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用“查查”,查查在查你

来源:懂懂笔记

近日,成立近两年的杭州互联网法院颁发了其首个“诉前行为保全”,起因是蚂蚁金服诉企查查存在不正当竞争行为。

事件一出,便在互联网上引发热议。事件中的一方,是国内家喻户晓的金融服务运营商;另一方,则是国内知名的企业信息查询工具和平台经营者。这两家企业为何会对峙公堂?

为此,懂懂笔记查阅了相关媒体报道。据悉,今年5月5日,企查查通过站内消息、雷达监控服务,以及邮件等方式,向其订阅用户推送了蚂蚁金服旗下互联网小贷公司——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开始清算的消息。同时,将该信息的风险级别列为“警示信息”。

然而,上述清算信息为2015年的历史信息。2016年初,该公司已向工商部门提交终止清算,继续正常经营。也就是说,警示信息系错误推送。

事后,企查查表示,推送是因技术原因造成的错误推送,把“锅”甩给了技术。嗯,这很像“查查们”的风格。

近些年,大量的互联网“查查”平台不断兴起,这些企业信息查询工具的诞生,也是因为市场需求存在。众多“查查”整合了网上大量企业经营资讯和动态信息,让用户更为查询和查看。另外,只要有任何工商信息、关联关系、风险警示,“查查”们也会与企业一一进行关联。

按理说,这类查询工具的诞生是一件好事呀!

但是,有不少正常经营的企业却表示,天下苦“查查”们久矣。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些企业信息查询工具、公示平台对于普通用户、经商企业而言,是否真的具备风险预告、公平竞争的意义?

No.1
抓取信息“半公开”,风险提示成“误导”

前两天,懂懂笔记朋友圈的一位创业公司创始人,在朋友圈愤怒地爆出对某企业信息查询平台的“怒火”。而在下面的留言中,不少朋友都表示感同身受,甚至吐槽了一些更为恼火的经历。究其原因,是这位创始人发现用户非人信息被平台“出售”了,这让她感到难以容忍。

在经过大量走访后,懂懂笔记发现很多企业的苦恼都各不相同。

“公司上个月变更了地址、部分股东以及经营范围,本来是正常行为。”

深圳一家教育机构的负责人李浩(化名)告诉懂懂笔记,由于公司经营规模扩大,经营地点由罗湖搬迁往南山。另外由于引入了新的投资人,因此变更了部分工商注册信息。

乔迁新址、拿到投资,对于这家创业公司而言本该是喜事。然而,让李浩意想不到的是,因为简单的一次工商信息调整变更,却连续错失了好几单合作,更引起了部分合作单位的质疑和指责。原因很简单,他们公司的变更信息被部分信息查询平台列为“风险”提示,还将风险信息提示发送给了在平台上的订阅用户。

“你在搜索引擎上输入任何一个公司的名称,显示靠前的全是企业信息查询工具。”他指着屏幕上的搜索结果表示,无论一家公司是否存在违规、有无诚信行为,这些查询工具在搜索引擎上所展示的关联字眼,都是“经营风险”、“法律诉讼”等字眼。

尽管这些“字眼”未能界定该企业是否具有以上风险信息,但却足够吸引用户点击查询工具的链接,以期进一步了解企业的详细资料。而这些工具随后呈现出的详细资料,才是部分中小企业梦魇的开始。

“要知道,这些平台可不是公益平台,查看详细资料是要购买会员资格的,一开始的免费查询只是放水养鱼。”李浩表示,如果非会员用户点击详细资料,只能够查看目标企业的一小部分工商信息。有许多项目点击进去,都会提示购买会员资格才能查看。

除此之外,有个别企业信息查询平台会将企业地址变更、股东变更、经营范围变更等信息,统统列入风险信息一栏当中。如果企业变更工商信息的次数稍多,那么非会员用户查询得到的结果,最显眼的就是红色标注的“风险预警”字样。

“如果公司变更五次工商信息,风险一栏就会显示五次风险预警,点击进去查看风险详情,就会提示请购买会员了。”在李浩看来,且不说将普通的工商信息变更行为列作“风险”是否合理,仅就非会员查询不显示风险详情或显示不全,就已经造成了诱导行为。

据他了解,身边有几家业务往来较多的企业也都遭遇了类似的难题:仅仅因为工商信息变更次数较多,加上一些正常的劳动纠纷调解、工伤诉讼案件,就被某企业信息查询平台收录显示出将近百条风险预警,且无法一一查看详情。而部分解决、调解完成的诉讼案件,仍被平台列为警示信息。

结果,这些信息导致那几家企业的意向合作伙伴在查询该企业信息之后,均产生了质疑甚至拒绝合作。更有求职者因企业显示的风险信息过多,面试合格后放弃入职。

“试问哪家正常经营的企业没有工商变更,没有常见的人事、合同纠纷,这种不经审核确认的风险提示完全就是一种误导。”李浩气愤的表示,这些工具平台如果只是提供整合信息、提供查询并以此创收,本来无可厚非。但为了吸引用户购买会员资格,虚标企业风险提示,并且半隐半藏的诱导做法,就是“耍流氓”了。

那么,面对查询平台显示的误导信息,被标注企业是否有办法予以交涉、更改或者制止呢?

No.2
平台坚称“公平”,“暗藏”数据为圈钱

“这种企业信息查询工具和平台,吃相真是太难看了。”

陈明宇是上海一家宠物用品企业华南地区的销售负责人,他告诉懂懂笔记,最近因为这几家企业信息查询平台上所公开的部分工商信息——显示公司有6则自身风险以及15则关联风险,导致他们的业务开展频频受阻。

本来部分业务人员已经谈妥了几家有意向合作的宠物商店,结果不知为何,对方在几个平台查询、搜索到他们公司的风险内容、警示信息后拒绝了合作。据陈明宇透露,为了能查看所谓的风险信息、提示,总部的市场部还特意购买了其中一个平台的一年会员,本意也是为了在经商过程中多了解合作企业的背景。

“我们登陆平台查询后发现,这些所谓的风险信息,基本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基本上是劳务纠纷、出租场地的纠纷,有些还是几年前的内容。”因为这些内容,平台就提示公司有多条风险警示,这让他和不少业务人员都感到十分不解和气氛。

为了避免“被负面”的状态,他亲自联系了这家企业信息查询平台客服,要求就内容进行交涉,提出的诉求是,要么隐蔽所有诉讼内容要么公开所有诉讼详情。

“对方的答复真让我哭笑不得,内容既不能全部隐蔽,也不能够全部公开。”陈明宇表示,对方认为其平台工具上所有的企业信息,均抓取自网络上的公开信息,均无人为干预和修改,都保持了与原网站内容的完全一致,因此无法删除。

而这些信息的来源,分别来自中国裁判文书网、执行信息公开网等具有一定权威性的公示网站,“既然很正直,表示不能干预,那就直接全部公开详情吧?她又说要具备会员权限才能看所有详情,这不是骗会员钱吗?”

在与另一家企业信息查询平台交涉之后,陈明宇同样得到了相同的“官方”回应。至于平台上一部分陈旧信息和错误内容,客服则表示,平台信息均通过技术抓取,对于抓取企业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等等,都不会做出保证。

无奈之下,陈明宇和同事只能另寻他径,希望删除本不该是风险信息的查询内容。在知情人士的提醒下,他们解除了几家号称保证可以删除负面信息和内容的“机构”。然而,“删负面”报价却让他大吃一惊:完全删除一则风险警示,收费大概在5000~10000元不等。

知情人士提供的删负面铲事儿机构

“而且不签合同、不走第三方担保平台,简直是霸王生意。”看着那些明显诱导用户的“半公开”信息,再看看相关“铲事儿”机构的报价,陈明宇不由感到深深地无奈。他最后透露,目前总部正在准备走诸法律程序,希望能够解决相关问题。

现代商业社会,诚信的确非常重要。当一众企业信息查询平台,以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姿态出现时,用户也希望能够依靠这些工具、平台的信息整合能力,获取可靠性信息。

但是当面对企业因为一些错误及误导信息提出交涉时,平台却统统以“信息源通过技术抓取,拒绝人工干预”为由搪塞,那么,谁来监督这些抓取信息里面的问题?

看似“正直”的企业信息查询工具,真的能够为普通用户、商业机构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查询服务吗?

No.3
会员费数百元,信息搬运无价值

“电梯广告、宣传广告上都说,能保证查询到相关企业的信誉度。”

深圳应届毕业生杨凯(化名)最近收到了几家企业的面试通知。处于谨慎,他通过一些企业信息查询平台查验了这些企业的规模、经营状况。在查询之后,杨凯发现,基本没有一家企业能让他觉得靠谱。

不是有很多自身风险、关联风险,就是有法律诉讼。杨凯告诉懂懂笔记,作为一名菜鸟级应聘者,最为关心的当然是企业是否有人事纠纷。因此,他着重查看这些企业在人事纠纷方面相关的诉讼内容。

“点击进去,只给判决文书号,显示裁决双方却没有列明诉讼始末和细节。”企业详情页中往往会有几十条风险信息,需要购买会员才能查看,其中一家平台的会员费为360元/年,“免费查看的信息只有招聘岗位、知识产权和企业股东构成。”

杨凯表示,身边不少大学同学找工作之前,都会提前查询目标企业的资料信息,大多熟人也习惯使用企业信息查询工具。然而,这些平台所能够查询到的相关信息却十分有限。

在杨凯看来,一些关键的诉讼文书没有详细的审理、调解详情,所有的关联风险只有交钱后才能查看,似乎有点儿像是在埋坑:“应届生为了找工作,买一年会员不现实,价格也真的不便宜呀。”

那么,购买会员之后,用户所查询的企业信息就一定是真实、准确吗?

在走访中,懂懂笔记接触到了从事股权交易业务的刘栋,他为了方便查询企业经营信息,曾在年初购买了某企业信息查询平台一年的会员权限。

“准确和真实程度我不敢肯定,但企业信息更新经常不及时。”刘栋告诉懂懂笔记,做股权交易最重视的是企业经营情况,法律诉讼的执行情况。然而,无论是否购买会员,他能够查询到的诉讼内容基本上只有判决文书号,而股东、地址、经营范围的变更,相关更新效率并不高。“部分企业两个前变更了法人,如今查询却依旧是旧信息,比国家企业信用信息的公示系统要慢半拍。”

“诉讼只有判决文书号,所以每次都需要登录中国文书网查询诉讼详情。”刘栋表示,这样一下这些企业信息查询平台的会员权限就没有意义了,完完全全就是网络公开信息条目的“搬运工”。

在他看来,平台上的工商信息来自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法律诉讼来自中国裁判文书网、执行信息公开网;招聘信息来自招聘网站;企业商标、著作权则来自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按照来源逐一查询,可以发现相关信息不仅及时、详细、真实,还能省几百元会员费。”刘栋说,完全无法理解这些平台所提供的内容整合,究竟具有什么样的价值,“现在国家各职能部门信息公开,查询很方便,只要标签好常去的这些网站,根本无需这种搬运和复述。”

【结束语】

随着企业信息查询工具和平台的增加,相关行业的市场竞争也在加剧。为了吸引用户购买自己的会员资格,这些平台大多采取“放水养鱼”的策略,所抓取的企业基本信息都是“免费公开”,用普通信息吸引用户进门,加工过的“风险”和“警示”信息,则需要付费才能查看。

然而,即便成为会员,面对收费信息却会看到,平台宣称对于抓取的内容既不负责也不保真。如果出现任何信息纰漏和滞后,大锅一甩都抛给了“技术原因”。

试问,这些抓取技术,是谁家的技术?抓取的来源,是哪里的来源?如果内容无法确保真实、有效、负责,那些铺天盖地的宣传意义何在?这种搬运工的劳动如何帮助就业者、商家查询到靠谱、高效、高附加值的信息?大量“半公开”的诱导手段,对于付费会员是否公平?对于诚实经营、守法经营的企业有是否公平?

如果无法直面以上“灵魂拷问”,无论是企业信息查询平台也好,商业调查工具也罢,都只是毫无价值的“搬运工”而已。

    推 荐 阅 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