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读书】《民主主义与教育》边读边想(一)

35.【读书】《民主主义与教育》边读边想(一)
梅老师很早就推荐我读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梅老师说,这本书有点难啃,但是越读越有滋味,他读了很多遍,读得如痴如醉。这个下午,我打开来翻阅。果然,我是看不太懂的,一是与我的阅读习惯有关,我一读国外的著作,我就要把自己置身于非常安静的没有诱惑的环境里(尤其是没有手机),二是与我的理解能力有关。由于我的阅读并没有长时间的持续和静心,所以对有些语言很不理解。比如,我理解杜威的理论: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教育是社会的职能,教育即指导,教育即生长,教育即预备,教育即展开,教育即官能的训练,教育即塑造……然而,每一种观点经他一论述,我反而不太明白了。于是,抓到一些我能理解的语言,便如获至宝:
生物和无生物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前者以更新维持自己。(p6)
就人类来说,信仰、理想、希望、快乐、痛苦和实践的重新创造,伴随着物质生存的更新。通过社会群体的更新,任何经验的延续是实在的事实。教育在它最广的意义上就是这种生活的社会延续。(P7)
成人有意识地控制未成熟者所受教育的唯一方法,是控制他们的环境。他们在这个环境中行动,因而也在这个环境中思考和感觉。我们从来不是直接地进行教育,而是间接地通过环境进行教育。……一个明智的家庭和一个不明智的家庭的区别,主要在于家庭中盛行的生活和交往习惯是不是根据它们对儿童发展的关系的思想进行选择的,或者至少带有这种思想的色彩的。(P25)
青少年在连续的和进步的社会生活中所必需具有态度和倾向的发展,不能通过信念、情感和知识的直接传授发生,它要通过环境的中介发生。(P28)
从事指导别人的行为的人,总是有一种忽视受指导者后来发展的重要性的危险。(P33)
思考一:
环境对一个人来说至关重要。
古有孟母三迁,今有家长挤破了脑袋要送孩子进入优质的学校读书。其实道理是一样的——寻求一个好的环境。因为,在好的环境中,孩子大概率也能够耳濡目染。
这几日,我关注了几个讲初中生的公众号,但发现有部分公众号,已经沦为“房地产公众号”,因为他们不断地用刷新“学区”的房价,一是博取浏览量,二是从某一角度上看,“学区”一词,为杭州的房地产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就在前段时间,崇文实验学校转公办,不过几分钟,上了新浪热搜,房价一天之内上涨百万的比比皆是。
为何如此火热?因为“环境”使然。他们为寻求优质的环境资源,不惜一切代价。在一个初中生的群里,见到一位家长说,三年下来,为孩子花了一百多万。怎么花掉的呢?在学校附近租房三年花费三十多万,三年培训费五六十万,加上生活费等。
也许有人要问,每年高考结束,各类媒体报道的学霸中,出生贫寒家庭的也不在少数。其实,出生贫寒并不意味着“环境”落后。父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勤奋与朴素,一样为孩子们树立榜样。
所以,所谓“环境”,物质外观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精神内核。就像杜威所说:一个明智的家庭和一个不明智的家庭的区别,主要在于家庭中盛行的生活和交往习惯是不是根据它们对儿童发展的关系的思想进行选择的,或者至少带有这种思想的色彩的。
思考二:
与小季出去吃饭。小季问:“妈妈,你日记写好了吗?”
我说:“没有呢。连电脑都没打开。”
她又问:“那你下午都在干什么?”
我说:“看了几页书,也没怎么看懂。”
小季说:“你看,这就是你平常问我的话。你总是问我:你早上做了什么?做得多不多?你在干什么?”
我恍然大悟:这家伙,原来是话里有话啊!
想到一句话: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我是小学老师,总是有意无意地职业病上身。我想,老师应该就是属于“从事指导别人的行为的人”吧。杜威说,这样的人,总是有一种忽视受指导者后来发展的重要性的危险。也许是的,在“指导”别人的时候,关键是自己做好了吗?“指导”得对吗?……
我不断地追问小季的学习,其实也是一种“指导”。但是,孩子她需要吗?或者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去关照?
思考三:
杜威说:就人类来说,信仰、理想、希望、快乐、痛苦和实践的重新创造,伴随着物质生存的更新。
这就意味着,人的信仰、理想、希望、快乐、痛苦和实践的重新创造,是依赖于物质的变化的。它们并不是永恒不变的东西。
的确是这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