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语文思维?

今天,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对语文教学中良好思维品质、思维方法的训练、培养也越来越重视了。事实上,许多教师已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对思维训练作了一些积极的有益的探索,如开发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点燃灵感的火花,开启学生积极思维的大门,进而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等,极大地丰富了语文思维训练的方法。但是,由于长期“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以升学为唯一目的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在思维训练中,常常明显地表现出种种不良的状况:教学片面、简单、肤浅、散乱。有时只单一地进行一些启发训练,而没有把思维训练与思维的主体(学生)及其他综合因素相结合,只重“教”而不重“学”,以致学生的思维不论在深刻性、严密性还是在独创性、广阔性方面,都显现出一种相当混沌的状态,存在着不少欠缺。鉴于此,为了更好地科学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就中学语文思维训练作一番深层次、广范围的审视。

一、语文思维训练的特点及其作用。

思维是人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而语文思维训练正是在大语文观这一基础上,思维主体(学生)的语文思维结构作用于所要研究探讨的对象上,并使之产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这一过程。在这思维训练过程中,师生要多方交流,不断地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加工,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使思维主体的意识不断优化,不断地在聚合、发散、聚合的碰撞过程中推向高潮和深处。在这些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它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思维的交流性。交流是引起思维意识的一种重要方式。正是由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使得思维意识始终处于一个亢奋的状态,这为下面的思维创新和深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思维的交流不仅让师生大脑内部的信息得到交换,促使了思维的不断调整,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更趋于系统化、具体化,从已知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能力更强,从而促使学生的思维系统由封闭性转向开放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争论(辩论)、鉴别、思考、检验(证),积极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向、范围、内容和进度,同时对教师反馈的信息进行变通和创新,从而迈入到更高更深的认识阶段。

(二)训练的整体性。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自觉地对全体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这是语文素质教学的要求,也是教学大纲的规定。所谓整体性,就是强调思维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个基础知识有差异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进步。在这里,我们要突出学生思维个性的最优发展,即根据学生自身思维特点找到突破口,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思维训练中“尽可能充分发展”。在对待问题上,由于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所以探索问题的兴趣也有很大的不同。而我们教师的任务就要使全体学生都处于对问题的探索思考中,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发表他们的见解,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由于全体学生都以参予了讨论,不但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而且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特别是思维基础薄弱的学生看到了自己也可以参予回答高水平的问题,学习的兴趣就会提高,而班级的整体思维能力也将会上一个台阶。要做到训练的整体性,教师首先要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同时在日常教学中,还要明确地把思维训练列入教学目的,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此外,教师还要深入到学生中去,接触、了解、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以使训练更有针对性,更加和谐。总之,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与其他练习不同,它对整体性的要求更高、更突出。

(三)内容的广泛性。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古今中外,社会、家庭、学校、理想、道德、情操、伦理、政治、经济、法律、美学……凡文章所涉及的东西,几乎无所不包。由此,教师必须要注意研究整个思维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要注意研究新旧教材,新旧知识之间的连贯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既要研究本学期训练内容,还应研究上学期和下学期的思维训练内容。另外,教师还要了解所教学生的思维情况,从两个实际出发,确定思维训练的最佳方法和最佳内容,使“矢”和“的”和谐地碰撞起来,以收到最佳效果。

(四)形式的渗透性。语文思维训练并不是简单的1+1=2的逻辑推理,它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形式的渗透性就是语文思维的重要表现。这是的渗透性指的是在听说读写的实践过程中,通过知识教学,情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以达到思维训练的实效。语文所选教材,一般都有较强的语言美、结构美、形象美、意境美,所以,当教师以真挚热烈的情感指导学生分析、比较、理解、消化和欣赏文章时,思维的形式正悄悄地渗透进了学生的心灵之中,就如蒙蒙春雨,在春意融融的美景之中,丝丝入土,滋润着花草树木。

语文思维训练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它打破了学生思维的局限,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多向性,它还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得。在这个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思维的范围、内容、深度得到了进一步扩散,思维主体原来所未能想到的,在训练中得到了丰富和提高,即个体思维交融于整体思维之中,从而优化了个体思维的品质。而思维训练的成果就是思维效果的高度集中与和谐发散,在成功思维的启发指导下,其他被动地消极的非主流的思维就会转向,转向到积极的主动的思维状态之中,同时还可能顿悟,产生灵感,从而一泻千里,有所创新,有所发明。

二、语文思维训练之现状。

目前,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的思维训练,已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思维方法,学生在具体学习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的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时常处于一种自发状态,被动接受的状态,就像“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练习得多了,才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他们对挤在脑子里的知识不会灵活地借助思维能力进行创造性地调配、组织和运用,而只是处于一种经验型、模仿型水平,所以常常表现出思维不敏锐,观察不细致,独立分析能力差,如在写文章时审题不当,层次不清,内容贫乏,缺乏丰富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这些现象的存在,跟我们思维训练的现状是息息相关的。

现状之一:我们的思维训练仍受限于课本,受限于以教材和参考书为标准的各种考试,受限于固定的授课时教的制约。事实上,思维训练的终极目的就是要最终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语文能力,将来面对社会,服务于社会。但是我们一些教师由于缺乏正确的认识,在教学中不敢抛开一篇课文,不敢抛开课文的某一方面,甚至一字一词,于是,围绕课本设计出来的训练题、思考题,几乎无一不是千篇一律地由字、词、句到语法、修辞、逻辑等组成的大会串,无一不是一份较小规模的考试模拟题。

现状之二:我们的思维训练仍较多地将学生视为“信息接收器”、“知识贮存器”,而忽视了学生作为活生生一个人所应具有的思维能力。为了考试,我们的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简单地把自己的思维方法强授给学生,学生成了方法的接收器,所以当学生运用知识时,他们只喜欢面对具体的问题、现成的问题,被动地去分析、解决问题,而不是独立地主动地去提出、发现问题。可想而知,当苹果再次落地时,谁会象牛顿想到万有引力一样想到其他的定律呢?而且,为了应付考试,我们的学生更看重的是问题的结论——答案,这一切,都使得学生的思维变得越来越僵化。事实上,成功的思维训练应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思维过程,掌握其从形象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从理解到记忆的转化过程中的“路径”,尽量使我们的教法变成学生自我思维学习的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果我们长期无视于这些现状的存在而不加以改进,那么,它必将进一步助长学生投机取巧,懒于主动思维的消极心理,而养成被动作题的不良习惯,也必将进一步地影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影响思维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阻碍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所以我们一定要改进思维训练的现状,使之优化,使之适应于学生的发展,而不应单纯地认为取消或改变考试升学制度,这是不切实际的。

三、思维训练的优化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诚然,思维训练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它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但我们只要把各种因素有机地和谐地统一起来,就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尽快地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佳境,从而实现语文思维的共鸣。

(一)思维训练要注意适应学生的发展。

1、思维训练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在客观上都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学生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他们感知事物的能力都是不同的,他们的思维能力往往随着基本知识、技能的积累,新旧知识的迁移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的,为此,我们的思维训练就要按照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和语文学科的逻辑系统循序渐进地进行。在教学中,我们要用具体形象的语言通俗易懂地描述概念,用生动的例子、比喻、故事等深入浅出地说明抽象的科学道理,以培养学生在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中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在初中阶段,我们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不断地使他们在要领中求深,在熟练中求快,在辨析中求精,在变换中求广,在探索中求新。

2、思维训练要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思维训练。

初中时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一个关键期,他们在视听方面表现相当灵敏,有意记忆的时间延长了,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学生基本上能在自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解决问题。所以,这一时期的思维训练要加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独立解决各种疑难问题的思维活动。

3、思维训练要适应学生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既考虑稳定性,不任意改动思维的内容和方法,又注意可变性,充分挖掘学生思维发展的潜力。

从思维过程来看,思维的稳定性主要是指学生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思路或思维习惯,他的思维方法常常是固定不变的,有一定的“套路”,信息交换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我们更要注意学生思维的可变性,充实挖掘其思维的潜力,在训练中,要求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善于把缺少关联的信息重新组合调配,以便对事物有所新的认识,也就是说,我们的思维训练不应使学生囿于一隅,而应训练学生的脑筋“急转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拓宽思维空间,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4、思维训练要适应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现代传统的封闭教学常常对教育对象不加区别,齐步走,一刀切,这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相违背的。事实上,由于学生生理上、心理上和各种社会环境影响的不同,造成了学生思维的个别差异性。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对那些学习努力、思维活跃的学生,要引导他们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培养思维的深刻性,要引导他们敢于质疑,不唯书唯师,培养思维的批判性,要引导他们克服思维定势,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对那些学习不用功,思维薄弱的学生,应摸清原因,耐心辅导,激发兴趣,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

(二)思维训练要注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激发,往往是思维个体呈最佳心理状态下充分发挥的结果,而最佳心态的形成又往往是在班级良好的教学情境下的结果。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想促进思维训练的优化,首先就要为学生在班级中创设一种良好的有宽松感、新奇感的教学情境和氛围,这样,就可以大大地活跃学生的思维,解放学生的灵气,为下面的思维交流、思维碰撞打好基础,作好铺垫。

(三)思维训练要注意培养高尚的情感交流。

在语文教学中,师生的情感交流是相当重要的,有人曾做过调查,影响语文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竟然是师生的情感。所以,我们认为,语文思维教学不仅仅是一种高层次的理性认知活动,同时还是一种情感的重要活动,只有在令人愉快、和谐的情感体验中,才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注意力高度集中,才有可能达到思维的顶峰。在这里,高尚的情感主要是指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心爱护。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尤其要表现在那些缺乏思维自信的学生身上,这样,全体学生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肯定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巨大的思维感召力,使学生乐于听从教师的教诲,乐于思维。可以这样说,师生情感的交流与升华,促进了思维的交流与升华。

(四)思维训练要注意运用优美的语言。

在语文教学中,优美的语言就象春雨一样滋润着学生的思维意识,它极富感染力和吸引力,能使学生心情愉快,趣味盎然,思维敏捷,从而收到良好的思维效果。语言作为一种启迪思维的工具,它的真正的美在于言辞的热情、诚恳、含蓄、幽默,富有启发性和激励性,因此,在思维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自己的灵感和思想渗透到课堂语言中去,“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的思维点不断兴奋,由此达到思维教学的效果。

(五)思维训练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审美就是对美的形式的愉悦感受,而我们的语文课本身就是一堂审美的课,它往往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学生审美意识、审美情趣的不断深化,就会激发学生对语文思维的兴趣,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广阔性,还能陶冶性情,做到以美引真、以美促善。在充满艺术美感的氛围中,学生就会不知不觉地进入语文思维的佳境,时而亢奋,时而舒缓,时而困惑,时而释然……在这跌宕多姿的思维律动中,在这语文美感的熏陶下,思维教学也就达到了目的。

(六)思维训练要注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在语文教学中,质疑是推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学生产生创新意识的催化剂。因此,我们在思维训练中,要充分鼓励学生破除“迷信”,不唯书唯师,大胆质疑,大胆表述,特别是敢于提出那些与“教师”的判断“格格不入”的看法。而教师更要正确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捕捉好思维的难点,激发思维的“矛盾”,引起语文思维的“冲突”,以达到思维的创新。另外在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不轻易地表态和下结论,即使碰到学生思维有误也不要急着纠正,就让学生在自由的思维碰撞中鉴别正确与谬误,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力。

(七)思维训练要注意引导学生破除思维定势。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努力突破自己固有的传统的思维模式,突破旧的思维框框,充分发散思维,不断创新,不断寻求新的思维方式。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改变非白即黑,非此即彼的僵硬的思维定势,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一题多解,奇思怪想,使思维个体的思维方式不断优化,不断拓展,以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思维效果。

四,思维训练与思维品质、语文能力培养的探讨。

语文思维训练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事实上思维训练与思维品质的培养是相辅相承的,也就是说,思维训练是思维品质养成的基本条件,而思维品质的逐步提升,又能使思维训练不断优化。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研究中,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训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以思维的广度为侧重点,以多角度思维为核心,强化知识之间的渗透,在变换中求广,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这种训练主要是为了改变学生思路的狭窄、片面、简单的现象。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还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多角度。在训练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途径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形成全方位、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2、多解。在分析问题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横向推进、纵向深入的各种方法,形成一题多解的习惯。3、多变。在思考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破除思维定势,形成一题多变的习惯。4、多用。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知识的贯通,形成“一材多用”的习惯。比如在分析了《卖油翁》“熟能生巧”的中心后,经过思维多向转换,学生还得出“爱一行,专一行”;“行行出状元”;“不能骄傲自满,否则会惹事”等中心。

(二)以思维的深度为侧重点,以抽象概括能力为核心,强化课文主旨的揭示,在概念中求深,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这就是说,思考问题要触及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不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在教学中要抓住以下几个过程:1、引导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由结果到原因的抽象过程。2、对各种语文知识整理概括的过程。3、对有关语文知识要领的背景、内涵、处延的深化再认识过程。4、对事物以此喻彼,比较异同的过程。5、对课文主题的归纳总结的过程。在以上过程的推进中我们还要整体上把握单元构思、每课要点,同时精选语段开展读、议、讲、评、练,以求思维的深刻性。比如在分析契诃夫笔下的“变色龙”这一概念时,我们通过以此喻彼,比较异同,知道了“变色龙”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颜色与警官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媚上欺下,反复无常的本性是相通,如果再挖掘,我们还发现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变与“变色龙”一样是为了保全自己,维护沙皇的统治,由此揭示了19世纪沙皇警察统治的黑暗这一主题。

(三)以思维的精度为侧重点,以分析比较为核心,强化思维习惯,在辨析中求精,以培养思维的严密性。这里的严密性,主要是指思维的清晰、准确,合乎逻辑而不紊乱。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辨析。1、辨析课文中隐含的线索。2、对事物正反论点差异的辨析。3、对中心思想的正误与材料的完整性辨析。4、以点带面,对普遍与特殊进行辨析。5、对语言表达的有序性和规范性辨析。在辨析中,我们要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有理有据地进行判断推理。例如在对《春蚕的启示》审题时,一位同学经过辨析比较,提出了有别于“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奉献精神的看法,他认为:“蚕之所以能吐出晶莹闪亮的丝,是由于它把吃进去的桑叶进行了消化和再加工,那么联想到人读书,要想有所收益,也要把所学的知识消化吸收和再创造。”可见,经过辨析,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密性,而且还能有所表现,有所创造。

(四)以思维的新度为侧重点,以发散思维为核心,强化创新意识的引导,在探索中求新,以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这里的创造性,主要是指学生运用大脑储存的信息去发现和解决前人或自己未曾发现和解决过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还要强化以下几种“意识”:1、抗外界因素干扰的意识。2、突破暗示和原有知识圈的意识。3、善于观察发现和探索问题的意识。4、大胆猜想并勇于求证意识。5、新角度、新观点地创新意识。在引导以上意识时,要注意发挥教学民主,创设良好情境,发展求异思维,为新的探索创造条件。例如在对《苍蝇》一文审题时,我就设置了一个争辩的情境:“苍蝇是令人讨厌,但它也有益处,谁知道呢?”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他们热烈讨论,在争辩中他们突破了原有的心理暗示,并且大胆想象,提出了可仿照苍蝇的复眼、脚等制成“蝇眼照相机”、“蝇脚鞋”等,可见,经过争辩探索,思维的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总之,不管对于怎样的思维训练,我们教学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使之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21世纪是创造性的世纪,只有具有创造思维和创造力的人,才能在这里得心应手,挥洒自如。所以为了更好地培养这类人才,还需要我们更多的有识之士在思维训练的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等方向作更深入地实践、总结与探索。(lonelovelhk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