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知识9
四十一、越递
越递又称巧意、层递。即在联语中将某一词语越过一词,而使之递进。此法有两类: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的推进方法叫阶升法。反之为阶降法。
1.阶升法
请看下联:
坐、请坐、请上坐;
茶、泡茶、泡好茶。
此联传说是清代学者阮元游平山堂,寺庙方丈将阮元当做一位普通游客,只说了一声“请”,又对下人说“茶”。随之交谈,觉出语不凡,便改了口气“请坐”,吩咐下人“泡茶”。后来当他知道是大学土阮元时又换成了“请上坐”、“泡好茶”,到了阮元临走时,方丈恳求墨宝,阮即出此联,活脱脱描绘了一个前倨后恭者的面目。作者以方丈的言语入联,对仗十分工整,别开生面,确是一副很难得的佳联。
再看陶行知先生为晓庄师范学校题联:
认请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好教育;
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是真文明。
作者从事物最初层次着笔,不断向中高层次递进,采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观察方法,给人们揭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不仅文字工整,立意也巧。
2.阶降法
请看下联:
尧舜生、汤武净、五霸七雄丑末耳,伊尹太公便算一支耍手,其余拜将封侯,不过摇旗呐喊称奴婢;
四书白、六经引、诸子百家杂说也,杜甫李白会唱几句乱弹,此外咬文嚼字,大都缘街乞食闹莲花。
此联以戏谑为快,不免有狂妄不当之弊。但其手法却为独特。把所评对象分别以“生”、“净”、“丑”、“末”、“耍手”、“奴婢”对号入座。用的是阶降的手法。
也有一联,是采用阶升、阶降两种手法同时运用的。
例如:
万砖千瓦,百工造成十佛寺;
一篙二橹,三人摇过四平桥。
上联使用了阶升法,下联使用阶降法。这两种方法层次清楚,能给读者一种新鲜的感觉。
四十二、物色
物色即饰“物“以“色”,在巧联中有重要作用。它能创造鲜明的视觉形象,反映事物的特征,从而提高对联的深刻内涵。
如下联:
鹅黄鸭绿鸡冠紫;
鹭白鸦青鹤顶红。
将自然界中最能表现颜色的几种禽鸟入联,虽多种颜色堆砌却不觉生硬,语言自然,风格绮丽,被人喜爱。
有一关帝庙联不仅使用物色,还是一副迭字对:
赤面赤心扶赤帝;
青灯青史映青山。
物色应注重色彩在联中的主导作用,方能显出其特色。
请看下联:
绿水搅黄泥,红火黑烟,烧出青砖白瓦;
翠湖凌紫阁,丹梁碧枝,停浮玉殿金宫。
其中色彩字绿、黄、红、黑、青、白、翠、紫、丹、碧、玉、金,几乎占去联中一半,把一个凌紫阁的建筑过程细微地描绘出来。
四十三、数字
数量词在对联中有着特殊意义,用数量词组成的对联的作用主要有:创造形象和意境、加大对仗难度、进行数学运算、数字合称词的阐释、连续嵌入自然数等。
请看下联:
乾八卦,坤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卦卦乾坤已定;
鸾九声,凤九声,九九八十一声,声声鸾凤和鸣。
此联巧用了数字成对,出句构思奇特,下联对仗贴切,用数应用乘法,合理、自然,而且符合事理。
下联是庐山东林寺联: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上联叠用“三”字,“三教”,指儒、释、道三教;“三人”,指儒陶渊明、释慧远、道陆修静;“一花”,指菩提花;“一世界”,指佛家过去现在将来为一世,东西南北上下为一界;“一叶”,指禅宗的一个宗派;“如来”,指释迦牟尼。此联为后人写三人谈儒论道流连忘返而且留下言谈三笑的故事。联语以一对三,工整独到,境界优美。作者善于从驳杂的事物中提取完美和谐的艺术体裁,有巧夺天工之妙。
四十四、方位
所谓方位法,即在对联中重用方位词,以造成描写空间上的特殊效果。常用的方位词主要是“东西南北中,上下,左右,前后”等。
江西滕王阁有一名联,为清同治进士金桂馨所撰:
大江东去;
爽气西来。
作者抓住滕王阁的自然特点,以最洗练的语言进行高度的概括,达到一种超然洒脱、大气磅礴的境界。一“东”一“西”,囊括了事物的独特情韵。犹如一副写意画,给人一种横空出世之感。
再看下联:
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往东甩;
思前想后看左传,书向右翻。
联句中巧妙嵌用了“北南西东,前后左右”八个方位词,其实真正表达方位的只有“北”、“南”、“东”、“西”,其余的方位词与别的词搭配,词义产生了变化。比如“西瓜”是瓜名,《左传》是书名,两者与方位无关系,“思前想后”是时间范畴词,其意义与方位词关系不甚紧密,然而读起来仍和谐统一。或许,这就是作者的创作初衷。
再看下联: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相传此联为乾隆下江南经通州时与纪晓岚相对而成。联句以南北东西入联,此迭字法上联三出“通州”,三现“南北”;下联三出“当铺”,三现“东西”,然而联尾的东西两字在这里也产生了变化,从方位词变成了名词。形同而义变,情味盎然。
四十五、虚词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请看下联:
君恩似海矣;
臣节如山乎。
原来此联是明末陕西总督洪承畴的门联,原本无联句尾处两虚字,为“君恩似海,臣节如山”,是一副表白自己、歌颂皇恩的对联。洪承畴后来投敌卖国,遭人唾弃,便有人在原联句尾添此“矣”、“乎”二字,其意即大相径庭,成为一副绝妙的讽刺联。
再看这样一副对联: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这副对联是王湘绮写的讽刺袁世凯的,被近代人称为名联。联中嵌入“民国总统”四字,并在联尾点出“不是东西”,上联的“也“字和下联的“之”字都运用得很好,如去掉虚字,则难称佳作。
四十六、联绵
在汉语中,有一种词叫联绵词。所谓联绵词,就是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它们或有双音、迭韵的关系,如“玲珑”、“徘徊”、“窈窕”、“磅礴”;或无双声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蜈蚣”、“胭脂”、“妯娌”;或同音相重复,如“白白”、“津津”、“脉脉”等等。在对联中,联绵词必须对应联绵词,不能与其它词性的词相对。古代严式对更主张在联绵词中必须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例如:
独抱琵琶寻旧曲;
数教鹦鹉念新词。
联中“琵琶”对“鹦鹉”,此联属联绵对。
再如:
入室饮茶,直步可登麒麟阁;
临池染翰,何年得到凤凰台。
联中以“麒麟”对“凤凰”,视为联绵对。
福州春意亭联:
莺啼燕语芳菲节;
蝶影蜂声浪漫诗。
江西蓝桥公园佳婚事联:
有情终配鸳鸯侣;
相爱总结连理枝。
再有杭州梅竹亭联:
雪里梅花红烂漫;
霜间竹叶碧玲珑。
第一联中“芳菲”对“浪漫”,第二联中“鸳鸯”对“连理”,第三联中“烂漫”对“玲珑”,都属于联绵词相对。
四十七、标点
所谓标点法,即在对联中突出标点符号的特殊作用,多以符号代替数字使用,以达到一种特殊的效果。下面是1976年“四·五”运动悼念周总理的一副对联:
?
!
全联仅用两个标点符号成联,隐含着极深沉的意义。上联一个“?”,下联一个“!”,如果不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事件中,是难以评断其内在的含义的。全联没有文字却胜过千言万语。可说是楹联史上最短的对联。
请看下联:
??????
!!!!!!
1949年,南京大专院校举行反饥饿、反内战游行,国民党特务镇压学生运动,打死两名学生。在举行的追悼会上就有这样—副无字联。对联巧用12个标点,并采用层盖手法,问叹相对,悲痛交织,情感层层递进。上联是向反动当局质问,血泪控诉;下联是写向反动势力讨还血债的决心,真乃“此处无声胜有声”。
1948年3月,南京政府召开国民党代表大会,中央大学教授乔大北撰写一联嘲讽之:
费国民血汁已?亿;
集天下混蛋于一堂。
联语直抒胸襟,愤不可遏,骂得痛快淋漓,有理有据。作者为国人鸣不平,怒目之态跃然纸上。上联的一个“?”是说南京政府盘剥了人民多少资财,本来就是一个未知数,不得而知。作者的无限愤懑,也许就在这一“?”中。
四十八、其他
1.倒顺法 2.制谜法 3.易词法 4.同出法 5.连环法
6.落帘法 7.卷帘法 8.脱靴法 9.婉曲法 10.同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