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苏联受损非常严重,但战后却收益很大,扩张近60万领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的受损程度排在世界前列,付出了超过2700万的伤亡,要知道当时二战前苏联总共人才1.8亿,这伤亡率差不多占了总人口的七分之一,可以说是几乎打光了一代人。
但是在战争后,苏联得到的收益也是巨大的,不仅仅是军事和人才方面,还有最直观的领土方面。
从各个方向累计起来,苏联将战前有争议的近60万平方公里领土吞并,相当于多出6个韩国。
1、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
这两处之所以放在一起,也是因为太有渊源,最初两个岛双方各自占了一半:
千岛群岛的土著是虾夷人,从1760年代开始俄罗斯就开始向这里渗透,日本随后也对此地进行开发,两国因此起过不少冲突。
不过俄罗斯的重心在欧洲,千岛群岛也距离日本北海道更近,因此两国在1855年签署了《日俄和亲通好条约》,约定以伊图鲁普岛与乌鲁普岛之间的海峡为界,一国一半。
而库页岛一直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可惜1860年的《北京条约》清政府将其割让给了沙俄,不过库页岛南部有很多的日本移民,日本就以这点为理由跟沙俄进行激烈的交锋。
摩擦过了数次后,两国都感觉不划算,因此在1875年签订了《库页岛千岛群岛交换条约》,沙俄得到了全部的库页岛,日本则得到了全部的千岛群岛。
不过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挟战胜余威逼迫沙俄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将库页岛沿着北纬50度线分成了面积近乎相等的两个部分,日本在南库页岛建立起殖民统治,之后又并入了其本土。
直到1945年,根据美、苏、英三巨头签订的《雅尔塔协议》,南库页岛及千岛群岛全部归于苏联。因此苏联在这年8月出兵东北时,顺便将这两岛夺回。
千岛群岛面积约为1.5万平方公里,南库页岛面积约为3.6万,这里就是5万左右。
2、波罗的海三国
沙俄在彼得沙皇时期为了争夺出海口,与瑞典爆发了20年的北方战争,最后沙俄从瑞典手中夺取了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也是此时并入沙俄。
扩张时期的沙俄对波罗的海沿岸的民族实行同化、屠杀、迁出等高压统治政策,因此让当地人心中对沙俄没有归属感,只有仇恨。
到了1918年3月,刚刚成立不久的苏维埃政权为了结束对外战争,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放弃了波兰、立陶宛、库尔兰等地的管辖与主权,德国趁机进占。
但德国屁股没坐热,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战败了,波罗的海三国纷纷独立,各自建立起了政府。这块领土一直是苏联心中的痛。
1939年,德国又崛起了,苏联与其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密谋瓜分波兰,成功拿下波兰后又签订了《苏德友好边界条约》,这两个条约都将波罗的海三国划入了苏联的势力范围,因此在1940年,苏联趁着德国忙于西线战争时再度出兵吞并了这三国。
这时的波罗的海三国都已经独立20来年,日子过得也不错,根本不想并入苏联,所以反抗一直没有停止。到后来苏德战争时期,三国反而更倾向德国。
到二战结束苏联再一次掌握了波罗的海沿岸地区,这三国的领土面积约为17.4万平方公里。
3、波兰东部领土
波兰历史上曾被多次瓜分,后在1921年通过战争重建了波兰第二共和国,其与苏联签订了《里加和约》,将寇松线以东立陶宛的一部分以及西白俄罗斯、西乌克兰划归波兰。
在这些领土上,波兰划分了新格鲁代克省、波莱谢省、史坦尼斯拉维夫省、塔尔诺波尔省、维尔纽斯省等等。
1939年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然后瓜分了波兰,苏联复又占据了波兰东部,将该地的波兰人流放到苏联其他地区。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后,这片土地被德国人占据。
在1943年德黑兰会议及1945年雅尔塔会议中,都承认了苏联拥有波兰东部领土的主权,因此即便在二战结束,这2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仍属于苏联。
4、东普鲁士
东普鲁士从1871年开始并入德意志帝国,一直到1945年纳粹政府倒台。战争结束后东普鲁士的德国人基本上都被苏联军队驱逐,当地所有德式名字都改成俄式或波兰式。1946年东普鲁士约1.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成为了苏联的加里宁格勒,直到如今。
5、卡累利阿地区
这还是跟沙俄时期的扩张有关,芬兰历史上曾被瑞典王国统治过六个世纪,沙俄崛起后通过一系列战争使芬兰从瑞典独立了出去,成为沙俄的附属国。
期间沙皇想要对芬兰进行同化,不过都没有成功,反而激起了芬兰人的反感。
芬兰的独立道路与波罗的海三国类似,都是苏俄刚成立时放弃掉、德国又战败后才成立了自己的政府。
1920年芬兰与苏俄签订了《塔尔图条约》,将两国交界的卡累利阿地区让给了芬兰。
不过苏联缓过劲来后,在1939年挑起了苏芬战争,让人没想到的是,看似强大的苏联进攻却屡屡受挫,拥有压倒性优势却打了三个多月,还打出了死亡48745人,伤158863人(数据出自莫洛托夫的报告)的战果。这样的惨胜让苏联国内都感觉很没面子,因此也不敢强行吞并芬兰。
1940年苏芬两国签订条约,芬兰割让卡累利阿和维堡等地给苏联。
这样的结果让芬兰相当不服气,所以德国人打过来时,芬兰也帮着一起进攻,收回卡累利阿。结果风水轮流转,二战最后苏联胜利了,芬兰只好宣布永久放弃卡累利阿地区7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6、比萨拉比亚
比萨拉比亚从1456年开始就是奥斯曼土耳其的附属国,16世纪中叶更是直接纳入了奥斯曼版图。
沙俄崛起后也与奥斯曼土耳其进行过多年的战争,战争结果有胜有负,比萨拉比亚也先后三次易手。直到1918年比萨拉比亚民族自决与罗马尼亚合并。当地人与罗马尼亚人同宗同文,都是达契亚人的子孙。
1940年苏联强行从罗马尼亚手中占领,后来苏德战争爆发,罗马尼亚又拿了回去。1944年苏联再度占领,一直到解体。
苏联解体后比萨拉比亚地区宣布独立,建立了摩尔多瓦共和国,面积约为3.4万平方公里。
7、外喀尔巴阡
这里跟比萨拉比亚的历史渊源差不多,都曾是奥斯曼的领土,后归于罗马尼亚,不过它又曾被匈牙利吞并过,1939年加入了捷克斯洛伐克。
二战结束苏联红军占领了这里,捷克斯洛伐克本想恢复对该地区的管辖,但是派出的行政官员全被苏联赶走了。
该地区临近中欧与东欧的交界处,本来就是多民族聚居,不过苏联以乌克兰族的聚居地为由强行占领,如今也是乌克兰的领土,面积约为1.3万平方公里。
其他的零零碎碎还有一些,加起来大约就是60万平方公里左右,这还没算后来被苏联间接控制的华约。
比较有趣的是,为领土发动战争的德国、意大利、日本等轴心国,战后或多或少都损失了领土,反而是“受伤”最严重的苏联伺机扩大,将那些本有争议的边境地区变成了无争议的苏联领土。
这是黑色幽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