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伯拉罕宗教的继承者-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是闪米特人的南中支,欧洲人称之为“萨拉森人”。开始以畜牧为生,原来生活在撒哈拉北部地区,最早源自阿拉伯半岛。约在公元前五千年,气候剧变,开始东迁,约在公元前2000年-前1000年,陆续来到西亚两河流域和叙利亚草原。其代表为利希亚尼特人、萨姆德人等,随后两族统一共称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是闪族人最年轻的一支,起源于阿拉伯半岛。主要是在荒漠上放牧绵羊、山羊和骆驼的游牧民族。定居的阿拉伯人则在绿洲上种枣、椰和谷物。绿洲也成为商队们从阿拉伯南部和非洲之角向文明的北方运送香料、象牙和黄金的贸易中心。
那时候的阿拉伯人信仰原始宗教,南方阿拉伯人主要崇拜日月星辰,北方阿拉伯人则将泉水,岩石和植物等物体作为神灵加以崇拜。当时的阿拉伯人仍处于氏族社会的阶段,由于贫瘠的沙漠可以供养的人十分有限,阿拉伯人开始向外迁移,但是当时的波斯帝国和拜占庭帝国又对阿拉伯人入境进行控制,造成了阿拉伯半岛内部相对的人口过剩,使得半岛内部的阿拉伯人征战不断。
七世纪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开始了闪米特人的一次大迁移。各阿拉伯部落在伊斯兰教旗帜下完成统一后,迅速向外扩张。8世纪中叶建立起东自印度河,西至大西洋,横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中国史称“大食”)。西方史籍称之为萨拉森帝国。
四大哈里发时期(632~661)建都麦地那,后移至库法。倭马亚王朝(661~750)迁都大马士革;阿拔斯王朝(750~1055)迁都巴格达。10世纪起,国势渐衰,并分裂为许多独立的哈里发政权。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攻占巴格达,东部哈里发国遂亡。西部各哈里发国也随之先后覆灭。但哈里发的名义一直延续到1258年。现分布在埃及、苏丹、摩洛哥、阿尔及利亚、伊拉克、沙特、叙利亚、也门、突尼斯、黎巴嫩、约旦、利比亚、科威特等国,按方言、历史、文化传统和地域可分为47个民族。
公元6世纪时,拜占庭帝国与波斯帝国频繁交战,使得途径红海的上路几乎中断,从而刺激了麦加古莱西人的贸易活动,极大地动摇了当地的氏族社会制度,私有制产生,麦加开始繁荣起来。
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出身贵族哈姆希氏族。可是家庭已经败落。穆罕默德尚在娘腹中时,父亲外出经商染病身亡。穆罕默德的童年在沙漠中长大,5岁返回麦加,6岁时母亲病逝,此后由他的祖父和伯父抚养。穆罕默德的少年靠着为人放牧维持生计,随后跟着伯父前往叙利亚经商,从而使年轻的穆罕默德开阔了眼界,学习到了许多宝贵的知识。穆罕默德25岁时,受雇于富孀赫蒂彻,前往叙利亚经商,不久后穆罕默德于赫蒂彻成婚,从此过上了家境殷实的良好生活。
然而穆罕默德并不贪图富贵,经常于禁月(伊斯兰历9月)期间到麦加近郊的山洞静居隐修,沉思苦想,寻求真正的信仰。据说610年的某个夜晚,安拉的启示开始降临。后来穆斯林称这个夜晚为“授权之夜”(古兰经称之为“高贵的夜晚”),从这一天起,伊斯兰教诞生,穆罕默德开始了传播伊斯兰教的生涯。
伊斯兰教成立后,穆罕默德采取秘密传教的方式传教,入教者寥寥无几,且大多数是亲朋好友。大约在612年,穆罕默德公开传教,却遭到古莱西人的反对,伊斯兰教面临夭折的危险。正在这时,穆罕默德邂逅了叶斯里卜的来者,原来是叶斯里卜内部为了有限的资源开始相互厮杀。620年的禁月和621年,分别由6名和12名叶斯里卜人皈依伊斯兰教。
621年,穆罕默德和叶斯里卜人在麦加郊外订立誓约:穆罕默德负责调停叶斯里卜部落内部的纠纷并传教,叶斯里卜人对穆罕默德宣誓效忠。622年朝觐时节,75名叶斯里卜皈依者来到麦加,与先知穆罕默德订立新的誓约,全力支持穆罕默德。随后麦加的穆斯林开始迁往叶斯里卜,这些人被称作“迁士”,他们都是早期穆斯林的核心成员。穆罕默德将叶斯里卜的名字改为麦地纳,意为“先知之城”。穆罕默德首先制止了麦地纳的仇杀,随后对麦加的古莱西人展开反击,经过一系列的军事胜利,以及伊斯兰教中的团结,平等的说服力,大批阿拉伯人皈依伊斯兰教。
629年,穆罕默德来到麦加朝觐。632年,穆罕默德率领10万穆斯林来到麦加朝觐,发表了著名的“告别演讲”,阐述了伊斯兰世界的社会准则。同年6月8日,穆罕默德逝世,但是以伊斯兰教为核心的强大帝国已经初步确立。
经过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战争,穆罕默德及其继承人开始率领阿拉伯骑兵队四周进行征服,用了十余年的时间,基本打下了现在的阿拉伯世界疆域以及土耳其,西班牙,中亚和意大利,印度,外高加索的一部分。阿拉伯人经历了早期麦地纳哈里发时代,倭马亚王朝以及阿拔斯王朝。另外,在北非和欧洲的西班牙,法国的一部分都有过穆斯林政权的存在,并且十分包容,基督徒,犹太人只要交纳人头税就可以保持自身信仰。
第一任哈里发伯克尔(Bakr,573-634)镇压了内部反对势力后,随即向叙利亚(Syrian)方面发动了扩张战争。巨大胜利的强烈刺激下,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欧麦尔(Umar,586-644)发动了阿拉伯历史上空前的大征服运动。635年,哈里发的军队同时对拜占庭和波斯帝国展开了进攻。被称作“安拉(Allah)之剑”的哈立德·伊本·韦立德(Khalid,?-642)将军,率领阿拉伯人迅速通过人迹罕至的叙利亚沙漠,在雅穆克河(Yarmuk River)畔一举歼灭了拜占庭5万大军,占领了叙利亚首府大马士革(Damascus)。哈里发军队的接连胜利,迫使被围困两年的耶路撒冷(Jerusalem)于638年请降归顺。
占领叙利亚后,4万阿拉伯铁骑乘胜挥师东进。637年,哈里发的军队占领了伊拉克(Iraq),并向波斯腹地不断推进,最终于642年在卡迪亚战役中彻底击败了波斯军队,征服了已有四千多年历史的波斯帝国。与此同时,西征大军也捷报频传。640年阿拉伯人攻入埃及(Egypt),在科普特人(Copts)的支持下获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642年,哈里发成为亚历山大(Alexandria)的主人,整个埃及纳入阿拉伯帝国的版图。
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Osman,574-656)继续进行扩张战争,在他的统治时期,阿拉伯帝国的铁骑先后征服亚洲的呼罗珊(Khorasan)、亚美尼亚(Armenia)、阿塞拜疆(Azerbaijan)以及非洲的利比亚(Libya)等地区。为了进一步控制地中海,奥斯曼征集小亚细亚(Asia Minor)沿岸居民,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公元750年,阿拉伯人占领坦桑尼亚的桑格几布群岛。
在东方,阿拉伯人于664年占领阿富汗(Afghanistan)地区,然后分作两路,北路军侵入中亚,一路所向披靡,直到在帕米尔(Pamir)遇到中国(唐朝,618~907)军队才停下脚步。公元751年,阿拉伯帝国军队与唐朝军队在中亚城市怛罗斯进行了小规模交战,阿军出动了15万人,唐军也出动了约三四万人的精锐部队。本来唐军在高仙芝的指挥下节节胜利。由于葛罗禄部落的背叛,阿军取得了全胜。但此时的阿拉伯人不敢再向东进攻,因为这是阿拉伯近百年的扩张以来遇到的最大困难。阿军在此战中损失将近4万人。唐帝国本来也可以重整旗鼓,在与阿拉伯人一战,可是由于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国力大减,无力西征。
南路军攻入印度河(Indus River)流域西北部,征服了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大小邦国。在北方,阿拉伯帝国的兵锋三次指向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由于拜占庭帝国的顽强抵抗,并且使用希腊火大破阿拉伯海军,使得阿拉伯人遭遇了惨重的失败,哈里发征服拜占庭的雄心终究未能实现。在西方,阿拉伯人消灭了拜占庭帝国在非洲北部最后的驻军,占领从突尼斯(Tunisia)直到摩洛哥(Morocco)的广袤土地。阿拉伯帝国使非洲的柏柏尔人(Berbers)归依了伊斯兰教,并以他们为主力组成军队,跨越直布罗陀海峡(Gibraltar Strait)进攻西班牙(Spain),征服了西哥特王国(Visigothic Kingdom)。732年,哈里发的军队穿越比利牛斯山(Pyrenees),进攻法兰克(Frankish)王国,在普瓦提埃(Poitiers)附近被法兰克人击败。至此,阿拉伯帝国的大规模征服运动终于落下帷幕。疆域东起印度;西临大西洋及与法兰西接壤。南至莫桑比克苏丹国北迄高加索山,形成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封建大帝国。帝国的政治宗教中心原在麦加—麦地那,倭马亚王朝时移至大马士革,阿拔斯王朝时又迁至巴格达。
庞大的哈里发帝国是阿拉伯贵族借武力征服而建立的多民族、多信仰的集合体。不同民族与不同信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隔阂与矛盾;广大人民群众与贵族官僚、富商阶级之间存在着无法调和的阶级矛盾;穆斯林内部也因复杂的矛盾而四分五裂;特别是封建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又从帝国内部培植起离异的势力。因此,9世纪中叶以后,哈里发政权已逐步释放尽自身的能量,帝国急剧滑向分崩离析的穷途末路,直至走向灭亡。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曾攻陷巴格达。1258年,被蒙古帝国所灭。
阿拉伯帝国的形成促进了伊斯兰教文化的传播,也推动了帝国范围内各个不同地区文化的结合。它是在吸收、消化原埃及、两河流域、波斯帝国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既有鲜明的特点又有很强的包容性。
阿拉伯文学由于吸收了帝国内被征服民族,及帝国周边民族文学的养分,而获得进一步发展。阿拉伯文学作品以诗歌为主,文字优美,音韵或铿锵激昂,或婉转柔美。历代诗坛,耆宿辈出。韵文、散文在阿拔斯帝国时代获得长足发展。《天方夜谭》(或译《一千零一夜》)在数百年时间中被不断完善。它汲取了印度、希伯来、波斯、埃及、中国和阿拉伯民间文学的精粹,使其成为阿拉伯乃至世界文学中的明珠。
帝国的天文学在宗教、生产和航海贸易的需求下得以高度发展。现代许多行星的命名和天文学术语都源自阿拉伯人。他们连续的天文观测,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天文学家提供了约900年的记录资料。
阿拉伯人认为,除神学外,哲学是了解世界的必备知识。在融合伊斯兰教“天启”与希腊“爱智慧”精神的事业中,帝国涌现出一批哲学家。阿拉伯第一位哲学家金迪(801年-873年)、倡导“流溢说”的法拉比(870年-950年)、完成融合希腊哲学与伊斯兰教神学的巨匠伊本·西拿(980年-1037年)和独树“双重真理”学说的伊本·鲁世德(1126年-1198年)等,对中世纪和后来人类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阿拉伯人很早就发明了化妆品,制造香水,肥皂等,后来在十字军东征,香水制糖、公共澡堂、阿拉伯马和肥皂一起传入欧洲。
穆斯林仿照希腊和罗马式建筑形式,创立了风格独特优美的新样式,阿拉伯建筑以其宏伟、壮丽著称于世,它的外观是巍峨的穹顶和高耸的尖塔,精美朴素的内饰雕塑和花卉鸟兽等。麦加的禁寺,麦地那的先知寺,大马士革的倭马亚清真寺,科尔多瓦的大清真寺和印度的红堡、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古城建筑群被喻为阿拉伯古典建筑的典范。同印度建筑、中国建筑并称东方三大建筑体系。
阿拉伯人也大量吸收了古希腊的科学成就。阿 基米德、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等人的著作被翻译成阿拉伯文。从 10 世纪以后, 阿拉伯人在物理学上做了许多工作,尤其是在光学和静力学方面成果显著。
20世纪中,阿拉伯世界的传统价值观念受到都市化、工业化、非部落化和西方影响等方面的压力而有所改变。近一半的穆斯林阿拉伯人住在都市和城镇,家庭和部落的纽带逐渐被打破,女性和男性一样获得更多的教育和工作机会;且由技术人员、专业人员和官吏组成的新兴中产阶级获得权势。
大部分阿拉伯人继续生活在狭小而孤立的农村中当农民,在那里传统价值和传统行业仍然盛行,包括女性的卑屈和家庭隔离(深闺制)。都市阿拉伯人多半趋向于按职业或国籍而不按部落区分,农民则仍尊重畜牧的流动生活(游牧),并自称他们与沙漠中那些过去和现在的大部落有血缘关系。由于石油工业发展而促成的民族主义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游牧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现在过著沙漠放牧生活,即传统的阿拉伯文化的典型生活的游牧民只占现代阿拉伯人口的5%。其馀游牧民中,许多人已放弃全部游牧,或乡居务农、饲养家畜,或受雇于石油公司,或是在城镇寻求其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