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青年初进京 凌云志受累丁忧

小镇青年初进京 凌云志受累丁忧

识苏12 出蜀

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春,苏轼随父兄出蜀赴京。

李太白有云,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可见蜀道之难,三苏一路艰辛,苦行两个多月,才在五月间到达东京汴梁。

这是苏轼一生中第一次远离故土,又赶上当时京师水患,蔡河决堤,记载称开封城里如一片泽国。

七月某夜,年轻的苏轼独自走在龙津桥上,眼见京城毫无繁华气势,路已成河,小舟往返在污秽的水面上,思乡之情更甚。

直到当年九月发榜,苏轼在举人试中考了第二名,苏辙也中举,算是突破了科举第一关,具备应进士的资格。

父亲苏洵不用替儿子担心了,便带着张方平的举荐书信去拜见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

欧公读过苏洵的文章后,非常欣赏,认为他可与写作千古名篇《过秦论》的贾谊媲美,只是因为不善言辞,所以人才埋没,遂作《荐布衣苏洵状》上奏朝廷。

说起来,苏洵的文章虽然受到了大佬们的赏识,但一生怀才不遇,空有满腔政治抱负,却无从施展。

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在他生命的尾声阶段,在一次参加当朝首辅韩琦重阳家宴时,借着醉意写了一首诗,这是能确定年份的老苏诗作中时间最晚的一篇,同时,也是老苏的代表诗作,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自己一生壮志的未酬之忿。

九日和韩魏公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1056年(嘉祐元年),苏洵以48岁大龄持益州张方平、雅州雷简夫的推荐信赴京谒见韩琦、欧阳修等朝中重臣,故说“晚岁登门”。

苏洵恃才,但自嘉祐元年至写此诗之时,又已过去近十年,在此其间,他耗时五年,写了一部长达百卷的礼典《太常因革礼》,感慨自己以治世之才,作这种书生苦功,年华虚度。

此诗之后半年多,苏洵郁郁而终。

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

在中国古代,仕途顺利与否,与父母的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每有父母丧事,无论在朝身居何样高位,都必须丁忧去职归乡三年。

嘉祐二年,苏轼赴京应试,刚刚收获功名,即闻母丧,归乡奔丧,直到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回京。

随后,苏轼又以百年第一名的身份应中制科考试,前程似锦。

谁想到政治生命正在需要发力时,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又要丁忧为父守丧三年。

这再一回来,朝中早已变天。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