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宜宾的年俗
宜宾的年俗
近几年人们纷纷抱怨过年的“年味”是越来越淡了,那些曾经值得一年期待与盼望的节日,在我们的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而那些为庆祝新春精心排演的风俗节目,也已经逐渐淹没在老辈人泛黄的记忆中。为了探寻老宜宾的过年风俗,我来到了宜宾市的群众艺术馆,了解到曾经有这样一些过年风俗节目,在宜宾民间甚为流行。它们曾经辉煌一时,带动着热烈喜庆的年节气氛,也曾经温暖过感染过无数人,寄托人们真挚的祝福。我曾在《冬歌文苑》发表过介绍宜宾的文字《宜宾宜宾》,得到老师的指点后说期待还有续,在此我结合宜宾的过年风俗,对此进行一些深入的挖掘。
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有着2200多年的历史,从群众艺术馆及档案馆中所记载可查询得到的文化底蕴厚重。宜宾早在公元前秦汉时期就存在了,那时候还不叫宜宾称作僰道,后来又陆续称作犍为郡、南溪郡、叙州府,直到民国时期才正式命名宜宾并沿用至今。秦朝的“五尺道”、古代的“南丝绸之路”、抗战时期的“驼峰航线”,这些都是与宜宾有着重大关系。
走进历史厚重的文化艺术馆和档案馆,通过现代的科技手段,运用多种方式反映宜宾的历史变迁,展示着宜宾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著名人物、地理风貌、地域文化。以实物仿真档案陈列场景再现,现代声像技术运用等特点,让我们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感情上的认同,艺术上的熏陶和审美上的享受。下面就走进宜宾的过年习俗。
火龙舞
火龙舞是汉族传统的民间舞蹈,以在龙身内装灯蜡、观者烧烟花火炮而得名,由竹扎纸糊的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每年正月初一出灯,十五则倒灯烧毁,以示妖魔已被降伏。舞火龙时,先出彩族,其次为锣鼓队、彩灯,再后来就由一人执“元宝”引出大龙。围观者,燃放烟花火炮,对头带斗笠草帽、下着短裤的赤足舞者喷浇,舞蹈者快速奔跑跳跃,抖掉身上的火花。
舞龙之时,执“元宝”的舞宝人在前逗乐,龙生则抢宝、追逐、形成起伏翻滚的舞姿,加上激烈的锣鼓伴奏和围观者吆喝,营造出热烈神秘、喜庆威武的新年气氛。
地狮舞
地狮舞俗称“耍狮子”,过去风靡宜宾市城镇乡村。每逢春节或盛大庆典活动时,人们都爱以它来增加节庆气氛。地狮舞表演者三人,两人披狮衣扮做狮子,一人头戴笑和尚面具办做“笑头”。狮子倒立跳跃、舔腿显蹄,性情温顺善良,笑头也诙谐幽默。人狮在热烈的锣鼓声中相嬉相戏,观者不是爆出一阵热烈喝彩,其乐也融融。
草龙舞
这种舞蹈在江安农村最为流行,又成“耍草龙”。草龙的龙头、龙身、龙尾都以草编扎而成,一般班有五到七节,舞者各持一级,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由儿童表演。由于草龙轻便,舞龙的动作简单,因此与一般的舞龙相比,更为轻快有趣。
船 灯
船灯有成“花船”,流行于宜宾金沙江、岷江一带的村镇。一般是一人扮坐船头的姑娘,浓妆艳抹,满头插花,另外四五人分别扮演舵手和艄公,其他人则为歌手和锣鼓队。
他们的舞蹈、舞步均虚拟行船情景,或疾或徐、或沉或浮,轻盈雅致,以锣鼓和民歌曲调配合,间或以笑话取乐,整个气氛和谐欢快,是游春的一项活动之一。
盘 子
“盘子”本是曲艺的一种,从前多在宜宾茶馆、酒楼、旅馆等各地清唱。扮演唱者一手持筷子,一手持瓷盘,边敲边唱。曲调多为民间小调和吸收了四川清音的小调牌子。据记录建国后“盘子”被搬上舞台演唱,加上了琵琶、二胡等弦乐伴奏,演唱形式也由一人站唱发展为两人或多人的走唱,并拌有简单的舞蹈动作,曲目也多为歌颂新人新事的短篇,是春节习俗中百姓喜闻乐见的重要节日活动。
通过文化习俗了解宜宾文化,还有很多不能够一一列举了,作为一个宜宾人,为家乡创建旅游文化城市,能尽到一点的绵薄之力,在宣传宜宾文化路上:不懈努力,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陈天洪,海军军士长退役,四川宜宾人。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