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一把锤子,那么看谁都会像一枚钉子

一、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一把锤子,那么看谁都会像一枚钉子。这两天罗老师比较火,在网上流传一篇文章,是讲罗老师的锤子手机的,从砸西门子冰箱开始,然后在不久以后出现了锤子手机,顺便联系到了与罗老师年纪差不多的章燎原(三只松鼠的创始人,他们内部叫他松鼠老爹),乃至于后来,罗老师的锤子手机取名为“坚果”手机。

据说,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给章燎原投资的种子机构的投资经理,也是罗老师的老同事,再比如,对内对外讲故事炒作这件事,双方都是手到擒来,罗老师更为炉火纯青技高一筹。如果不理解,请查看罗老师的新品发布会,永远都让德云社都自愧不如。对于这篇文章,我没好说话的。正如局部的介绍,角度不同,结论不同。只是想从一把锤子谈起。回浙江之后,我自己的心态上似乎也在发生着某种变化,当然,这种变化外人未必知道,但我的内心里非常清楚。有时候会觉得,跟我谈项目的人在专业领域本身就比较弱,还是他们变弱了,才导致了我对其漠视的状态,但似乎人家也不弱,为什么又会让我产生这样的看法?我想来想去,没有答案,于是,想到了锤子,想到了: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一把锤子,那么看谁都会像一枚钉子。其实这话是说给我自己听的,我写在这里,也是告诫自己,某些时候,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解,除非被我证实了,对方的确很弱,但该有的尊重与风度还是要给。毕竟,这里面有傲慢,偏见与不理解!

在不了解之前,先放下姿态,以一种令人舒适的状态与其交往,或许在人家身上能学习到什么也不一定(前几天与人聊天的时候,脱口而出一句话,感觉还是挺伤人的)!当然,我这个人不管怎么说,也会通过对方一张嘴一讲话去迅速判断对方的水平和能力,我知道这不是个好习惯,可能与我的职业有关,毕竟自己是做运营的,运营人更善于关注心理与行为,更多的会去解读动机,进而快速得出一个结论,这简直就是职业病。

我未必认同你的观点和所讲的话,但我还是觉得应该让你把话说出来,我得耐心听完,不然,我怎么知道有没有用?看法这件事,一定是有角度和立场的。也不是谁比谁高明,能否准确的预见,一定来自于见识和眼光,就是我们常说的格局。 生活也不是证明题,只是,在某些事发生之前,有经验,你会有一点点感觉,对,就是它了!

当然,谈到见识和格局,我想在此写下一句话,正确与否各位自己理解:格局与见识反应出来就是,有些人只会盯着同行和竞争对手,有些人学会了跨界,而有些人则会盯着时代的赛道。站位不同,结局往往不一样。

二、企业运营管理中,要警惕,别沦为新思维的试验场。新思维层出不穷,我们如果跟在新思维新概念的后面,一点个性没有,只有迎合,你会发现,自己会疲于奔命,还收效甚微。所以,对于那些新概念新思维可以听其言观其行,再加以理解,理解一定是深刻的那种,这就需要有过深刻的商业思维的训练,比如说运营管理这份工作。最后,还需注意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的企业。企业是要发展,如果是跟在新概念后面疲于奔命,那一定是方向错了。优良的企业发展总是围绕用户而展开的“利他”动作,深刻的理解用户,才能更好的满足用户,用户理解的方向在于“人性”。流行什么做什么?这不是一个企业正常经营的思维。优秀的企业,一定是创造流行,而不是跟随流行。可惜,某些看起来很优秀的企业,最后成了新思维新概念的试验场。 如果再换一句话,跟在流行后面,或许能做成一笔生意,但不会做成一个事业。这是我的观点。之所以,突然写下这么一段话,是因为在我的朋友圈中,我发现某些企业和他的高层,每天都会发送一些正在践行的商业新思维,这让我觉得挺担心,是我们在疲于奔命的成为别人的试验场,还是我们切实感受到了这股能量的召唤,还是这些企业其实已经失去了方向,才用新思维这个名头来弥补自己战略上的短视和对未来思考的不足,如果一家企业想要长久发展,这事是一定要搞清楚的。

三、自信是件什么事?好像我之前在局部中有讲过,自信的背后一定是包容,是你发自内心的,面对异议,不做任何回应,甚至是允许其存在。我记得我在《圈子与过客》中说到过一段话:余光中有一次接受访谈节目主持人曹可凡的采访。曹可凡问他如何面对李敖的攻击却从不反击,余光中回答:“他(李敖)一直骂我,我则保持沉默,这说明,他的生活不能没有我,而我的生活可以没有他。”

自信就是这样,当你觉得他是件事情,你还必须强制着让他按照你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去解决的时候,意味着你就是不自信的。一个粉丝跟我说,真要是自信,那就是包容文化,美国那么多唐人街,也没说要改成中国人街,这就是区别。

自信反应出来一定是包容。中国这个国家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我们创造了多少GDP,而是我们的文化,具备极强的包容性,一个学术包容的时代,一定有两个特点:大乱,整个国家危机重重,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新的东西层出不穷,文化的张力与生命力,焕发光彩。

而保守的出现,则往往与既得利益相关。但无论怎么讲,自信,是我们继续向前乃至更加发达的标志,反之就是落后。

四、职业素养是什么?是任何时候都尊重自己的工作。2017年,我写过一篇《职业素养,好公司的细节》的文字,那篇基本上是长篇大论,是我工作和生活里的职业体验和细节。前几天跟几个人聊天,还谈到了职业素养,回想起来,所谓的职业素养,就是别人在麻烦了你且深感抱歉的时候,您的回复是:这是我的工作。当你把你的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做好,做到位,这是你的分内之事(尽管您可能确实辛苦了),当你说出,这是我的工作的时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你在尊重你自己的工作。尊重这件事,一定是自己先进一步,别人也才能进一步。我希望,请把:这是我的工作,记在心上,放在嘴上,这会让你的工作心态发生根本改变,也会让你的为你的工作结果与此前大不相同。

在工作中,还有一点小感悟是:所有的操作都是有所遵循的,我们的到来不是来否定对方,告诉他们做错了,我们的到来,更多是基于他们曾经的操作手法,以及当中所表达出来的某些不足,协助他们更好的工作,让他们变得更专业。那么,对于,过去和当下的了解,是绕不过去的槛。在对过去和现在模式不了解的情况下,贸然做出规划计划,会落入外行指导内行的真实陷阱。

五、线上与线下。在运营中,我们总是提到线上线下互动,但必须注意,线上的事情,要在线上解决,线上最容易做爆款,其传播性和爆发性要强于线下,所以,想从线下爆发,基本是还没睡醒的状态,线下只能是引流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最优方式,线下是辅助线上的,这一点在运营中必须明确,真正爆发的还在线上。这一点,我想提醒各位运营同学针对不同项目不同运营阶段,拿捏好运营力度上的分寸。

曾经有段时间,我们的大Boss一直在跟我提社群,我想这是大Boss旁边的高参们给Boss的建议,貌似高大上,其实一点用处没有。提出这个建议的前提是,觉得自己是家景区,是希望线下流行与分裂,关键是,高参的意见听听就好了,没有实战经验的高参,也不过是个江湖郎中而已,甚至还有点侮辱了江湖郎中。他们连江湖郎中都不如。可我没想到Boss认真了,所以本来做的好好的那个项目,现在裸奔在一日不如一日的路上。

六、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当中,忽悠力,一直都是某些人和某些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当每个人都只负责表演,不负责点赞,鼓掌与喝彩,那么表演到最后,所有人都会觉得索然无味。而此时,最有价值的,是那个唯一鼓掌的人。所以,在某些时候,要学会观察关注,攻守异形,学会让自己成为那个对别人有价值的人。

也为了让我们的生活工作更有质感,我想,不仅仅是要学会做那个唯一鼓掌的人,还得学会删除生命力那些不重要的人。如果你每天都在刷朋友圈,你就会觉得自己的人生过的一塌糊涂。如果你停止刷朋友圈,甚至连自己的朋友圈都不再关注不再发,生活里似乎也找不出可以晒的“仪式”,那么说明,你可以专注自己的生活,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因为时间没有变化,唯一变化的是,你更关注自己。你的人生别人也帮助不了,那就学会自己帮助自己。

七、领导人的水平决定了公司的水平。如果高管都云里雾里中层也就稀里糊涂,基层就更找不到方向。有时候,不是鄙视,是的确不想与某些人交流,层次不同的交流基本都是在浪费时间,有那时间,还不如喝杯茶,看看书,也比这对个人更有帮助。管理自己要比管理别人难太多了。严以虑己和宽以待人,只要你是个普通人,还没做到“圣人”的程度,往往都是反过来做的。能把自己管好的人,才能更好的管理别人。

八、人际交往中的尺度拿捏。再好的关系,也要拿捏好分寸。该有的距离要有,哪怕是亲密距离,也不要越界!这对双方都是尊重。每个人都应该也要有自己的独处空间,超过这种空间和距离,矛盾由此产生!最好的关系是不谈钱也不谈工作也不谈感情,因为关系不需要谈(相识多年还不散)。我的朋友一向不多,我们彼此知道对方做什么做的怎么样,更不谈自己公司里的事情,也不拿自己的困惑在饭桌上聊,就吃饭聊天,闲扯淡。

最好的关系是,他知道,需要你帮忙的时候,那是另外一回事,他知道该付费的一定不会省,即便你要免费,他也会换种方式,给你找补回来,这就是一种处事的成熟。

最后,我想说一点,我这个人喜欢将自己做的一些案子,交给熟悉的人,让他给我提意见。这不是不自信,而是我希望提意见的人能弥补我在考虑上的不周,弥补我的思维缺陷。但经历的多了,我发现一个矛盾,甚少有人能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这让我开始思考:千万别让我的思路干扰了你的思路,我担心的是,你被我绕了进去。作为让你提意见的方案,你就只看大的东西,然后给出合理意见,别被我带跑,就是我所期望的意见。


ps:本次所写的都是段子,都是日常工作生活与人交流过程中个人的感悟,而照例的,我会将这些感悟放在我的新浪微博@淡水平流上,偶尔的时候,整理在此,供有需要的同学取用,感谢您对局部的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