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信仰 正人心术 感人至切
关帝信仰的形成,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关帝义昭天地,灵震古今,神威赫赫,显灵救难,扞患御灾,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敬崇、祭祀关帝的祠堂、庙宇遍布神州大地。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五绺长髯,绿袍金甲,持青龙刀,骑赤兔马的关帝形象,早已融入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基因的重要组成。
人们崇拜关帝,敬畏关帝,将关帝视为司命禄、估科举、治病除灾、镇宅避邪、护佑平安、招财进宝、财源广进的全方位神明。在中华民众的心中,关帝是正气正义的代表,是忠义精神的象征,是华人社会永恒不灭的精神图腾。
关帝身上所体现的忠义精神、诚信理念、爱国情操、民族气节等传统价值观念,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价值标杆,受到全社会成员的共同遵守和奉行。朝廷民间、百行百业、三教九流,都在关帝崇拜中,寻找到自身所需的价值体系和精神诉求。关帝影响力与日俱增,成为华人社会中最有普适基础的民间信仰。
《高坪关帝庙碑记》云:“(关帝)不独翊汉祚于三分,直可正人心于万载……惟有帝君人咸望之而起敬。孰不畏威而敢蒙邪念,孰不怀德而勿舒诚心,是帝君能正人心术而感人至切者也。”
清康熙雍正年间的清官廉吏,四川遂宁人张鹏翮,一生最敬关帝,为人刚正不阿,清廉节俭,“终身一茧衾,食无兼味。御书楼数间,荒田数亩而已。”康熙赞其“天下廉吏无出其右”;雍正赞其“卓然一代完人”。
张鹏翮任河道总督时,为了防备有人说情走后门,就在于行署厅事中供奉关帝像,周仓将军持刀侍立。神座旁边,摆一书案,端坐办事。每逢有人请托时,他便拱手向着关帝像说:“关夫子在上,监察无遗,我岂敢营私舞弊?”如果偶然遇到无礼冒犯的,张鹏翮就正颜厉色说:“周将军手中的青龙偃月刀这么锋利,你难道不惧怕吗?”
康熙二十四年二月,张鹏翮升任河东盐运使,任内编辑《关夫子志》。张鹏翮在《序》中说信仰关夫子,是因为“天理之不泯于民心,而三代之直道尚存焉。充是心也,以之事亲则孝,事君则忠,交友则信。如万斛源泉,取之不尽,而用之无穷,则是(关)侯之大有造于名教也。”
张鹏翮以敬崇关帝作为“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修身养德,砥砺道德节操的手段,也希望关帝精神能够推行广远,传承忠义,教化人心,止恶扬善,维护社会和谐安宁。张鹏翮随内阁大臣索额图等经蒙古去俄罗斯议和时,沿途见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有关帝庙,其记说:“故使远人,知其忠义也”。
张鹏翮在《关夫子志》卷三中说:“天下后世之人,因得以景仰神灵,感奋激发,学其存心,考其行事,而慨然想见其为人,读斯志也可以兴矣!”表明崇拜关帝,践行关帝精神,不仅仅是中华民众认可的道德观、价值观,也是进行社会教化,引导民风淳朴、崇德向善的重要途径。
关帝一身正气,浩气凌霄,敬崇信仰关帝,能使人慎独修身,有所为有所不为;敬崇信仰关帝,能使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人处世不愧对于天理良知;敬崇信仰关帝,能使人自尊自重,见善思齐,见不善而远之;敬崇信仰关帝,能使人改过迁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而养成崇德尚义,积极向善的高尚情操。
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关王告文》中说:“盖公以正大之气压狐媚之孤,虽不逆料其诈,而呼风震霆,犹足破权奸之党;驾雾鞭雷,犹足裂谗贼之肝。固宜其千秋万祀,不同海内外足迹至与不至,无不仰公之为烈。盖至于今日,虽男妇老少,有识无识,无不拜公之像,畏公之灵,而知公之为正直,俨然如在宇宙之间也。”
关帝信仰就像一种真实存在的至正至强的能量场,能给人的内心带来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一旦注入灵魂,就会与生命融为一体,与思想合而为一,正人心术,感人至切。面对任何诱惑、压力、灾劫、困难,都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保持一股浩然正气,坚定信仰、坚守节操,尽忠尽职,赢得世人的敬重与拥戴。
作者:关公文化彭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