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31教学手记——总结的是写作,建构的是生命

把一年来的文字梳理一番,并不止于是把文字集中起来,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回视自我、思考生命的庄严事件。我们太匆忙了,时时刻刻在想着未做完的事,我们没有时间回味一下刚刚过去的欢乐与悲伤,生命是单行道,但生活是可以记忆与回放的,而且只有常常回望与品味过去生活滋味的人,才能体会到生命的幸福与遗憾,不然,人真的就成了机器了。

每个人回望过去的视角是不一样的,因为,这属于个人的世界,个人的世界对我们来说才具有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比如,姚之杰同学在梳理高二一年来写作的时候,他的文集标题是“理、解”,这个标题就是对一年来学习思维的高度概括。他认为:“回看这些文章的写作历程,似乎都离不开两个字:理解。在我看来,理解意味着先理后解,先要理清一篇文章、一段思路……接着,再去深入解析。也只有这样,写出的文章在能更加深刻。所整理的文章,也是在理并解了不同的对象后,完成的作品。”

那么,理解了哪些内容呢?

他把个人文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理解一句话

理解一篇文章

理解一种风格

理解一个人

理解自己的内心

理解这个世界

显然,在回顾一学年的写作历程中,实则是对阅读与写作的维度作了富有逻辑层次的区分,这个区分的过程,就是归纳概括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过程。思维训练让自己的认知结构不断丰富化,从语句到篇章,从文章到文人,从他人到个体,认知层次越来越丰富,核心素养自然也会逐步提升。
请看姚之杰的写作
奋斗青春不“疯斗”
“疯”一般用来形容不顾一切的,无合理规划的盲目的做一件事。而像这位清华学生一样一天只睡5小时的奋斗,我想称之为“疯斗”。
“废寝忘食”“悬梁刺股”……这些都是被人们所称赞的典故。但是让我们想想他们做出这些举动的背景:一是在当时的学习条件不佳,二是当时的人们对学习效率这一概念还并不清楚,只想着一心的学习。但是到了现在,有了更精确简洁的知识阐释,可以更方便的接收知识,有更快的学习速度。同时,很多人的经验都告诉我们,一个人“硬啃”某一方面的知识,恰恰是最容易忘记的。而且还是在头脑最不清醒的凌晨“硬”学,这些记忆又能保存多久呢?同时,第二天6点又起了,势必会极大地影响第二天的学习。那么,这样学习又能有多大的效率呢?这样学习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所称赞的,是“废寝忘食”的这种精神,绝对不是这种行为。如果盲目地模仿前人可能已经过时的行为,盲目的奋斗,那么不仅会使身体疲惫不堪,效率还可能不如早睡早起作息正常的人。
青春是奋斗的资本,但绝对不是滥用的“恣”本。睡眠的缺乏和很多的疾病都会挂上钩,这种晚一早六的作息,其实是在过度的消耗自己的身体。有句话叫“青年用健康换金钱,老年用金钱买健康。”而这种用身体来换取知识,结果知识还未派上用处身体就先垮了,不是得不偿失吗?
况且,过于繁重的任务还会造成精神疲惫,给予自己过多的压力。看着排满了的时间表,神经必然会处于长时间的紧绷状态。一根橡皮筋什么时候最容易断的时刻,便是绷得最紧的时候。神经何尝不是这样。一点点的外力,便会造成不可逆的精神崩溃。与此同时,缺乏睡眠本身就会让人更容易烦躁,那么,这种心理压力又有谁能够承受呢?
这种不顾一切的、疯了一般的斗,反而会对身体和心理造成双重损伤。青春再好,也禁不起超负荷运载。
如果看见一个人在大晚上还会奋笔疾书,你会想到什么?是不是暑假最后一天补作业的情景?没错,还没真正踏入社会就要从清晨忙到凌晨,恰恰是不会安排时间的一种表现。学习时代就要将一天排得满满当当,那么若踏入社会后有了更加繁忙的工作,还有什么空间来安排呢?真的要天天通宵吗?不锻炼安排时间的能力,那么面对未来可能的繁忙,说不定还没有开始执行,就在安排上手忙脚乱了。无论想到什么就不加取舍的往时间表中塞,那么人生不是过于匆忙了吗,那还有什么乐趣呢?
青春是该奋斗,但不能这样的“疯斗”,不能这样为了奋斗而奋斗。因为这样无论是对健康,还是未来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都是一种阻碍。
真正的奋斗,应该是在不影响正常生活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去做一件事。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该吃吃该睡睡、该学学该玩玩,劳逸结合,才是正确的奋斗观。
没有名人名言、典故事例,好像是很素的一篇文字,其实,我们看重的就是这种凭思维、判断、推理写出来的说理文,它呈现出一个正在用理性审视生活的青年人应该有的基本特征。写作,不是仅仅为了考场那篇文章,更应该为了人生这篇大文章,没有这篇大文章,永远只能属于不入流的考试工具。范仲淹千古留名,全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境界上,语文训练的价值是把能够把这种境界恰当地表达出来。因此,我常常让学生去审视、去思考、去理解。姚之杰同学把理解分为理与解,把本来笼统的一种理念系统化了,这就是建构,也就是我常说的“自我建构”,用写作来铸造一个大写的“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