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西医治疗学习资料
二、诊断要点 (一)症状及体征 1.全身症状:活动期患者大多数有全身症状。约有90%患者在病程中出现各种热型的发热,尤以低热、中热为常见,此外尚可有疲倦、乏力、体重下降等。 2.皮肤黏膜:80%患者在病程中出现皮疹,包括颊部呈蝶形的红斑、丘疹,盘状红斑,指掌部或甲周红斑,指端缺血,面部及躯干皮疹。其中以颊部蝶形红斑最具特征性。与SLE相关的特殊皮肤类型有: (1)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皮疹广泛,位于暴露部位,病变浅表,呈对称性,有时尚可形成疱状或大疱状,愈合不留疤痕。 (2)深层脂膜炎型:此型较少见,累及真皮深层及皮下脂肪层,不累及表皮,表现为皮下结节,但有时可与上覆皮肤粘连而将皮肤拉成脐形。40%患者在日晒后出现光过敏,有的甚至诱发SLE的急性发作。浅表皮肤血管炎可以表现为网状青斑。30%患者在急性期出现口腔溃疡伴轻微疼痛,40%患者有脱发,30%患者有雷诺现象。 3.浆膜炎:半数以上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出现多发性浆膜炎,包括双侧中小量胸腔积液,中小量心包积液。 4.肌肉骨骼:关节痛是常见的症状之一,出现在指、腕、膝关节,伴红肿者少见。偶有因关节周围肌腱受损而出现关节畸形,关节X线多无关节骨破坏。部分患者出现肌痛,5%出现肌炎。小部分患者出现股骨头坏死,目前尚不能肯定是由于本病所致抑或为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之一。 5.肾脏:几乎所有患者的肾组织均存在病理变化,但有临床表现者仅约75%,可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管形尿、肾性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等。早期患者以蛋白尿、尿中出现多量红细胞为常见。大部分患者在病程较早阶段,肾损害经合理治疗后症状可以消失或缓解,也有一部分呈进行性发展为肾衰竭。 6.心血管:约30%患者有心血管表现,其中以心包炎最常见,可为纤维素性心包炎或为心包炎。患者有心前区疼痛或无症状,超声心动图对诊断有很大帮助。约10%患者有心肌损害,表现气促、心前区不适、心律失常,心电图有助于诊断,严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导致死亡。约10%患者发生周围血管病变,如血栓性血管炎。 7.肺脏:约35%患者存在胸腔积液,多为中小量、双侧性。除因浆膜炎所致外,部分是因低蛋白血症引起的漏出液。患者可发生狼疮肺炎,表现为发热、干咳、气促,肺X线可见片状浸润阴影,多见于双下肺,有时与肺部继发感染很难鉴别。少数患者可出现肺间质性病变。肺动脉高压多出现在有肺血管炎或有雷诺现象患者。 8.神经系统:25%患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尤以累及脑为多见,称为神经精神狼疮(NP狼疮),表现为头痛、呕吐、偏瘫、癫痫、意识障碍,或幻觉、妄想、猜疑等各种精神障碍症状。有NP狼疮表现患者均为病情活动者。少数患者出现脊髓损伤,表现为截瘫、大小便失禁,治疗后常遗有后遗症。 中枢神经受累者腰椎穿刺检查除有颅内压升高外,部分患者的脑脊液尚可出现蛋白量增高,白细胞数增高和葡萄糖量减少(少数)。影像学检查对NP狼疮诊断有帮助。本病应和中枢神经结核分歧杆菌或真菌感染相鉴别。因中小血管炎而引发的外周神经病变在本病较为少见。 9.消化系统:约30%患者表现食欲不振、腹痛、呕吐、腹泻、腹水等症状,其中部分患者以消化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若不警惕,易于误诊。约40%患者血清转氨酶升高,肝脏可能肿大,一般不出现黄疸。少数患者可并发急腹症,如胰腺炎、肠坏死、肠梗阻,往往是SLE发作或活动的信号。存在消化道症状患者需首先除外继发的各种常见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等病因。 10.血液系统:活动性SLE约60%存在贫血,其中10%患者属溶血性贫血(Coombs试验阳性),约40%患者白细胞减少或淋巴细胞绝对数减少。约20%患者存在血小板减少,部分患者因血小板减少明显而发生各系统出血。约20%患者有无痛性轻或中度淋巴结肿大,以颈部、腋下多见。淋巴结病理常表现为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少数为坏死性淋巴结炎。约15%患者存在脾脏肿大。11.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可以出现于SLE的活动期,表现为动脉和(或)静脉的血栓形成、习惯性自发性流产、血小板减少,患者血清多次出现抗磷脂抗体。 12.干燥综合征(SS):约30%的SLE患者存在继发性SS。 13.眼部:约15%患者存在眼底变化,如出血、乳头水肿、视网膜渗出物等,病因是视网膜血管炎。另外,血管炎可累及视神经,两者均影响视力。重者可在数日内致盲,早期治疗多数可逆转病变。 (二)辅助检查 1.免疫学检查 (1)总补体活性(CH50):活动期患者CH50减低; (2)补体C3、C4均减低; (3)免疫球蛋白:呈低蛋白血症,高球蛋白血症,IgG、IgM、IgA均升高;4)免疫复合物(CIC):常表现为增高; (5)类风湿因子(RF):部分患者RF呈阳性(滴度1∶40以上); (6)荧光法抗核抗体(IFANA或IFANF):正常者为阴性。常分为几型: ①均质型:见于活动期SLE及药物性SLE; ②周边型:亦见于活动期SLE,特别是狼疮性骨炎患者; ③核糖体型、斑点型及核仁型:见于3%~15%SLE患者。 (7)抗DNA抗体:正常者为阴性。 ①抗单链DNA抗体(抗SS-DNA抗体):SLE阳性率为60%~70%; ②抗双链DNA抗体(抗OLS-DNA抗体):仅见于SLE,阳性率40%~60%,是目前公认的SLE血清标记抗体。该抗体的存在易引起SLE肾炎和典型的蝶形红斑,抗体滴度与疾病活动程度相关,可观察SLE的病情变化; ③抗组蛋白抗体:在药物性狼疮中阳性率高达95%以上,但也可见于SLE(阳性率20%)。 (8)抗ENA抗体:正常为阴性。 ①抗Sm抗体:见于SLE,是一种标记抗体,阳性率30%~40%,并常提示有肾脏病变和雷诺现象; ②抗RNP抗体(细胞核核糖核蛋白、抗ulRNP或nRNP抗体):SLE阳性率35%~45%; ③抗RO(SS-A)抗体:SLE阳性率约为35%,抗体阳性也引起亚急性皮肤型狼疮皮损,与SLE光敏感有关,也与新生儿狼疮有关; ④抗La(SS-B)抗体:SLE阳性率约为15%; ⑤抗Ku抗体:SLE阳性率约为10%。 (9)狼疮细胞(LE细胞):活动性SLE阳性率40%~70%; (10)抗心肌磷脂抗体(抗ACL抗体):SLE阳性率约为50%; (11)狼疮带试验(LBT):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检测皮肤免疫荧光带或狼疮带,即在真皮表皮连接处可见一局限性的免疫球蛋白沉积带,主要为IgG,亦有IgM、IgA。在SLE皮损处阳性率达92%,在SLE曝光处阳性率达70%,非曝光处50%; (12)T细胞亚群检测:采用单克隆抗体荧光技术(DKT或Leu、MCAb),活动性SLE病例中总T细胞(OKT3+、Leu4+)和抑制性T淋巴细胞(OKT8+、Leu2a+)比值增高; (13)NK(自然杀伤)细胞检测:SLE患者NK细胞活性低于正常。 2.血常规:可出现溶血性贫血或白细胞减少(<4.0×109/L)或淋巴细胞减少(<1.5×109/L)或血小板减少(<10.0×109/L)。 3.持续性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0.5g或定性超过+++。 4.肾活检:最具有特征性,表现为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底层增厚、炎症以及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在肾小球基膜部位的沉积,免疫荧光检查呈“满堂亮”现象。 三、诊断标准 1.蝶形红斑:颧部扁平、高于皮肤的固定性红斑,常不累及鼻唇沟部位; 2.盘状红斑:隆起的红斑上有角质性鳞屑和毛囊栓塞,旧病灶可有萎缩性瘢痕; 3.光过敏:由于对日光过度反应而引起的皮疹; 4.口腔溃疡:口腔或鼻咽部无痛性溃疡;5.关节炎:非侵蚀性关节炎,累及2个或2个以上的周围关节,以关节压痛、肿胀或渗出为特征; 6.浆膜炎:胸膜炎:胸痛或胸膜摩擦音或胸膜渗液;心包炎:心电图异常或心包摩擦音或心包渗液。 7.肾病变:蛋白尿:>0.5g/24h或定性超过+++;管型:可为红细胞、血红蛋白、颗粒管型或混合型管型。 8.神经系统异常:抽搐及精神病:非药物或代谢紊乱,如尿毒症、酮症酸中毒或电解质紊乱所致; 9.血液学异常:溶血性贫血伴网织红细胞增多;至少两次,白细胞减少<4.0×109/L;至少两次,淋巴细胞减少<1.5×109/L;血小板减少<100×109/L,除外药物所致。 10.免疫性异常:LE细胞阳性;抗ds-DNA抗体阳性;抗Sm抗体阳性;梅毒血清试验假阳性。 11.抗核抗体:排除药物诱导的狼疮综合征。 临床上如果某个病人具有上述11项标准中的4项或4项以上表现,不论先后或同时出现,均可诊断为SLE。 四、治疗方法 (一)中医辨证论治 1.阴虚内热 主症:手足心热,持续低热,盗汗,口干咽燥,皮肤红疹,心烦,腰膝酸软,关节酸痛,无力。舌质红,舌光红,脉细数无力。 治法:养阴清热。 方药:玉女煎加减。 生石膏30g 熟地10g 麦冬10g 知母10g 牛膝10g 玄参10g丹皮10g 地骨皮12g 银花藤20g 桑枝30g 2.毒热炽热 主症:高热,面红,目赤,面部蝶形红斑,手足皮肤红斑,发红疹,关节肌肉酸痛,口腔溃疡,咽干口渴,喜冷饮。舌质红少苔,舌质红绛,苔根厚,脉细数或洪数。 治法:清营凉血,解毒退热。 方药:神犀丹加减。 水牛角6g 生地10g 丹皮10g 赤芍15g 玄参10g 黄芩10g 银花20g 连翘15g 板蓝根12g 石菖蒲10g 3.风湿热痹证 主症:大小关节酸胀疼痛,或游走窜痛,发热,37.5℃以上,关节红肿,皮肤斑疹,口干口渴,舌质红、苔黄白相间,脉浮数。 治法:清热利湿,祛风清营通痹。 方药:四妙清营汤。 苍术10g 黄柏10g 牛膝15g 薏苡仁30g 生地15g 玄参10g丹参10g 银花藤20g 连翘10g 赤芍15g4.瘀热伤肝主症:面部红斑,腰膝酸胀,烘热头晕,口苦口干,烦躁易怒,大便燥结,舌质红,苔薄,脉弦。 治法:凉血活血,行滞养肝。 方药:当归龙荟丸加减。 当归15g 青黛6g 焦栀15g 木香10g 黄芩10g 黄柏10g 龙胆草6g 芦荟15g 丹参10g 丹皮10g 赤芍15g 青皮15g 牛膝10g 5.气阴两虚 主症:全身乏力,纳呆,精神萎靡,心悸气短,低热,面部红斑,口干不思饮,大便燥结。舌质红,脉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加减。 人参10g 麦冬10g 五味子10g 玉竹10g 沙参10g 石斛10g 6.脾肾阳虚 主症:下肢或周身浮肿,尿少腰酸,纳呆腹胀,四肢乏力,神疲倦怠,怕冷喜暖,甚或见心悸气喘。舌淡,脉沉细弱。治法:温阳利水。 方药:真武汤加减。 熟附子6g生姜5g茯苓15g白术10g白芍10g砂仁6g焦三仙各10g (二)西医治疗 1.糖皮质激素:对不甚严重病例,可先试用大剂量泼尼松或泼尼松龙每日1mg/kg晨起顿服。若有好转继续服至5周,然后逐渐减量,每1~2周减10%,减至小剂量时(每日0.5mg/kg)不良反应已不大。在控制SLE活动的前提下,激素应更缓慢地继续减量,一直至最小量作维持治疗。如用大剂量激素未见效,宜及早加用细胞毒药物。长期使用激素会出现以下不良反应:向心性肥胖、血糖升高、高血压、诱发感染、股骨头无菌性坏死、骨质疏松等。 激素冲击疗法:急性爆发性危重性SLE。以甲泼尼龙1000mg溶于葡萄糖液中,缓慢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用3天,接着使用大剂量泼尼松如上述。 2.免疫抑制剂:活动程度较严重的SLE,应给予大剂量激素和细胞毒药物,后者常用的是环磷酰胺(CTX)和硫唑嘌呤,加用细胞毒药物有利于更好地控制SLE活动,减少SLE暴发,以及减少激素的需要量。狼疮肾炎用激素联合CTX治疗会显著减少肾衰竭的发生。 (1)环磷酰胺:CTX冲击疗法,每次剂量10~16mg/kg加入0.9%氯化钠溶液200ml内,静脉缓慢滴注,时间要超过1小时。除病情危重每2周冲击1次外,通常每4周冲击一次,冲击6次后,改为每3个月冲击1次,至活动静止后1年,才停止冲击。冲击疗法比口服疗效好。CTX口般剂量为每日2mg/kg,分2次服。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脱发、肝损害、白细胞减少。当血白细胞<3×109/L时,应暂停使用。 (2)硫唑嘌呤:激素联合使用硫唑嘌呤也有疗效,但不及CTX疗效好,仅适用于中等度严重病例,脏器功能恶化缓慢者。口服每日2mg/kg。 (3)环孢素:如果大剂量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使用4~12周,病情仍不改善,应加用环孢素,每日5mg/kg,分2次服,服用3个月,以后每月减1mg/kg,至每日3mg/kg作维持治疗。主要不良反应为肾、肝损害。 (4)麦考酚吗乙酯(MMF):剂量0.75~1.0g,每日两次口服,可与激素、其他免疫抑制剂同时使用,对白细胞、肝肾功能影响很小。 3.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适用于某些病情严重而体质极度衰弱或(和)并发全身性严重感染者。本疗法是一种强有力的辅助治疗措施,对危重的难治性SLE颇有效。一般每日0.4g/kg,静脉滴注,连用3~5天为一疗程。 4.控制感染、合并症及对症治疗(1)轻型:约占25%。虽有轻度活动性,但症状轻微,如疲倦、关节痛、肌肉痛、皮疹等,而无重要脏器损伤者。如以关节肌肉疼痛为主,可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双氯芬酸25mg,每日3次。如以皮疹为主可用抗疟药如氯喹0.25g每日1~2次,治疗2~3周,可致皮疹改善。氯喹对光过敏和关节症状也有一定疗效。皮疹还可用含糖皮质激素的软膏外涂。如上述治疗无效,应及早服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每日服泼尼松0.5mg/kg)。 (2)一般型:有发热、皮损、关节痛及浆膜炎,并有轻度蛋白尿者,宜用泼尼松,每日量0.5~1mg/kg。 (3)狼疮肾炎:泼尼松每日lmg/kg或(和)甲泼尼龙冲击疗法,同时使用CTX冲击,待病情好转后可以改为口服或改用硫唑嘌呤。对CTX无效者可服用MMF或环孢素。肾功能不全者可采用透析疗法。4)NP狼疮:甲泼尼龙冲击疗法和泼尼松口服,同时CTX冲击,鞘内注射地塞米松10mg及甲氨蝶呤(MTX)10mg,每周一次。合并抽搐者加用抗癫痫药、降颅内压等支持对症治疗。 (5)溶血性贫血和(或)血小板减少:予甲泼尼龙冲击和泼尼松,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6)抗磷脂抗体综合征:予抗血小板药、华法林治疗。 (7)缓解期:病情控制后,尚需接受长期的维持性治疗。应使用不良反应最少的药物、最小的剂量,以达到抑制疾病复发的目的。 五、预防调护 1.心理治疗,避免劳累,及早发现和治疗感染。 2.避免使用可能诱发狼疮的药物如避孕药。 3.避免阳光暴晒和紫外线照射。4.缓解期才可做防疫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