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育学的眼光看孩子 | 我爱写随笔
民小编说
“老师”和“警察”两个角色看起来差异挺大,但面对学生的行为偏差时,有的老师可能会将两者混淆。
著名教育学家范梅南说,“老师绝不能像一个过路人、一个警察,或一个朋友那样看待孩子。老师必须以教育学的眼光看孩子。”这句话让这位老师警醒,相信也对所有老师有启发,一起来读。
“这张概念图是你的吗?”
“老师,这是我的。”
“你传给别的同学参考过吗?”
“没有……”
那天上午,第一节网课前,我打开QQ作业开始批改,改到小阳的作业时,发现他的两张概念图的字体大小和书写风格大不一样。可小阳说是他的。带着怀疑,我拿给一旁也在批改作业的妻子帮忙甄别。我们一致认为:这不是一个人的字。
这作业很精致,犹如一幅作品,会是谁的呢?凭着上网课以来改到的优秀作业的印象,我把概念图传给小敏,并拨通了她的QQ电话。刚下早自习的小敏告诉我,概念图肯定是她的,但她没有给过任何同学。听出我的话中之意后,小敏敏锐地提醒说,她的作业昨日被我定为“模范作业”了,班上其他同学都能在QQ作业里打开看。
原来模范作业即使没有分享其他人也可以打开,我这个老师太无知了。因为带班多,需要批改的作业也多,我一直是一边改一边确定模范作业的。小敏的话让我又学到了新的东西。
可是,即使可以打开,也不能完全拿来照搬啊!这一回,我一定要他家长好好查一查,把这个“盗窃犯”揪出来!那时候,我心里多多少少有些气愤。
“你把他揪出来起什么作用?你是做警察,还是做教师啊?”当我在QQ群里扒拉着找到“小阳的妈妈”,正准备打电话过去好好地告他一状时,一旁的妻子打趣道。
妻子的一句话让我愣在那里。是啊,我是教师,是做教育的,不是抓小偷、审判犯人的警察。查出一个结果就那么重要吗?就算我查证属实又能怎样呢?难不成让他的家长也一起生气,然后狠狠地揍孩子一顿让他长个记性?或是在QQ群里当着全班学生的面狠狠地批评他以杀鸡儆猴?那么,要我这个做老师的干什么呢?
“你是做警察,还是做教师啊?”妻子的一句话提醒了我,我决定向大师请教。翻开最近读过的《教育的情调》一书,马克斯·范梅南提醒我们:老师绝不能像一个过路人、一个警察,或一个朋友那样看待孩子。老师必须以教育学的眼光看孩子。
怎么办呢?听之任之,还是直接指出他盗用行为的错误?
范梅南还说,作为教育者,无论我们的举动多么充满善意,我们的言语和行动所表达的情境仍然可能与孩子体验到的那种情境根本就对不上号。
是的,这是一个教育契机,得先弄清楚动机再说。
“你这次作业的两幅概念图画得非常完美,尤其是第一幅图,堪称作品了!”我在评语栏慷慨地选择了一个“A+”等级。几秒钟后,我这边提示“小阳关注了作业”。静静地,我等待着。终于,QQ提示“你的好友小阳来信”。打开一看,一个“害羞”表情后面附上老老实实的自首:“对不起老师,第一幅图是小敏的。我昨晚收到您催作业的提醒后,一看时间已经很晚了。正在着急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您打出了几个模范作业,于是就打开弄了一个凑数。”
“你就不怕老师发现吗?”我想听听这孩子还有没有别的说法。
“我当时也有点担心。后来一想,您批改三个班的一百多份作业,说不定就不记得了。试一试看吧,或许能蒙混过关呢。没想到……老师,我再也不敢了!”
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孩子们的心灵是柔软的,我又怎能用坚硬的物件去触碰呢?听小阳这么一说,我的心一下子软了下来。不过我得以软制软。我想这个时候这孩子应该听得进道理的。
“下次别这样了。准备去上第一节课吧。记住,以后哪天作业多了不能按时交,给我留言说一下推迟交。学习,成长,就像建高楼一样,怎么能从中省去一块砖一片瓦呢?要是人生大厦偷工减料,一定要坏大事的!”
“我记住了,谢谢老师!”
我仿佛看到一个欢快的孩子,蹦蹦跳跳地跑开了。
从那以后,“盗窃”再也没有在小阳身上发生过。不仅如此,他后来作业都是按时交,字迹还更工整。打那以后,我也提醒自己,作业尽量精简,让孩子们能当堂完成;课外,让孩子们多玩玩。一天到晚盯着小屏幕怎么受得了啊!
“你是做警察,还是做教师啊?”后来的日子里,妻子的那句话犹如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里,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童年,看到曾经也是孩子的我在上学期间也犯过类似的小错误。有了这一面镜子,我以后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想必会多一些教育学的视角,不会那么严苛,不会那么冷漠,留一些弹性的空间给成长中的孩子。
做教师,不做警察。
征 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