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心会,脱俗世外 ——赏高建国先生古琴曲《秋江夜泊》
《秋江夜泊》是我国传统的古琴名曲,最早见于明代的《松弦馆琴谱》(1614),在梅庵琴派的《梅庵琴谱》中此曲亦有出现,据说一代古琴宗师王燕卿尤其擅奏此曲。只是在《梅庵琴谱》中,又把这首琴曲说成是苏东坡所作,谱后题解为“赤壁赋中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的写景”,并认为曲情安逸闲适,但演奏时极难把握,苏东坡一代高士,心境常人亦难以揣摩透彻。但据顾梅羹先生的《琴学备要》第195-197页所言,此曲并非假托苏东坡名所作,曲情则是“描写劳动船工当秋江水平黄昏入夜的时候,努力驾驶舟船争取奔到口岸停泊的情景”。还有一种说法,因唐朝的张继写过一首《枫桥夜泊》的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于是很多人认为此曲的意境,就是对这首千古绝句的诠释,而曲中“打圆”的指法,实际上就是在描写钟声。
这几种说法,无论哪一种,其实都暗示了《秋江夜泊》这首琴曲,有着深邃而高远的意境和悠远而典雅的风格,且固然处处流动着一种凄然的基调,但给人的感觉还是一种特出的超然。无论你在欣赏时是听到了“夜半钟声”,还是看见了“江枫渔火”,或者说幻想着自己也在与东坡先生相与枕藉船上,只要我们能够把握住“悠然宁静”的基调,就可以品味出其中韵味,仿佛看尽四野青山,望断长空浮云,顺清流而下,超然物外,不知今昔何昔。
听高建国先生演奏此曲,尤觉那“夜半钟声”听起来不单单是清悠,还似乎包含了人世沧桑的落寞与惆怅。然而,当我们静心聆听之际,心境亦随着那悠远的琴声和宛转东流的江水,逐渐平和。
自古以来,人与自然之间就形成了一种互相支撑、互相依存的独特关系。人们以自然为友,努力亲近自然,保持着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所以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以一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也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们,都把到山野中抚琴撷趣,看作是修心养性的一种最佳途径。王维曾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二十个字,写尽了万事不关心,功名利禄无所感的闲适意境,一位潇洒而飘逸的高人也显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这种感觉,如同听高建国先生演奏《秋江夜泊》琴曲的感觉是一样的,我们耳畔是琴声,眼前则仿佛是一位从远古缓步而来的智者,从容,淡然,不悲,不喜,十指轻扬间,醉了苍生,醉了人间。
清音渺渺,江水悠悠,在先生的琴声中,我们终究听到了安详与沉静,听到了古朴与清雅,那些曾经的人世浮沉,就在这琴声里渐渐消弥,而我们,则在这悠然心会中,脱俗世外……
(高建国先生写意《秋江夜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