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以苏轼执政纲 靖康之耻或可消 2024-07-28 20:03:07 近苏16 若以苏轼执政纲 靖康之耻或可消在凤翔繁琐的杂务纷扰中,苏轼并没有忘记心中的理想,民生一事,为其一生最大的政治线索,自凤翔始。嘉祐八年,苏轼写了两篇针砭时弊、直陈国是的大文章。在《上韩魏公论场务书》中,苏轼以地方父母的身份,替凤翔百姓向朝廷诉苦,通过算账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希望朝廷在民生政策上以宽仁为枢,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治国之策。苏轼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非常大胆和前卫的观点——以官榷优与人民,先裕民而后裕国。官榷就是政府专卖的意思,就是说,希望政府专卖的货品可以优先考虑老百姓的需求,让人民富裕了,国家才能变得富裕。今天看来,这已经成为普世价值观,但在千年前,虽然亚圣孟子早早有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在统治阶级的逻辑体系和实际操作中,帝国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大都是以民养国,以国治民。六年之后,熙宁变法启动,王安石所奉行的政策体系,与苏轼的论调完全对立,富国强兵是王安石变法的终极诉求,在这一诉求所构建的改革纲领中,国裕绝对是大于民裕的。这话一说又扯远了,毕竟在苏轼写这篇《上韩魏公论场务书》时,王安石也正在郁郁不得志,他刚烈的性格得罪了朝中当权派,正好赶上母丧丁忧,回到江宁守丧去了,英宗一朝,屡召拗相公还朝理政,他均称病不出,也算是拗臻化境了。此为后话。在《上韩魏公论场务书》中,苏轼是纯粹站在一方父母的立场上为当地百姓说话,他在同期的另一篇更加出名的国策论文《思治论》中,直接把格局上升到天下治理,针对北宋中期帝国财政、军事、吏治这三个问题最严重的领域发表见解,并提出改革主张。之前看过很多夹叙夹议讲宋史的通俗文章,其中一个特别站不住脚但竟然快要形成共识的观点是——为什么王安石变法中苏轼受到排挤与排斥?因为王安石是改革派,代表着更先进的进步的力量,苏轼是保守派中的一分子,不愿意拥抱变化与改革,害怕改革损害到他们的个人利益……这都哪儿跟哪儿啊,不会解读就不要乱解读瞎解读!苏轼是保守派?苏轼堪称有宋一代最聪明的创新者,改革家,他的很多政治主张之超前,甚至拿到今天,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里也不过时。苏轼所反对的改革,是那种无视民生、拔苗助长式的改革。在这篇《思治论》中,已经有非常系统地说明。文章中指出了帝国的三大弊政——一是宫室祠祷繁兴,钱币茶盐法坏,加以庞大的军事费用,天下常患无财;二自澶渊之盟后,辽与西夏,日益骄横,而宋则战不胜,守不固,天下常患无兵;三则选举法严,吏不重视考功,考铨之法坏,天下常患无吏。这三大问题的形成,是由于国家没有通盘的计划,没有一定政策之故。——摘自《苏东坡新传》,李一冰著《思治论》中提出了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即一切改革都需要得到人民的支持,要符合人民的利益,要让人民在改革中获益。如果背离这些原则,改革注定失败。(天下之事,不可以力胜。力不可胜,则莫若从众。从众者,非从众多之口,而从其所不言而同然者,是真从众也。……以众多之口所不乐,而弃众之所不言而同然,则乐者寡而不乐者众矣。古之人,常以从众得天下之心,而世之君子,常以从众失之。……世之所谓逆众敛怨而不可行者,莫若减任子。)《思治论》写在王安石变法启动的六年前,而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得不到人民的支持,不符合人民的利益,不让人民获益!简而言之,就是不讲民生,没有以人为本,这才是失败的根源。看了《思治论》,读懂《思治论》,你还敢说苏轼是保守派吗?尤其是等到许多年后,王安石下野,司马光主政,那才是真正的保守派当权,彼时,苏轼的改革思想再一次受到了排挤与打击。有宋一代,真正头脑清晰的改革家只有一位,他就是苏轼。遗憾的是,有宋一代,终苏轼一生,有那么多人欣赏与崇拜他的诗词书画方面的才华,甚至连皇帝都是他的文艺粉丝,但却没有遇到一位真正懂得与欣赏他政治主张的人。在苏轼将这两封国是之论呈报朝廷之后,却如石沉大海,中央没有给任何反馈。时任宰执韩琦依然坚持认为,苏轼只是一位未及而立的气盛小子,其书生之言,不足以左右国政方针。我在反复梳理苏轼一生轨迹时,有两点最为唏嘘——虽然乌台诗案是苏轼一生最惨痛的经历,但却不在此列。一点是苏轼在惠州时的经历,最让我心疼与难过,这一点待讲到岭南谪旅的篇章时再说。另一点就是苏轼一生的抱负,在后世看来明明都是那么正确,只要皇帝和当时的当权派可以多听听苏轼的意见,按此执行,哪里会有靖康之祸?可惜的是,历史没有假如,所以,我们的苏轼,26岁的苏轼,依然只能在胸怀天下的西北边陲之地,苦捱下去。谢谢观赏,再见无犀 原创 赞 (0) 相关推荐 “唐宋八大家”劝勉告诫篇(二十五)241... "唐宋八大家"劝勉告诫篇(二十五) 241.忠信虽有过,尚足用也. 王安石<尚书都官员外郎侍御史王公墓碣铭> 242.内有以明于己,外有以行于妻子,则其言行必不孤立于天 ... 苏轼为自己的“政敌”撰写纪念文章,对于此人大加赞赏,此人是谁 北宋大文豪苏轼,一生仕途坎坷,数次被贬,甚至一度下狱,险些丧命. 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人物,早年中了北宋中央政府的"制科",被称为"百年第一",这样的人物按理说在 ... 金国造就“靖康之耻”,看南宋是如何报复,700万金人只剩下10万 鉴证历史 挖掘历史真相,找寻千百年前的奇闻逸趣!探索历史真相.还原史实本身!带你一起回味经典历史!让我们一起鉴证历史! 公众号 [来源:历史君 ] 宣和七年即金天会三年(1125年)八月,金朝名将完颜 ... 靖康之耻发生时,闻名天下的杨家将为何毫无踪影?原因太让人心酸 "斗大的穆字震乾坤,上阿上写著浑天候,穆氏桂英,谁料想我五十三岁又管三军哪." <穆桂英挂帅>应当算是国粹京剧中非常有名的一折戏.而提到穆桂英,很多人都会想到杨门女将以 ... 杨家将名震天下,战力惊人!而靖康之耻发生时,为什么都没有看到他们的踪影? 提起杨家将和杨门女将的故事可以称得上是妇孺皆知,特别是后面的佘太君点将和穆桂英挂帅以及潘仁美的故事广为流传,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在评书和各种演义中,杨家将和杨门女将可以称得上是宋朝的一道万里长城, ... 靖康之耻:皇后行“牵羊礼”后羞愧自杀,这“牵羊礼”到底是啥? 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都处于封建王朝统治中,在这个状态下我国的最高掌权者是皇帝.绝大多数皇帝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因为担心自己的位置会受到威胁,因此会想尽一切办法去集权或者分权.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便曾经干 ... 靖康之耻到底耻辱到哪种程度?受降仪式过后,宋钦宗皇后羞愤自杀 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我国所走的每一步都充满了传奇,从秦朝完成大统一开始,逐渐在世界上立足,并且时常以大国之威震慑周边的国家. 然而,我们强大的国家,曾经却一次次面临毁灭.在中国的众多战争中,最为惨烈的当 ... 靖康之耻皇后行“牵羊礼”后羞愧自杀,这“牵羊礼”到底是啥?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都处于封建王朝统治中,在这个状态下我国的最高掌权者是皇帝.绝大多数皇帝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因为担心自己的位置会受到威胁,因此会想尽一切办法去集权或者分权.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便曾经干 ... 历史无情, 来看看元朝的“靖康之耻”到底有多惨 大家都知道元朝建立的过程就是征服与屠杀的过程,自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至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期间所到之处战必胜攻必取,留下的皆为灰烬和累累尸骨,可以说是灭国无数.可是不到一百年之后,已经退出中原的元王朝 ... 靖康之耻,公主们一个个面临着羞辱,为什么没有一个自尽保清白?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事件有很多,但是说到北宋,"靖康之耻"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 ... 北宋为什么会发生靖康之耻?真相是什么 2020-06-04 15:30 很多人都不了解之耻的事情,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北宋的繁华不用过多言语,一副<清明上河图>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繁荣的北宋却又着一个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