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莫待病入膏肓时
莫待病入膏肓时
也是碰巧,今天第一次在这里见到她——脑袋耸起高翘的卷发,双耳吊着厚重的金环,颈脖挂着发光的项链,双手腕各戴手环,除左手大拇指外,其余各指都有不同形状的金银戒指。脸上,化着浓妆,遮掩着面部丰富的表情。
因为不熟悉,所以打招呼时都挺客气。但很快,有人把我拉到一旁,介绍这人死皮赖脸,没人愿搭理,她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亮相,赚到多余的钱,分到额外的房,每次得到好处就签协议,过不了多久就不承认。每天下午打麻将,这次肯定又是钱已花光……
对这种情况,只能规劝她回去,好好安稳生活。没想到,原本客气的脸突变,与几个人大吵大闹,说没人管她的事,仿佛自己受了多大的委屈,发泄过后,掏手机拨打12345。
给她倒杯水,劝说要冷静下来,也好讲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她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讲,没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能听,不作任何评论。看身份证,已年近七旬,却依然这样折腾。
还是近二十年前的事情,源头,也可能真有没解开的疙瘩。或者,在每次的“解决”中却没解决彻底。耐心地听她讲完,临离开时,她笑着歉意地问那刚才打了12345怎么办?我说没关系,一切以事实为主。“要么等有人给我回电话时,就答复说满意。”她边说着,还是掏出手机,熟练地拨打,根据提示音接通后,与工作人员说明,要求删除那条信息。
这么大岁数,已近午时,外面天气那么炎热,怎么回家?“我儿子开车来接我。”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要房要钱,原来还是为了儿子!
一年多前,在徐州某实验小学,一天放学时,两个男孩玩耍,衣服链头意外甩到旁边10岁女孩的左眼。一个月后,家长带女儿到医院检查,视力有问题。在之后长达一年多的时间,她母亲奔波多地为孩子求医。因了赔偿问题,在周旋中不断讨要说法,一直没得到妥善处理。
曾经,这对父母都是受人尊重的老师,男方当校长,还有个两岁的儿子,应该过着十分幸福的生活。最近,此事被舆论炒得沸沸扬扬,生活和工作无疑都受到影响。
心疼孩子的舔犊之情,常人都应该理解。但回过头来想想,事情发生,如何善后,心里一定要冷静。若能及时就医,孩子眼睛可能不至于残疾,各方善意地努力达成协议,多少也能抚慰这个受伤的家庭……
春秋时期,晋景公病重,派人到秦国请名医。医生没到之前,他做了个奇怪的梦,梦中,“病”变成两个小毛孩,悄悄说话。一个说,名医一到,我们这回肯定难逃。另一个说,没什么可怕,只要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无论怎样用药,也奈何不了我们。
现代,“膏肓”指人体心包,膏肓之处是人体最里面的部位。病由表及里,一旦进入这个部位,就没治了。
不一会,名医赶到。把脉后,遗憾地说,这病进入肓之上、膏之下,药力达不到,就是心出了问题,已经没法治好。景公惊奇于诊断和梦境一样,视其为神医。后来,“病入膏肓”列入成语,形容病情到了不可救药的程度。也比喻事情的处理上,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很多旁观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也就罢了。最不该的,就是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唯恐天下不乱,不是平息是非,而是搬弄是非,假装做好人,实则出歪点子。其实,他们那是心地坏了,在推波助澜,破坏社会秩序,更深地伤害着他人家庭。
(2019年8月6日)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陈荣发,笔名:沉心。在军营服役22年后,转业安置在南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平时爱好文字,坚持观察思考,关注社会民生,坚持夜间写作,多篇小文被有关报刊采用。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顾 问:王树宾 戢觉佑 李品刚
总 编:琅 琅
副 总 编:蔡泗明
执行主编:倪宝元 吴秀明
责任编辑:汤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