闷,配伍人参、丹参、桂枝等;若阴寒凝滞之胸痹,症见背痛彻心,心痛彻背,所致厥逆,脉沉紧,配伍乌头、蜀椒等。
(5)阳虚寒湿发黄,配伍茵陈蒿、附子、干姜等。
3.虚寒性月经不调,痛经等,配伍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等。
【现代研究】附子煎剂、水溶性部分等对蛙、蟾蜍及温血动物心脏,不论是正常状态或处于衰竭状态均有明显的强心作用;其正丁醇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及水提物对氯仿所致小鼠室颤有预防作用;附子有显著的抗炎作用,能抑制蛋清、角叉菜胶、甲醛等所致大鼠足跖肿胀,抑制醋酸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抑制肉芽肿形成及佐剂性关节炎;中乌头碱、乌头碱及次乌头碱均有镇痛作用。
干姜甲醇或醚提取物有镇静、镇痛、抗炎、止呕及短暂升高血压的作用。干姜醇提取物能明显增加大鼠肝脏胆汁分泌量,维持长达3~4h。
【用法用量】附子,3~15g;干姜,6~10g。水煎服。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附子人煎剂须先煎30~60min。
【按语】附子与干姜属于相须配伍,
《伤寒论》中的干姜附子汤即用此药对组方,
以治伤寒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此外,张仲景的四逆汤、白通汤等衍生方剂众多,治疗少阴病阳虚证,临床疗效显著。且干姜可以降低附子的毒性,所以多同用。
附子与干姜配伍,若是治疗阳虚烦躁证,其用量比例近2:1,如干姜附子汤用干姜1两(3g),附子1枚(5g);若是治疗阳虚寒盛证,其用量比例近1:1,如四逆汤用干姜1两半(4.5g),附子1枚(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