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原生家庭的错,要让孩子来扛?
“不健康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苏珊·福沃德的比喻一针见血。
苏珊·福沃徳在《原生家庭》中,记录了一个生活在“间歇性恐惧与威胁时刻并存”的,童年受虐待的成人案例。苏珊·福沃徳说:父母在虐待子女的同时,也做出了爱的承诺,那么两者之间就会形成一种畸形又异常牢固的关系。孩子的世界很小,不论家长如何暴力以对,对他们而言,家长仍然是获得爱和安慰的唯一来源。被虐待的孩子在整个童年时期都在寻找父爱或母爱,这种寻找将一直持续到他们成年以后。成年以后,身体所受到的虐待终于结束。可是自我厌恶的心理和情感上的虐待仍会继续。甚者,施虐者会变为他自己。
但我们并不想讨论虐待的问题,因为那是一个基本上社会主流价值观都会批判的事,我们想说的是仅仅是处在一个父母关系不融洽的家庭中,对孩子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原生家庭,顾名思义,是指儿女还未成婚,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而这样的家庭体系,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性格,处事方式,待人习惯。
纵然网络上对原生家庭的分类五花八门,但是在我看来,对我们孩子们产生最大影响其实只有两类----极端的差和极端的好。
就像生长素的两重性一样,过之而犹不及,且,必不及。
极端的差,带来直接的伤害
最近看了日本的一部电影,名曰《小偷家族》其中的由里就是从这样一个家庭中诞生,可悲的是,她甚至没有对父母的厌恶和逃避,反而却认为那个经常跟丈夫吵架动手,经常骂着"又不是我要把她生出来“的母亲很好,理由仅仅是”会给我买新衣服“,
包括曾今的一期《看天下》杂志中的”事实孤儿何以为家“,也都是源于原生家庭,父母们吸毒,酗酒,抢劫,坐牢,最终留下自己的孩子成为事实孤儿,已经到了一种连政府都不敢发补助金的情况了----担心这些钱又被拿去挥霍了。当时会感到惊讶,短暂的惊讶之后就是悲悯,害怕,同情,愤怒等等的感情综合体,原生家庭转化成为新生家庭,需要儿女的长大成年,而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极度的不确定性和波动,一旦家庭体系破碎,更有甚者是从一开始就不完美的,其结局也可想而知。
池莉的《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三部曲,写尽了市侩人家的琐碎日常,这其中,可以很真实的看到新婚夫妇在生活真正定居下来之前所必须经历的各种磨难(用”磨难“其实一点也不夸张),而一旦这些问题中的一个,哪怕是一个当中的小如细菌的问题遗留下来,之后的生活,必定会又多了一个定时炸弹,一旦引爆,后果不堪设想,最可怕的是,这些后果,全部的一点不剩的都要由孩子来承担,来扛,而且,不管你抗不抗的动,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
“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而成长过后的小孩,就是真正的大人吗。谁又见过真正的大人?
极端的好,带来的伤害简接,但持久
父母都是为了你好、你爸妈养了你多不容易,你要孝顺他们啊、你爸妈供你上大学花了好多钱……她心里只有绝望和无奈。类似的话语还有那句熟悉的:我都是为了你好。
这就是其中之一,操控型父母。
”操控型伤害很持久,甚至不会被死亡所割裂。一些人认为,一旦操纵自己的父母过世了,他们就自由了。但实际上亲子关系中的心理脐带是很难隔断的。很多子女在父母过世后仍然坚守着父母的要求,清醒的痛苦着。“这是一篇名为《毁掉孩子的父母,大多出自这 5 种类型》文章的评论。
而这种伤害,不仅仅存在于所谓的“问题家庭”,你我的家庭,也未必没有这样的影子。
综艺《少年说》里,有一个至今印象深刻的学长,高中学习“拼尽全力“高考结束后勇敢表白在青春爱的初体验中,学会了温柔和尊重。
反观一些家长,竭力维护者自己的”父母身份“
”不打击你,你怎么成长“
”他们成绩不好,我就是不允许你跟他们玩“
”听我的,你懂什么!"
因为原生家庭,孩子们不得不承受这样的话,他们反抗过,但最终,无力反抗。父母们一厢情愿的认为他们的方式是最好的,可他们却忽略了一个事实,时代是发展的,就算是他们自己,小时候也不是这样过来的,凭什么,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的身上?
或许你我的家庭不像这样典型,但或多或少的,会受到如“分数决定论”等等言论的干扰,其实,它离我们不远。
时光在一步步的走,很庆幸自己的家庭还好,尽管存在种种小问题,但我们依旧过的很幸福;尽管意见有时候会不合,但我们依旧相信彼此是最黑暗时刻最温暖的光;
而对那些家庭体系出现问题的朋友,
“你的生活里面,要相信,一定有自己的星河,等你去发现”,我们,都在帮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