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泡茶不好喝?可能是注水方式有问题,8种方式助你泡一杯好喝的茶(建议收藏)

不同的情形下、泡的茶叶不同,要用不同的冲泡方式。相同的茶,相同的水,但是不同的人泡出来的茶滋味却不同,这往往就是冲泡方式的不同造成的。
前两天一个朋友来家里喝茶,他见我泡茶注水的时候,一会儿朝着一个地方注水,一会儿转着圈注水,他迷惑了。
问我:“你注水方式好像不一样,是有什么讲究,还是个人习惯问题?”
我说这是故意的,不同的情形下、泡的茶叶不同,要用不同的冲泡方式。相同的茶,相同的水,但是不同的人泡出来的茶滋味却不同,这往往就是冲泡方式的不同造成的。
说到冲泡方式,这其中涉及的“注水方式”就是值得注意的一点。冲泡不同的茶叶,需要不同的注水方式,才能泡茶更好喝的茶。
在此之前,我们先要明白几个概念:
水线:是指从壶里出来的水流线,常说的水线粗指的是水流线粗,水线细,是说水流线细。

吊水线:简单理解就是注水,“吊”是把控水线粗细长短时的动作。
水线高低:即开水壶壶嘴距离盖碗/壶口(主泡器)的距离长短,长的为高水线,低的为低水线。
根据小约的个人经验,一般距离为10cm左右;0-10cm之间算是近距离我们称为:水线低、低吊;10cm以上(一般20cm多)为:高水线,高吊。
水线的粗细变化和水流速度,会直接作用到茶叶上,不同的水流速、水线粗细决定了开水注入主泡器后的水温高低、茶叶翻滚程度。这当然也就决定了茶叶内含物质析出的多少,也就影响了茶汤的滋味。

那么问题来了:
冲泡茶叶时水线粗细不同,对茶叶有什么影响?

粗水线、细水线泡茶分别适用于什么情形?
针对这两个问题,我们需要明白4种出水力度4中注水方式,也就能彻底理解冲泡茶叶的手法了。
四种出水方式
1粗水线高冲
粗水线注水,水流速度快,能更好的保证水温;因为出水位置较高,所注入的水,对茶叶冲击较强,稍显简单粗暴。
粗水线高冲,适用于冲泡一些打开包装后还未醒茶的老生茶、熟茶,以及仓储不良的受潮茶,这样进行洗茶冲泡后,可一定程度上激活茶性、避免茶汤浑浊不清,起到去除茶叶杂味的效果。
小约提示:粗水线高冲容易溅起水花,注意烫伤。
2粗水线低冲
粗水线低冲,水流速快,水流与空气接触时间较短,注满主泡器时间更短,水温比“粗水线高冲”要高,给茶叶带来的冲击相较稍小。
粗水线低冲,因为可以达到更高的温度,因此适用于冲泡醒过之后的老茶、熟茶。
小约提示:粗水线低冲在冬天冲泡茶叶,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天气对水温的影响!
3细水线高吊
细水线高吊,水线较细,水流速慢,水流与空气接触时间最长,对茶叶冲击力较小。
细水线高吊,适用于冲泡新茶,在缓慢注水的过程中,茶叶缓慢舒展,逐步释放茶叶的内含物质,可增加茶汤的润滑感,减弱刺激性,与此同时也能高扬香气。
小约提示:因为细线高吊注水满,所以可用此法降低水温冲泡新茶、红茶等;此法冲泡需注意注水时长及水温,时间长了,茶汤易浓!
4细水线低吊
细水线低吊,相较于细水线高吊,低吊的时候水温较高,对茶叶冲击稍大,适用于冲泡品质较高的新茶和中期茶,该方式注水茶汤饱满,细腻,较为常用。
小约提示:细水线低吊需要控制好注水时间和水温,否则茶汤易浓。
以上四种出水方式,是通过控制注水前水温温度,以及用高、低、冲、吊等动作综合调整水流速度、温度、冲击力的冲泡方式。该四种方式是基于入水方式一定,出水方式不同的冲泡方法。下面的4中入水方式,则是基于出水方式一定,入水方式不同的冲泡方法。
四种入水方式
1边缘定点注水
指注水点固定于主泡器内边缘一点,这样注水茶叶内含物质析出会出现一边快,一边慢的情况,茶水融合度较差,容易茶水分离。
因此,比较适合很快就出汤的茶(或较碎的茶),如红茶、普洱茶。
2边缘环绕注水
指注水时沿着主泡器的边缘环绕一圈注水,注水点和收水点相同,因为环绕注水产生的一部分茶叶先接触水,一部分后接触,所以茶叶的析出是有快慢的(茶汤会因此有层次感,但是也容易茶水分离)。
因此需要缓慢注水,已达到后面接触水的茶叶也能及时析出内含物质。该注水方式,难度较高,要结合水温,注水注水速度来调整环绕速度,不易把控。
3中央定点注水
这种注水方式一般结合细水线慢注水使用,因此会出现只有中间一部分茶叶的底部析出内含物质较快,其他地方较慢的现场,这种方式冲泡茶叶容易出现茶水分离的情况,新手不推荐使用。
4螺旋环绕注水
是指在主泡器内注水后,以螺旋形环绕轨迹逐步向外扩张的注水方式。这种注水方式能最大限度增加茶水的融合,加速茶叶内含物质的析出,比较适合尾水阶段的茶叶冲泡。
以上就是常见的8种茶叶冲泡注水方式,相互交叉配合使用还能延伸出更多变化,针对不同的茶叶,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水温都需要细微调整,不要不断练习方能泡出最好喝的茶,你学会了吗?记得收藏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