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说典藏 || 为什么减负争议这么多?因为素质教育从来没得到平民百姓的共识

提醒胡粉:“胡说”公号坚持日更原创,本号的网络课程辅导广告,都经由胡老师认真审查。眼下,网络授课已经成为中小学生课外学习的途径,大家可酌情尝试。网络上的理财广告,只要让您掏钱存储的,请一定提高警惕。

胡子宏生命日记(1168)

减负争议很多,是因为素质教育从来没得到平民百姓的共识

这两年,减负的热潮甚嚣尘上。最近,《南京家长已疯》引发的热议尚没有平息,浙江发布的中小学生“减负33条”又掀起了讨论新热度。

之所以减负引发了热议,甚至出现了强烈反对的声音,至少表明,减负的某些措施、某些效果、某些动机是不得民心的。减负就像时下价格不断上涨的猪肉——减负措施越是强劲有力,效果就像猪肉价格继续上涨。

教育管理部门的相关文件、措施,一直显得非常“高大上”,事实上,减负一直没有拥有坚实的民间基础。学校越减负,家长越慌张。就像几十年前的人民公社大锅饭,锅越是大,百姓越是吃不饱肚子。政治准确的口号,我们社会中一直都在喊响,对此,平民百姓已经很习惯了。

昨天,网络上又出现了源于“澎湃评论”的一篇文章《减负争议再多,也不能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文章先是批评了两年前连云港某区教育局局长的讲话——其核心观点是,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政治正确性,在当前的高考体制下抓应试教育没错,用分数说话,也是最公平的选才方式。

与众多教育砖家的论调一样,《减负争议再多,也不能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依然在强调教育改革,在强调素质教育,在抨击应试教育。

说一句大胆的话,素质教育的提出,与改革开放后恢复高考制度的初衷是相悖的。1977年,高考制度之所以恢复,其实就是尽快地选拔有益于国家建设的人才,于是,才出现了“千军万马竞过独木桥”的场面。

在现实中,除了那些能绕开高考的“贵族家庭”外,所有家庭的孩子进入学校后,最直接、最长远的目标,就是学习文化知识,通过高考提升社会阶层,未来享受到优裕的生存资源。我们这个社会的教育,如果绕开高考,那就像回到“文革”时代,还有什么秩序呢?

素质教育喊了20多年,其实一直没有在民间得到广泛认同,它本身就没有达成民间共识。实际上,素质教育一直在试图躲避课堂教学和作业题量,但是,学校其实就是课堂组成的呀!于是,20多年来,素质教育的波浪,一直冲破不了高考这座坚实的壁垒。

20多年来的素质教育,一直在喊口号,但是,没有明确的实施办法,没有评价标准,没有树立起任何一个值得全国教育界模仿的标杆。相比起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只是一句政治准确的口号,上面喊,中间喊,下面喊,大家纷纷喊,但是在基层学校,越是喊响素质教育,老师们越是猛抓应试考试。

没有任何一位校长,在高考成绩灰溜溜的情况下,有勇气标榜麾下的学校在素质教育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只有多年取得高考大捷的衡水中学校长郗会锁,才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见解——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就是在课堂上。

任何社会、任何形式的竞争,其实都是优胜劣汰。既然有高考,那就存在着人才选拔的竞争,无论以何等方式淡化高考的激烈竞争,其实就是掩耳盗铃。那些喊着减负的部门,无论是教育部,还是教育厅、教育局,乃至各个学校,概莫能外。

《减负争议再多,也不能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提到,此次减负招来一些反对声音,同样说明离开高考来否定唯分数论,到底有多么困难。

上述观点无疑是谬论。高考是当下教育过程的一个节点,既然高考无法取消,那就不能消除唯分数论。唯分数论未必是最好的教育方法,但是,眼下找不到更好的方法,只能唯分数论。

因为,比素质教育更重要的是公平、公正。如果非要消除唯分数论,那干嘛不回到“文革”时代,用“推荐工农兵学员”的方式推荐大学生?我们国家经历了十来年的“推荐工农兵学员”,按说,推荐的都是高素质的人才啊,可是,谁知道其中又滋生了多少腐败和不公平呢?

既然有竞争,就会有忙乱和残酷性。与其千方百计地通过所谓素质教育,掩盖竞争之残酷,不如大大方方地把应试教育搞得公平些、稳定些。

素质教育为什么无论如何都冲破不了应试教育的壁垒呢?因为,在民间视野中,高考是我们社会上难得的一片净土,甚至说是唯一的一片净土。民间心理认为,社会只剩了这唯一一片净土了,素质教育一闹哄,净土也就乱哄哄了。

就减负而言,出发点肯定是对的。可是,我们建国70年了,走了那么多弯路,谁能说每一次走弯路的出发点是错的呢。减负肯定有良好的出发点,但是,错就错在壁垒似的“一刀切”。

其实,判断一项改革措施是不是正确,用不着喊很多的政治准确的口号,只要看看它与平民百姓的要求是否相符即可。减负也是这样啊,学生家长需要减负吗?可能,有些学生家长觉得需要减负,有些学生家长觉得孩子要冲击高考,不能减负。

明摆着,平民家庭的孩子需要通过刻苦学习,去迎接各类考试,实现社会阶层逆袭,减负却阻碍了他们“冲击高考”的需求。这种“一刀切”似的减负引发家长的愤怒,也就不足为怪了。

存在就是合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然高考已经被社会实践检验了40多年,成为百姓拥戴的人才选拔方式,当然,它就是合理的。减负与高考的需求产生冲突,当然就是不合理的。

《减负争议再多,也不能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其实说了句实话——在高考的大框架之下,暂时没有替代性的选才路径,应试教育是一种相对不坏的选择。尤其对底层来说,他们负担不起素质教育的成本,也承担不了试错风险。

是的,谁也承担不起试错的风险。何况,素质教育喊了20年,眼下,所有的所谓素质教育的成果,其实都成为一阵风,越是响应素质教育而淡化高考的学校,越是得不到学生家长的青睐。

为什么大量的学生家长把孩子送到民办中学,而避开素质教育喊得响的公立中学呢?难道这些家长们头脑犯浑了吗?其实,民间已经有了足够的共识,升学率是民办中学的生命线,没有升学率的公立中学,逐渐被家长们所疏远。

教育改革的措施,其实用不着太折腾,它只要保持足够的公平、公正即可。眼下的减负在基层学校搞得沸沸扬扬,其实,在一二线城市,很多家庭有能力和财力弥补减负给孩子导致的课业空缺。相比之下,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家庭的孩子就显得吃亏多了——这正是减负不得民心的要害之所在。

只要有高考,只要有升学考试,孩子们就要以分数定输赢。所谓素质教育改革无论怎么折腾,只要改变不了高考,其实就是换汤不换药。任何绕开应试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的教育改革,其实都是掩耳盗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