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论扶阳(精品)-蔡长福

艾御享堂 今天

文章来源/蔡长福
到底营卫在人身上怎么个说法才是对的,我来给大家一个答案,这个答案不是我给,按照仲景六经辨证,按照营卫的理论,我来给大家谈一谈。
营是营,卫是卫,这是仲景所提,医圣在太阳篇上两千年前就提出来了,他知道营卫就知道营卫源来源于何处,他能提出营卫,他老人家能不知道营卫是什么?太阳病恶风怕冷,仲景说,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他说只有桂枝汤才能调和营卫,这一句话你知道有多少读者都不明白,营到底是什么?卫到底是什么?
对人体来说,营卫也就是人的生命,营卫没有了,我们的生命也就没有了,营卫这么重要么?重要!营卫是人脏腑的根本,是生命的根本,营卫代表体质的好坏,代表脏腑的盛衰,营卫那就是活着的信号,所谓的信号,那就是脾胃之气吧。
脾胃之气就是营卫源,没有脾胃之气那营卫之气彻底没有了,那人就死了,人死还有信号么?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仲景说调和营卫,调的就是脾胃,脾胃虚狠了,没有脾胃之气了,那还谈营卫之气么?卫气就是胃发出来的,营就是脾发出来的,这叫脾胃相连,脾胃正常发出营卫之气。
仲景说调和营卫,那就是补脾胃不足吧。胃虚狠了,没有卫气,脾虚狠了没有营气,仲景才设下桂枝汤。用桂枝来调动卫气,用白芍来引起脾的营气,这是平常人脾胃虚,桂枝汤耽误日久,该用桂枝汤没有用,这个营卫之气生不出来了,张仲景用桂枝汤再次把胃气调动起来,再生营卫之气,叫人再活一次。这种营卫虚的人肾虚已久,造成脾胃久虚,不能抗风与寒,胃气不得外发,营气得不到再生,他用桂枝汤再生再造。用桂枝通阳,再还太阳的温度,用白芍补脾,叫脾阴再造再生,有了脾胃再生再造,调动脏腑的一切,这种脾胃虚的人是扶阳还是调和营卫,这是我们在临床上立法遣方的关键,因为脾胃虚狠了,这种人常常怕冷,你要发汗,更伤营卫之气,他冷更冷,虚更虚,如果用麻黄汤,动经伤气,那就是伤了脾胃之气,如果你要是扶阳,这种脾胃虚弱的人常常冷,你要认为是缺附子缺干姜,那你肯定要用大量的附子、干姜。
我认为这就是烧干锅,锅里没有水了,还敢去烧火么?那就是火烧家园,锅底烧坏了,家园没有了,这个阳气还能扶起来么?
我曾经遇到一个患者,患者自述我平常怕冷,吃饭少,身上没有劲,不出汗,我找了一个医生,第一次给我用30克附子,第二次用60克附子,第三次用120克附子,没有几天,我就觉得头晕眼花,身上发燥,精神恍惚,睡觉不实在,有时心里害怕,有时睡觉似睡非睡,还不想动不想睁眼,怕冷还是怕冷,比以前怕冷更严重,患者叙述到这里,我给她打一打脉,他的关脉似有非有,虽说脉没有结代,那是胃气无根。这种患者非常危险,如果再继续扶阳,后果难料,不敢设想。
患者问我,我这病还有救么?还能治好么?有救,只要你能到我的跟前来,我保你没有事。你坚持吃十天的药,你的身上能彻底变化,我给她用桂枝倍芍汤重用党参,桂枝50白芍100党参80白术80炙甘草40生姜100大枣30个,抓了5剂药吃10天,两天一剂,一剂吃4顿,早晚各一顿。我说你吃我的药两顿,用糯米稀饭和红糖,不要论多少顿,饿了就吃,其他东西不要吃。
十天后患者回来,那就是变了一个人,脸色好看,精神也来了,口味也好了,我问患者现在睡觉实在不。她说自从吃了你的药,我一睡到天亮,睡得可舒服了。药无错,患者无错,错在医生临床诊断不明,脾胃虚弱的人,就是再冷也不能扶阳,他仅仅是个脾胃虚,虚到极点,他的营卫调动不起来,常常带着桂枝汤的表证,他能不怕冷么?这种怕冷是胃里无饭,能吃饭就是最好的扶阳,这不是四逆汤证。
这种人怕冷是肾虚已久,脾胃太虚,不是寒,就是虚狠了,虚只能补,不能扶阳,扶阳人更虚,脾胃之气再也升不起来了,只能用桂枝汤,桂枝倍芍汤。用桂枝回太阳之阳,用白芍补太阴之阴,用党参来补胃气不足,用炙甘草来扶脾回阳,生姜量大,姜性为暖,能酿白芍,白芍大了,没有生姜不酿,不能转化营卫,姜芍合用,化出来营卫,跟着通阳的桂枝来调动脾胃之气,叫你营卫再生再造。大枣甘甜入脾,脾喜温,大枣是甜的,里面有糖,糖分是脾的能源。
看这几味药合用,君有君臣有臣,将有将,帅有帅,这叫君臣佐使,看看老祖爷多伟大,他对人类的贡献,自古至今没有超过他的,他对人类是用心良苦,不愧为医圣之称。
张仲景用桂枝汤来解太阳之表,叫脾胃再生再造,桂枝补天就是太阳,白芍补地就是补脾,二药合用天地同补,天地无病了,叫你生命再生再造,哪有不愈之理。
能吃饭就是最好的扶阳,饭进了脾胃,胃先得,这叫近水楼台先得月,食物是脾胃的能源,有了这个能源,后天阳气再回,那就不怕冷了,她是虚怕冷,这种怕冷就是吃硫磺也不行,吃硫磺好比老人冬天烤火一样,那只是一时的温暖,脾胃虚狠了,解掉太阳的表,无表症人有口味能吃能喝,阳气自生,这个阳不是扶起来,这是胃见食物本能的反应,问世人能吃能喝的人会怕冷吗?能吃能喝的人不会怕冷的。四逆汤出现了,那是脾胃衰到一定时候才出现的四逆汤,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我们看看真武汤,仲景怎么说的,他说太阳病误汗,太阳病发汗后应该解,为什么还发烧,因为太阳病发汗伤了肾阳,无阳不能抗邪,阳气无根,所以心悸头眩,汗多伤心阳所以心悸,阳不足头眩,过伤阳身体瞤动,过汗阳被伤,阳不足气血不循,身上某一个地方肌肉跳动,人没有阳气身体不能支撑,人就走不动路了,走起路来东倒西歪,走着想蹲下,蹲下想坐着,坐着想躺下,这就是阳气伤狠了的结果。如果不及时蹲下有可能栽倒。这就是伤肾阳的结果,那仲景应该用大量的附子,为什么仲景用一枚,
看看真武汤的配方茯苓3白芍3生姜3炮附子1白术2,真武汤仲景用附子一枚,过汗伤了肾阳,阳气大伤,人路都走不动,肌肉跳动,仲景为什么只是用了一枚附子,为什么不用大量的附子来扶阳,这不叫扶阳,仲景叫壮火,壮火就是阳气不够了,差了多少,给人补足阳气便可,仲景不用大量的附子,少量附子能回阳,仲景说是少火生气,那不能壮火食气。
什么叫少火生气,那就跟烧饭一样,柴草不能填多了,柴草多了火更旺,火旺必然伤阴,他用少量的附子慢慢回阳,这就叫少火生气,怕火旺了还伤阴,阴伤了阳无根,这个阳想回来就很难了,这叫无阴不能藏阳。这叫少火生气,不能壮火食气,这是仲景所提。
仲景的桂枝附子汤、大黄附子汤、附子汤中附子都是用三枚,仲景有其证用其方,大黄附子汤是寒热并用,仲景不是乱扶阳的。

脾胃虚实传变论
《五脏别论》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阴阳应象大论》云∶谷气通于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通评虚实论》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又云∶阴之所和,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至于五味,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制,勿使过焉,过则伤其正也。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平人气象论》云∶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非肝不弦,肾不石也。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内经》之旨,皎如日星,犹恐后人有所未达,故《灵枢经》中复申其说。经云∶水谷入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又云∶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荣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者,出其悍气之 疾,而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又云∶中焦之所出,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为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圣人谆复其辞而不惮其烦者,仁天下后世之心亦倦倦矣。
故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调经篇》云∶病生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又云∶阴虚则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为内热。脾胃一伤,五乱互作,其始病遍身壮热,头痛目眩,肢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为热所伤,元气不能运用,故四肢困怠如此。圣人着之于经,谓人以胃土为本,成文演义,互相发明,不一而止,粗工不解读,妄意使用,本以活人,反以害人。

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耳闭,溃溃乎若坏都。故苍天之气贵清净,阳气恶烦劳,病从脾胃生者一也。《五常政大论》云∶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阴精所奉,谓脾胃既和,谷气上升,春夏令行,故其人寿。阳精所降,谓脾胃不和,谷气下流,收藏令行,故其人夭,病从脾胃生者二也。《六节脏象论》云∶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荣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胆气不升,则飧泄肠 ,不一而起矣。病从脾胃生者三也。经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此谓之气者,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气或乖错,人何以生,病从脾胃生者四也。岂特四者,至于经论天地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六腑,及形气俱虚,乃受外邪,不因虚邪,贼邪不能独伤人,诸病从脾胃而生明矣。圣人旨意,重见叠出,详尽如此,且垂戒云,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由是言之,饮食起居之际,可不慎哉。

脾胃胜衰论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即食亦也。叔和云∶多食亦肌虚,此之谓也。

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黄帝针经》云∶面热者,足阳明病。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脾为死阴,不主时也,故亦从而病焉。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

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是为骨蚀,令人骨髓空虚,足不能履地,是阴气重叠,此阴盛阳虚之证。大法云,汗之则愈,下之则死。若用辛甘之药滋胃,当升当浮,使生长之气旺。言其汗者,非正发汗也,为助阳也。

夫胃病其脉缓,脾病其脉迟,且其人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若火乘土位,其脉洪缓,更有身热心中不便之证。此阳气衰弱,不能生发,不当于五脏中用药法治之,当从《脏气法时论》中升降浮沉补泻法用药耳。

如脉缓,病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或大便泄泻,此湿胜,从平胃散。若脉弦,气弱自汗,四肢发热,或大便泄泻,或皮毛枯槁,发脱落,从黄 建中汤。脉虚而血弱,于四物汤中摘一味或二味,以本显证中加之。或真气虚弱,及气短脉弱,从四君子汤。或渴,或小便闭涩,赤黄多少,从五苓散去桂,摘一二味加正药中。

以上五药,当于本证中随所兼见证加减。假令表虚自汗,春夏,加黄 ;秋冬,加桂。

不转者,勿加。虽气不转,而脾胃中气不和者,勿去,但加浓朴以破滞气,然亦不可多用,于甘草五分中加一分可也。腹中夯闷,此非腹胀,乃散而不收,可加芍药收之。

如肺气短促,或不足者,加人参、白芍药。中焦用白芍药,则脾中升阳,使肝胆之邪不敢犯也。腹中窄狭及缩急者,去之,及诸酸涩药亦不可用。

腹中痛者,加甘草、白芍药,稼穑作甘,甘者己也;曲直作酸,酸者甲也。甲己化土,此仲景妙法也。腹痛兼发热,加黄芩;恶寒或腹中觉寒,加桂。

怠惰嗜卧,有湿,胃虚不能食,或沉困,或泄泻,加苍术;自汗,加白术。

小便不利,加茯苓,渴亦加之。

气弱者,加白茯苓、人参;气盛者,加赤茯苓、缩砂仁;气复不能转运,有热者,微加黄连;心烦乱亦加之。

小便少者,加猪苓、泽泻;汗多津液竭于上,勿加之。是津液还入胃中,欲自行也。不渴而小便闭塞不通,加炒黄柏、知母。

小便涩者,加炒滑石;小便淋涩者,加泽泻。且五苓散治渴而小便不利,无恶寒者,不得用桂。

不渴而小便自利,妄见妄闻,乃瘀血证,用炒黄柏、知母,以除肾中燥热。

窍不利而淋,加泽泻、炒滑石。只治窍不利者,六一散中加木通亦可。心脏热者,用钱氏方中导赤散。

中满或但腹胀者,加浓朴;气不顺,加橘皮;气滞,加青皮一、橘皮三。

气短小便利者,四君子汤中去茯苓,加黄 以补之;如腹中气不转者,更加甘草一半。

也,血虚则里急;或血气虚弱而目睛痛者,皆加当归身。头痛者,加川芎;苦头痛,加细辛,此少阴头痛也。发脱落及脐下痛,加熟地黄。

予平昔调理脾胃虚弱,于此五药中加减,如五脏证中互显一二证,各对证加药,无不验,然终不能使人完复,后或有因而再至者,亦由督、任、冲三脉为邪,皆胃气虚弱之所致也。法虽根据证加减,执方料病,不根据《素问》法度耳,是以检讨《素问》《难经》及《黄帝针经》中说脾胃不足之源,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从六气不足,升降浮沉法,随证用药治之。盖脾胃不足,不同余脏,无定体故也。其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惟益脾胃之药为切。

经云∶至而不至,是为不及,所胜妄行,所生受病,所不胜乘之也。至而不至者,谓从后来者为虚邪,心与小肠来乘脾胃也。脾胃脉中见浮大而弦,其病或烦躁闷乱,或四肢发热,或口干舌干咽干。盖心主火,小肠主热,火热来乘土位,乃湿热相合,故烦躁闷乱也。四肢者,脾胃也,火乘之,故四肢发热也。饮食不节,劳役所伤,以致脾胃虚弱,乃血所生病,主口中津液不行,故口干咽干也。病患自以为渴,医者治以五苓散,谓止渴燥,而反加渴燥,乃重竭津液,以至危亡。经云∶虚则补其母。当于心与小肠中以补脾胃之根蒂者。甘温之药为之主,以苦寒之药为之使,以酸味为之臣佐。以其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火旺则肺金受邪,金虚则以酸补之,次以甘温及甘寒之剂,于脾胃中泻心火之亢盛,是治其本也。

所胜妄行者,言心火旺能令母实,母者,肝木也,肝木旺则挟火势,无所畏惧而妄行也,故脾胃先受之。或身体沉重,走疰疼痛,盖湿热相搏,而风热郁而不得伸,附着于有形也。或多怒者,风热下陷于地中也。或目病而生内障者,脾裹血,胃主血,心主脉,脉者,血之腑也,或云心主血,又云肝主血,肝之窍开于目也。或妄见妄闻,起妄心,夜梦亡人,四肢满闭,转筋,皆肝木火盛而为邪也。或生痿,或生痹,或生厥,或中风,或生恶疮,或作肾痿,或为上热下寒,为邪不一,皆风热不得升长,而木火遏于有形中也。

所生受病者,言肺受土火木之邪,而清肃之气伤。或胸满少气短气者,肺主诸气,五脏之气皆不足,而阳道不行也。或咳嗽寒热者,湿热乘其内也。

所不胜乘之者,水乘木之妄行而反来侮土,故肾入心为汗,入肝为泣,入脾为涎,入肺为痰。为嗽、为涕、为嚏,为水出鼻也。一说,下元土盛克水,致督、任、冲三脉盛,火旺煎熬,令水沸腾,而乘脾肺,故痰涎唾出于口也。下行为阴汗,为外肾冷,为足不任身,为脚下隐痛。或水附木势而上为眼涩,为眵,为冷泪,此皆由肺金之虚而寡于畏也。

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病,是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九窍不通。诸阳气根于阴血中,阴血受火邪则阴盛,阴盛则上乘阳分,而阳道不行,无生发升腾之气也。夫阳气走空窍者也,阴气附形质者也,如阴气附于土,阳气升于天,则各安其分也。

今所立方中,有辛甘温药者,非独用也;复有甘苦大寒之剂,亦非独用也。以火、酒二制为之使,引苦甘寒药至顶,而复入于肾肝之下,此所谓升降浮沉之道,自耦而奇,奇而至耦者也。(阳分奇,阴分偶。)泻阴火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生,上出于阴分,末用辛甘温药接其升药,使大发散于阳分,而令走九窍也。

经云∶食入于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入于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且饮食入胃,先行阳道,而阳气升浮也。浮者,阳气散满皮毛;升者,充塞头顶,则九窍通利也。若饮食不节,损其胃气,不能克化,散于肝,归于心,溢于肺,食入则昏冒欲睡,得卧则食在一边,气暂得舒,是知升发之气不行者此也。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病患饮入胃,遽觉至脐下,便欲小便,由精气不输于脾,不归于肺,则心火上攻,使口燥咽干,是阴气大盛,其理甚易知也。况脾胃病则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乃脾胃虚,无是则非也,亦可作明辨矣。

脾胃不足,是火不能生土,而反抗拒,此至而不至,是为不及也。

白术(君),人参(臣),甘草(佐),芍药(佐),黄连(使),黄 (臣),桑白皮(佐)。诸风药皆是风能胜湿也,及诸甘温药亦可。

心火亢盛,乘于脾胃之位,亦至而不至,是为不及也。

黄连(君),黄柏(臣),生地黄(臣),芍药(佐),石膏(佐),知母(佐),黄芩(佐),甘草(佐)。

肝木妄行,胸胁痛,口苦舌干,往来寒热而呕,多怒,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腹中急痛,此所不胜乘之也。

羌活(佐),防风(臣),升麻(使),柴胡(君),独活(佐),芍药(臣),甘草(臣),白术(佐),茯苓(佐),猪苓、泽泻(佐),肉桂(臣), 本、川芎、细辛、蔓荆子、白芷、石膏、黄柏(佐),知母、滑石。

肺金受邪,由脾胃虚弱,不能生肺,乃所生受病也。故咳嗽气短、气上,皮毛不能御寒,精神少而渴,情惨惨而不乐,皆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是体有余而用不足也。

人参(君),白术(佐),白芍药(佐),橘皮(臣),青皮(以破滞气),黄 (臣),桂枝(佐),桔梗(引用),桑白皮(佐),甘草(诸酸之药皆可),木香(佐),槟榔、五味子(佐,此三味除客气)。

肾水反来侮土,所胜者妄行也。作涎及清涕,唾多,溺多,而恶寒者是也。土火复之,及三脉为邪,则足不任身,足下痛,不能践地,骨之无力,喜睡,两丸冷,腹阴阴而痛,妄闻妄见,腰脊背胛皆痛。

干姜(君),白术(臣),苍术(佐),附子(佐炮,少许),肉桂(佐去皮,少许),川乌头(臣),茯苓(佐),泽泻(使),猪苓(佐)。

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贯于肺,充实皮毛,散于百脉。脾禀气于胃,而灌溉四旁,营养气血者也。今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当先于心分补脾之源,盖土生于火,兼于脾胃中泻火之亢甚,主生化之源;足阳明为十二经之海,主经营之气,诸经皆禀之。

言阳明,厥阴与何经相并而为病,酌中以用药,如权之在衡,在两则有在两之中,在斤则有在斤之中也。所以言此者,发明脾胃之病,不可一例而推之,不可一途而取之,欲人知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毫厘之失,则灾害立生。假如时在长夏,于长夏之令中立方,谓正当主气衰而客气旺之时也,后之处方者,当从此法加时令药,名曰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0)

相关推荐

  • 学中医:高手思考中医精华版!(收获满满)

    在该年度最后一天,我记录下在这一年对中医的一些思考,思考甚多,不得一一列举,遂取其中精华部分以志之,以自励,也希望各位同仁的雅正和点拨!我思考中医的方式向来不是大范围的整体思考,而是抓住个别经典论述, ...

  • 阳明类方之竹叶石膏汤

    阳明类方之竹叶石膏汤 □ 赵杰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竹叶石膏汤是<伤寒论>最后一方,本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属于阳明石膏类方,并非用于治疗阳 ...

  • 行者老师讲《伤寒脉法七八九28-48》-整理

    ​七 (28-31) 它应乎天地万象,一下子就起来了,当开了这一下就开得太过,当收了这一下就收的太过,证明他本元之气太微弱,非常容易受到外在的扰动. 寸口脉浮大,浮而大,浮则为阳,在外,阳气浮越在外. ...

  • 一例太阴症--最好的医生是时间

    北京西施混血犬,四月龄,之前曾饲养过两只犬都因细小病毒性肠炎死亡,这是第三只犬,前期家里做了二个月的消毒工作,并选一只年龄大一点的犬来饲养.疫苗情况不详.购回后让我同事帮其打了两天抗体,第一天一切正常 ...

  • 罗大伦2020冬

    ​生麦芽(送您一份"舒心.不生气"的茶谱)0202 例:年龄将近四十岁左右,没什么其它的毛病,就是总觉得"胁肋疼痛",用东北话说就是"气得肋叉子疼&q ...

  • 行者老师讲《伤寒脉法十三,一二三》-整理

    分别高低.好坏等.这是意,属脾胃,易致脾胃虚化,阳气宣外,不收摄,所以不容易安定下来 为什么总是做事心不在焉的? 心不在焉,为五脏的气不足.五脏气散,难以收敛,时间长了,就表现为虚火.工作需要分别,分 ...

  • 蔡长福:扶阳不如通阳,滋阴不如清肠

     扶阳不如通阳,滋阴不如清肠 大肠热结旁流,热耗膀胱,膀胱热更急,常常得前列腺肥大,西医叫前列腺炎.为什么前列腺这么多?尤其是老人,有的痛苦半生,痛苦的带着前列腺炎过日子.他没有湿热这个概念,他不知道 ...

  • 谈扶阳的误区(by 蔡长福) | 中医学习笔记

    扶阳必然耗阴 解决健康我们要用好桂枝汤,人饿了要吃饭,天冷了要加衣服,不加衣服冻得冷,衣服穿好就不冷了,衣服穿上还冷怎么办,那就知道脏腑虚,那就知道脾胃弱,那就知道吃饭不正常,那就知道好出汗,那就知道 ...

  • 中医蔡长福先生论扶阳

    编辑/ 于立国 解决健康我们要用好桂枝汤,人饿了要吃饭,天冷了要加衣服,不加衣服冻的冷,衣服穿好就不冷了,衣服穿上还冷怎么办,那就知道脏腑虚,那就知道脾胃弱,那就知道吃饭不正常,那就知道好出汗,那就知 ...

  • 民间中医蔡长福:扶阳不如通阳,滋阴不如清肠

    扶阳不如通阳,滋阴不如清肠 大肠热结旁流,热耗膀胱,膀胱热更急,常常得前列腺肥大,西医叫前列腺炎.为什么前列腺这么多?尤其是老人,有的痛苦半生,痛苦的带着前列腺炎过日子.他没有湿热这个概念,他不知道湿 ...

  • 蔡长福论扶阳

    到底营卫在人身上怎么个说法才是对的,我来给大家一个答案,这个答案不是我给,按照仲景六经辨证,按照营卫的理论,我来给大家谈一谈. 营是营,卫是卫,这是仲景所提,医圣在太阳篇上两千年前就提出来了,他知道营 ...

  • 【蔡长福:扶阳不如通阳,滋阴不如清肠】

    蔡长福,男,安徽淮南人,生于1946年,从医四十余年,现行医于安徽马鞍山市.师承民间中医并潜心钻研经典,博涉经史百家,学验俱富,治病慎思明辨,在学术思想 上,崇古而不泥古,在临床实践上擅用经方,独具心 ...

  • 蔡长福论扶阳:冷了就扶阳,扶阳必然耗阴!

    蔡长福 易简医话 2018-09-13 导读:蔡长福,男,安徽淮南人,生于1946年,从医四十余年,现行医于安徽马鞍山市.师承民间中医并潜心钻研经典,博涉经史百家,学验俱富,治病慎思明辨,在学术思想 ...

  • 民间中医蔡长福讲伤寒——论“扶阳”冷了就扶阳,扶阳必然耗阴

    解决健康,我们要用好桂枝汤,人饿了要吃饭,天冷了要加衣,不加衣冻得冷,衣服穿好就不冷了,衣服穿上还冷怎么办?那就知道脏腑虚.脾胃弱.吃饭不正常,那就知道好出汗,那就知道出汗怕冷,吃点热饭热汤马上就不冷 ...

  • 蔡长福:扶阳不如通阳,滋阴不如清肠【荐】

    蔡长福:扶阳不如通阳,滋阴不如清肠[荐] 导读:蔡长福,男,安徽淮南人,生于1946年,从医四十余年,现行医于安徽马鞍山市.师承民间中医并潜心钻研经典,博涉经史百家,学验俱富,治病慎思明辨,在学术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