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烈酒,为什么很多人,放弃了洋酒,改喝土生土长的白酒?

说到断片,这应该是酒圈十大高频行为了。

很多人表面光鲜靓丽,喝断片之后,谁都不知道他们有多“狗”。

断片之后第二天醒来,还要问身边人

“我昨天有做什么丢脸的事吗”

“没事,无非就是非得跪着跟街边的垃圾桶,结拜为异性兄弟”

喝醉酒其实是常有的事,但不少人,在喝醉后,往往会出现头痛欲裂的症状。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上头。

尤其是美剧中,前一秒还看到帅气的男主摇晃着洋酒杯,手夹雪茄缓缓吐出烟圈,在夜色中散发着冷峻的魅力,下一秒镜头切换,却是帅哥抱头痛醒的画面了。

喝酒前

第二天

我们生活中,也确实经常出现白酒喝上头的情况,但很多人反映,喝洋酒通常比白酒更上头。

  • 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

  • 不都是高度蒸馏酒吗?

  • 喝醉不都是因为酒精吗?

  • 难道酒精和酒精还不一样?

下面,局长就跟酒友们揭秘洋酒比白酒更上头的原因。

一、洋酒上头“醉恶之本”——杂醇油

首先,我们来看看酒液中有哪些物质会引起上头。乙醇(俗称酒精)、杂醇油、香精料、甲醇、乙醛......扒拉起来,都是些脱不了关系的好家伙。尤其“杂醇油”,它对洋酒的上头贡献率最大。

“杂醇油”可以赋予酒液特殊的香味,并衬托酯香,让香气更加完美。杂醇油是微生物非正常代谢的产物,由于人体的渗透功能拒绝这些物质通过,它们就只能从原路返回消化器官,然后涌向头部,这时候上头的故事就开始了。

那么,洋酒中的“杂醇油”从何而来?它们来源于原料,也源于生产工艺。与白酒相比,洋酒的酿造原料简直毫无准入门槛。伏特加尤其亲民,所有能发酵的原料都能生产。

威士忌用麦子发酵蒸馏而成,朗姆酒以甘蔗糖蜜生产而成,白兰地用葡萄酒蒸馏而成,还有些是高纯度酒精稀释而成,部分烈性酒经过后期橡木桶储存,或添加其他风味物质而成......

有了这些原料加持,洋酒的液态酿造工艺就能放大招了。不同于白酒以曲发酵,洋酒是依靠原料自身菌种进行微生物培养,将葡萄或大麦打碎后加入大量水,以液体的形式放到封闭的发酵罐中,再加入纯酵母菌进行快速发酵。

单一酵母菌发酵的速度与温度上升很快,淀粉糖化成酒精的速度也快,但是其他脂肪、蛋白质等成分,由于微生物生长和代谢途径太快,会导致转化不彻底或者异常,产生大量杂醇油,饮后就容易上头。

划重点就是,洋酒呈香离不开杂醇油,洋酒易上头也因为杂醇油过高。

那么,洋酒为什么会杂醇油过高呢?

因为洋酒的酵母菌发酵很快,根本hold不住疯狂生长的杂醇油。

同时,这些杂质单靠蒸馏技术是难以彻底清除的,洋酒虽然有多次蒸馏提纯工艺,但其杂醇油等含量仍然远超我国基于纯粮固态发酵酿造工艺制定的“1981版蒸馏酒卫生标准”。

我国规定,白酒中杂醇油含量不得超过0.2克/100毫升,而洋酒的杂醇油含量则远超过我国白酒标准。

我国的大部分品牌名酒,杂醇油含量最高也不过0.076克/100毫升,而三大品牌洋酒,有些的含量则是0.26克/100毫升,几乎是国产某知名品牌白酒杂醇油含量的23倍。

二、洋酒上头“幕后推手”——食用酒精

接下来是食用酒精,这也是洋酒上头的罪恶源头。其它六大蒸馏酒中,伏特加、朗姆酒、金酒是典型的液态发酵酒,通常以糖质或淀粉质原料,和酵母菌在发酵罐里发酵后,经过蒸馏而得。与纯粮食酒相比,食用酒精里醛类、醇类等杂质更多,基酒质量不好,因此更容易引起口干、上头。

一句话就是,洋酒是用食用酒精勾兑而成的,与纯粮食酒相比,食用酒精里醛类、醇类等杂质多,饮后更容易上头。

三、洋酒上头“隐藏技能”——香精香料

此外,香精香料也是洋酒杂质过多的元凶之一。我们看到洋酒高贵冷艳的色泽、馥郁的香气,很多都是添加了香料香精,调色调味而成。特别是酒吧夜场中,经常混进去不少高价劣质酒,这些劣质洋酒添加物过多、比例失衡,饮后往往头疼、口干。

四、白酒长期储存,有利于挥发杂质

相比之下,这就不得不夸一夸我们的白酒了。

中国白酒采取纯粮固态生产,以高粱、大米、玉米等粮食为培养基,发酵微生物众多,并以甑桶蒸馏和陶坛、酒海贮存,经过长年贮藏后,酒体中的杂质、刺激物、有害物已经挥发殆尽。

这一点是无需陈酿的洋酒所不能比拟的。洋酒从投料到生产最多几个月就完成,除了威士忌与白兰地,金酒、伏特加、龙舌兰与朗姆酒都无陈酿之说。

*陶坛储酒

也就是说,中国白酒是世界上耗粮率最多、酿造周期最长、工艺最复杂、含香最丰富、杂质最少的蒸馏酒。

这也正是白酒比洋酒更不容易上头的原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