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者说:想不到老人想要的养老院跟我们提供的养老院差别这么大

1 放下偏见,重新认识这些可爱的老人

图:美国养老社区健身的老人们

陆阿姨今年78岁,退休前是一名央企的高级工程师,大概5年前,老伴儿患病去世后,开始一个人生活,按照中国人常有的偏见,陆阿姨生活得一定很孤独,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

陆阿姨的“单身生活”忙碌而充实——她在北京的一家养老机构交了30万会员费,办了一张“旅居卡”,每年大概有大半年的时间都在全国各地旅居/旅游;她每周会用“微信”与定居美国的儿子一家视频聊天;她习惯用“大众点评”找当地的美食,用“京东、淘宝”买喜欢的衣服和丝巾,用“美篇”记录每次旅行中的见闻,与同事、老友分享;她有自己的几个“姐妹圈”,每次出行都是一次快乐的姐妹趴……

与陆阿姨相识是在3年前,那时我所在的养老机构刚刚开业,与陆阿姨所在单位的退管处搞了几次“营销体验活动”,退管处的领导悄悄告诉我:“陆阿姨看了好多养老院,你可以和她好好聊聊”。

就这样,我们相识了,陆阿姨看上去并不像70多岁的老人,精力充沛,穿优衣库、用iPhone,这一切看上去与“老”并没有太多关联,陆阿姨说:“他们都叫我‘陆姐’,你叫我‘陆阿姨’就行”。

论年纪,陆阿姨比我年长近40多岁,我应该和陆阿姨的孙辈差不多同龄,但老人都不希望别人叫他们“爷爷/奶奶”,有时候过分尊重,往往变成了不尊重。

说实话,最初与陆阿姨接触我是带着功利心的,我希望陆阿姨能入住我们的养老机构,或者,至少给我们介绍一些“种子客户”,然而事与愿违,这两者都未能实现。

后来,陆阿姨告诉我:“其实我知道你们每次搞这种体验活动都压力挺大的,如果我们这一批人没有一个预订的,有时候就会当场给我们脸色看,你们就挺好的。”

从这一刻,我想,我们真的成为朋友了。在这之后,陆阿姨给了我很多的全新的视角去看老人,看什么样的养老机构才是老人喜欢的、需要的。

2 我们做了很久养老,却很少接触老人

图:养老院里的老人和实习社工

我们常常会听到一句话——“以客户为导向的产品设计、服务设计”,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却发现这句话很难落地。

难落地的道理,其实也很简单——与客户接触的人大多没有话语权,有话语权的人大多不与客户接触。

但这句话其实也并非绝对的贬义,就拿养老来说:护理员每天与老人接触最多,但却很难在产品设计、客户需求、运营模式、建筑规划等维度做到总结和提升,而公司管理团队每天又会忙于事务性工作,很难坚持与老人保持一定频率的交流,更不容易真正了解一线的实际运营与服务。

面对这个普遍性难题,互联网行业给出的标准答案是——设置“产品经理”,我想这也是养老未来的发展方向——无论硬件,还是服务,都建立起“产品思维”,当然,这个岗位并不好找人,因为它更要求人的综合素质,比如对政策、设计、报建、筹开、运营、营销都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这一定是方向。

我们看到很多养老项目一旦投入运营后,往往会面对入住率低、去化速度慢等困惑,这背后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定位错位”、“定位不清晰”这么模糊的答案,而是我们并不了解老人,以及我们并不了解老人的真实想法。

没有谁会跟陌生人讲真话,想了解这些老人的真实想法,就要发自内心的跟他们交朋友,取得“信任”,抛开目的性,这是养老行业最应该像“保健品行业”学习的态度。

3 我们提供的,往往并不是老人需要的

图:高端养老社区——泰康之家·燕园

陆阿姨大概“看过”30多个养老项目,这其中既包括业内耳熟能详的标志性项目,比如:泰康之家·燕园、燕达健康城、香河大爱城、汇晨老年社区、椿萱茂、延庆·不老山庄、北京太阳城、万科幸福家等,也包括一些没什么名气的养老院,可谓各种类型、各种档次全覆盖。

与我们常规的参观不同,陆阿姨“看”养老院通常都是参加这些养老项目组织的“试入住体验活动”,因此,远比我们作为同业参观,或者暗访得到的信息更全面、更真实。

谈到为何热衷于体验各种养老机构,陆阿姨有着自己清晰地“退休——养老生活规划”,她说:“退休后,我跟你叔叔的生活很规律,每天做做饭、散散步,周末和老同事、老朋友聚聚,每年大家都约着出去玩儿几趟,现在剩我一个人,子女又都在国外,等身体不好了,肯定得找一家适合自己的养老院,趁着现在身体好,多去看看,感受一下,提前选好一家”。

据了解,与陆阿姨有同样诉求的老人并不在少数,他们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

✔ 经济独立

退休金6000+,存款百万+,北京拥有房产2套+,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看,较强的支付能力可以让他们选择自己心仪的养老院;

✔ 思想独立

接受过较好的学历教育,属于“高知、高干”群体,思想独立、开放,更容易接受养老院这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可自主选择希望入住的养老院;

✔生活独立

年龄70+、但身体尚佳,可独立生活,有充足的时间去考察、选择养老院,为未来提前做好打算,并且在尚自理阶段提前入住养老院的可能性极大;

✔有社交圈

有自己稳定的社交圈,这一批高知、高干老人多生活在单位的家属区、大院,且年龄段相差不大,关系熟络,家庭环境相当,以陆阿姨为例,每次参加养老院体验活动,都会叫上同样有兴趣的“老伙伴儿”,少则十几人,多则四五十人。

以上这4点,正是当下中高端养老项目的典型客户画像——高知、高收入、高龄、且具备口碑传播基础。

我比较好奇:以陆阿姨的经济条件,入住主流的中高端养老项目都不成问题,为何还要看一些中端、甚至低端的养老院?

对此,陆阿姨给我的解释是3点:

  • 对于他们这一辈老人,吃了太多的苦,勤俭惯了,不舍得花钱,到了这个年纪,该见的都见了,该吃的都吃过了,对于物质需求已经不高。

  • 很多收费不高的养老院,但条件却还不错,比如,她之前看过一个北京房山区的养老院,位置是远一点,但条件很好,价格也不高。

  • 因此,对客户来说,其实他们更关注的是“性价比”,而不是单维度的价格高与低,硬件好与坏,换句话说,他们寻找的是“性价比更高的养老院”,是多维度的比较,在客户眼中——“价格永远是产品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那部分”。

不过,陆阿姨也承认,看了这么多高端养老院,她现在已经不会考虑中低端养老院了。

那么,看过了这么多的养老院,到底哪个是陆阿姨最满意的呢?

这个问题其实没有固定答案——“看得多了,容易挑花眼,现在觉得都不错”,陆阿姨笑着说。

不过,陆阿姨也暗暗有了自己的“小算盘”——在给自己选择养老院这个问题上,她更侧重两个原则:离家近,或者有自己认识的朋友,如果子女在北京,她则更愿意选择离子女近的养老院。

可见,人到晚年,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寄托,哪怕一周回不了一次老宅,见不到一次子女,但只要离得近,心理上,就踏实。

有认识的朋友,则让老人更容易全方位了解一家养老院的真实情况,也更容易去适应、融入那里的生活,陆阿姨说,她身边的同事、朋友很多都住在养老机构里,他们会经常联系。

陆阿姨每看过一个养老机构,都会与我微信深度交流,于我来说,这是特别难得的机会——可以真正站在客户视角,去重新认识这些熟悉的养老项目。

常听到陆阿姨说的一句话是:“这些东西太浪费了,其实我们都不需要”,这是我最感兴趣的话题,因为看到那些客户根本不care的东西后,我们就可以把这些替客户创造出来的“伪需求”砍掉,然后重新迭代出“新的产品”,这个产品会比之前投入更少、成本更低,但却更符合客户需求。

陆阿姨常提到的3个伪需求分别是:豪华装修、高档家具、公共助浴间,当然,这也并非陆阿姨的一己之见,她其实代表了很多老人的想法,每次看完养老院后,这些老人们都会在一起交流。

那么,有没有哪些是陆阿姨他们相对在意的,而很多养老院又不提供或者容易忽略的呢?

陆阿姨也举了3个例子,分别是:房间内是否配置洗衣机、房间内是否配置小冰箱、房间内的储物空间是否足够(更多的储物柜)。

陆阿姨还特别强调:“参观时,很多养老院都会介绍说他们特意取消了房间内的冰箱,是为了避免食物长期放在里面过期,因为老人都很节俭,这话听着有道理,但仔细一想不对,谁的家里没有冰箱呢?我不可能把吃的、喝的都放在公共冰箱里,这样既不卫生,也不方便。还有的养老院说鼓励我们自己带冰箱,但谁会为了住一个养老院还特意买一个尺寸合适的冰箱啊!不是买不起,但心里不舒服,每个月10000多的收费,连台冰箱都没有,还不如酒店。”

谈到公共助浴间,陆阿姨每次也都控制不住地抱怨:“有的养老院明明房间很大,卫生间也很大,但就是不能洗澡(不设置淋浴功能),他们介绍说这是日本的理念,公共助浴更安全、更专业,但谁愿意去‘公共澡堂’啊,即使我身体不好了,也更愿意在自己的房间洗,这是基本的生活品质”。

以上两个小例子,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一个道理——我们永远不要站在自己的视角,替客户做选择;试图把自己的想法,硬让客户去接受;更不应该盲信盲从所谓的“外国经验”,毕竟国情不同、文化不同、生活习惯、价值观也都不同。

4 我们认为的,往往并不是老人认为的

(结果相同,但原因不同)

图:北京某养老项目房间实景图

跟陆阿姨交流还有另外一个“特别大的收获”——能看到老人一些选择背后的真实原因/动机到底是什么。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举3个例子

  • 很多老人和家属看了一些高端的养老院,但最终却选择了一些中高端、中端的养老院,他们通常不会说是因为价格高,而会尽量找一些与价格无关的理由;

  • 很多新开业的养老院往往第一批客户都是从其它养老院过来的,并给予他们很大优惠力度,但他们也不会说主要是因为价格相对便宜才选择转院,而会说我们哪里哪里更好;

  • 很多老人退院时,通常也不会说出真实的原因,就跟我们说离职理由一样。

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是——“对人性的理解,决定了我们做养老的高度

我们要能看透老人的真实想法,而不是把被这些“虚假”的理由误认为就是真理,这对我们对未来客户的认知、产品的设计、服务的打造都是极其重要的核心“洞察力”。

再举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例子:关于双人间,床的位置该如何摆放?

✔ 方案1:两个床居中摆放

✔ 方案二:两个床靠两侧的墙摆放

几乎所有的运营专家、设计专家的意见都是方案1,目的是为了给床的两侧预留出照护员操作的空间。

那么如果是老人,他们会如何选择呢?

就这个问题,我们曾经做过实景调研,做出两个样板间,除了床的摆放位置不同(样板间A:两个床居中放,样板间B,两个床靠两侧的墙放)其它完全一样,邀请几批老人到样板间参观,投票选择。

结果超过80%的老人都选择了样板间B——两个床靠两侧的墙放。

不过,这个调研还没有结束后,最触动我们的是后面的原因——老人为什么会选择样板间B?

我们工作人员大多数会认为主要原因是——这样摆放会显得房间的空间更大,如上图。

但大多数老人告诉我们的原因却并不是这个答案,他们这样选择的原因是——床一侧靠墙,这样他们睡觉时更踏实,不会掉下来,而且也方便在靠墙的位置放睡觉前脱下来的衣服,他们说自己在家的床都是这么摆放。

我想到自己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家里,的确都是这样摆放,他们的房间都很大,并不是因为空间的局促才做出这样的选择。

这个小例子很有趣,它让我们看到——很多事情,找到答案并不意味着结束,因为答案虽然对了,但我们的“解题方法”是错的,我们认为的,有可能并不是老人认为的,因此,在不断深入了解老人、理解老人、认知老人这件事儿上,永远没有终点。

5 老人是如何为自己选择养老机构的?

这个部分比较“干货”,因为了解老人(包括家属)是如何选择养老机构的,对我们的产品设计、营销打法、定价策略都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里,我们只讲老人是如何为自己选择养老机构的,暂不考虑子女为父母找养老机构的场景,因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

陆阿姨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养老机构“选择指南”,并深得周围老人的认同,我帮她总结了一下,共分为6个步骤:

01评估消费预算

老人是如何决定花多少钱住养老院的呢?以陆阿姨为例,她每月的固定收入有以下3个部分:退休金 + 房租租金(陆阿姨有2套房)+ 投资收益(国债、理财、银行存款利息),此外,在国外的儿子也会不定期给她寄钱。

这样算下来,陆阿姨每月的收入大概在15000至18000左右。这笔钱如果都花在住养老院这件事上,基本上北京的养老院都可以住得起。

但,老人永远不会这么算账。

在陆阿姨心里,房租租金和投资收益属于额外收入,都要储蓄起来,只有退休金可以用来住养老院,如果每月还能有一些富余,是最好不过了。

对于这一辈老人,因为经历过缺衣少食的岁月,攒钱已成为融入骨子里的本能,对于他们来说,如今的日子是从前都不敢想象的,他们已经很知足了。

陆阿姨每月退休金大概7000元,而北京稍微有一些档次的养老院每个月的费用基本都在10000以上,不仅是陆阿姨,对于绝大多数老人,完全依靠退休金住到这些主流中高端品牌养老院都是不可能的。

不过,好在很多中高端养老院都推出了“会员制模式”,只要老人愿意缴纳一定数量的“高额押金”或者“一次性趸交几年的入住费用”,可以享受额外的优惠和折扣,这样算下来,住同样品质的养老院,每个月的费用可以降到几千块钱。

陆阿姨说,她身边的很多老人都愿意接受这种模式,因为对他们来说,人到晚年,已经没有精力和动力去做回报很高的投资,通常就是买买国债或者存银行定期,回报率远比不上给这些养老院合适(目前行业给老人的主流的回报率在5%-8%),这样一算,退休金足可以覆盖月费,不需要额外再补签,心理上踏实很多。

因此,陆阿姨在评估入住养老院的消费能力时,一定会问2个问题:您最高能接受每个月多少钱?您最高能付多少押金(有多少存款)?

02选出消费侧重

在评估了消费预算之后,陆阿姨会问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围绕老人的偏好,比如:您是否喜欢城里的离医院近一些,还是郊区环境好一些的?您是喜欢床位规模大一点的,还是床位规模小一些的?您是喜欢什么类型的房间:单人间、双人间、套间、一居室、两居室?你是愿意选择公办的,还是企业办的也可以?是否必须带医保?等等。

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陆阿姨看得养老院多了之后,就会很清晰地意识到,在消费额度确定的情况下,不可能选择一个各方面都满意、都最好的养老院,一定是根据老人自己的偏好侧重选择一家最适合的。

03实地考察+体验

然而,很多老人可能还没实地看过养老院,之前所说的消费侧重都是主观想象,并非直观感受。陆阿姨深知这一点,因此,她会安排这些老人去实地考察,每次她都会选择几家不同类型、不同优劣势的养老院让大家去感受,体验一次午餐,或者住上两天,看得多了,有了对比,老人往往就更有数儿了。

很多老人实地参观、体验之后,最终的选择往往与之前自己主观想象的消费侧重完全相反,也会提升或降低消费,而这也再次验证了——“体验,是养老服务的核心”。

04初步决策,并与家人商量

经过实地考察+体验后,大多数老人基本都有了自己心仪的养老院,也有些老人在几家之间犹豫不定,无论哪种情况,陆阿姨都一定会建议老人与家人商量、沟通,避免因为住养老院引起的家庭内部不和与矛盾。毕竟,在当前的国情下,对于大多数老人,住养老院并非一个人可以做主,需要整个家庭的同意和认可。

05试住一段时间

确定好养老院,并得到家庭同意后,陆阿姨会建议老人不要直接签《长期入住协议》,而是尽量试住一段时间,毕竟离开一辈子的家,住到一个新的环境,换一种完全不同的集体生活方式,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目前,很多养老院已经提供了“试入住服务”或者“短期入住产品”。

06随时关注其它养老机构

最后一步,是最容易被老人和家属忽略的,就是一旦老人入住养老院后,很多老人和家属就不再关心其它养老院了,毕竟找养老院是一件很低频的事儿。

但以陆阿姨这些年看养老院的经验,无论是养老院的硬件水平、还是服务、收费模式都在快速地变化,此外,新开业的养老院因为入住老人少,会更珍惜每一位老人,往往是“倒贴式服务”、“多对一服务”,而之前入住的养老院随着入住率的提升,服务品质势必会有所下降。

因此,随时关注其它养老院可以为自己保留一些“备手”,站在客户视角,这么想没有任何问题。

6忘掉功利心,每一位老人都值得珍惜、值得去爱

在与陆阿姨认识后,我越发觉得做养老这件事,虽然是生意,但面对这些可爱的老人时,真的不能带有太强的“功利心”,只有我们放下这些世俗的东西,才能真正赢得老人的信任,而这些老人的信任,恰恰是养老事业成功的基石。

陆阿姨常对我说:“你们这些年轻人愿意做养老,真是不容易,希望你们能坚持下去。”

我总会笑着说:“我们不需要坚持,因为我们热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