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日持久规模宏大的汉中之战,为何却在史书中籍籍无名呢?
谈起汉末乱世群雄之间的征战,大家最耳熟能详的是通常所说的“汉末三大战役”,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但是刘备和曹操争夺汉中地区控制权的“汉中之战”,前后持续了两年时间,可谓旷日持久,而蜀汉双方动员的总兵力达三十多万,刘备一方更是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全民皆兵的地步,竟然很少人听说过,可谓籍籍无名,原因何在?
在解答问题之前,我们先简单的介绍一下汉中之战的过程和结果。
汉中之战,由刘备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发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结束,战争持续近两年之久。交战双方主帅分别为刘备、曹操。刘备方参战将领主要有张飞、马超、赵云、黄忠、法正、黄权等,曹操方参战将领主要有夏侯渊、曹休、曹真、曹洪、张郃、徐晃、郭淮等。曹操一方先胜后败,还折损了大将夏侯渊(京剧定军山就是取材于此役当中黄忠斩杀夏侯渊的一次战斗)战役的最终结果是刘备占据汉中,曹操率领大军主动撤退,放弃汉中。
不错,汉中之战在规模和持续时间上确实够得上跟“汉末三大战役”相提并论,但是,假如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来看的话,便会发现,此役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影响微乎其微,也是其籍籍无名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赤壁之战结束之后,三国鼎立的局势便基本确定了,曹魏一方虽然综合实力排名第一,但总体上又弱于吴蜀联合,再加上曹魏的北部和西部有极其漫长的边境线需要防御,兵力上优势进一步被削弱,故而完全没有能力毕其功于一役,一次性解决吴、蜀中的任何一个。此外,曹操、刘备和孙权都精明过人,一旦发现一方有做大的苗头,必然与另外一方结盟反击,分分合合,确保了均势的存在。假设汉中之战的获胜者是曹操,那么魏军下一步必将兵峰直指成都,从而威胁到蜀汉的生存,刘备只能殊死抵抗,与此同时,孙权必然全力猛攻曹魏的合肥防线,迫使魏军回师增援,如此一来,汉中还是会回到刘备手中。
其次,汉中地区对于曹魏来说,实际上是个鸡肋。汉中虽然一直算作关中的,实际上与关中其他地方隔着难以逾越的秦岭山脉,输送物资和兵员极其困难。此外,关中饱经战乱,早已残破不堪,没有办法提供足够的人力物力给前线,只能从曹魏的根据地中原来输血,成本高的离谱,故而曹操主动放弃,顺便还把汉中的数十万百姓悉数迁走,来个釜底抽薪。
对于刘备来说,关中地区的最大意义是消除防御上的隐患,而非得到进攻上的利器。蜀汉向北向东进攻,同样要翻越秦岭山脉,难度可想而知,不但获胜的刘备没有能力继续进击,后期诸葛亮主六出祁山也同样无功而返,就是这个原因。
最后,赤壁之战后,曹操、刘备和孙权都已经意识到天下大势在短期内是没有办法取得突破性进展了,逐渐把精力转向内政,稳定国内的生产生活,积蓄民力,打持久战消耗战,但是前线领兵的将领却没有领会到这一点,从而引发了新的战争。比如,汉中之战的导火索是张郃轻兵冒进,妄图夺取巴中,夷陵之战爆发的导火索,则是关羽对曹魏的军事冒险失败——局部的,战术层面的胜败动摇不了三方的根本。
反观汉末三大战役,官渡之战,假如袁绍获胜,袁绍入主中原,其控制的疆域和人口将超过其他诸侯的总和,无人可以与之抗衡;赤壁之战,曹操获胜,孙刘联军溃败,恐怕连立足之地都没有;夷陵之战,如果刘备获胜,不但江南半壁尽归蜀汉,且占据江北的战略要地,能直接威胁到曹魏的腹心。
战役的重要性是由其战略重要性来决定的,而非单纯的规模和持续时间,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汉中之战之籍籍无名,完全可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