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维崧 | 金文书法创作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蒋维崧
( 1915-2006年),字峻斋、又作畯斋,别署峻、亦作骏,室名常署归网室、费白日宦,江苏武进人(今属常州市武进区),系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者、书法家、篆刻家,于古汉语、文字学、训诂学、金石学、书法史等方面均有不俗造诣和建树。生前曾任中央大学助教、广西大学讲师、山东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山东省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学术委员、《汉语大词典》副主编、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评审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名誉院长、西泠印社顾问等职;有《蒋维崧印存》《蒋维崧临商周金文》《蒋维崧书迹》《蒋维崧书法集》《中国近现代书法家作品集——蒋维崧》传世,并著有《中央大学历史系所藏甲骨文字》《汉字浅说》,编撰《学习字典》《汉语大词典》等,使其在汉语言文字学方面影响巨大、声誉卓著,以至文学之盛光掩盖了其书名和印名。


現在從事金文書法創作,我以爲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第一,在吳大澂時候,初寫金文,不免受小篆的影響,筆道粗細一律,字形端莊有餘、靈動不足,沒有注意發揮毛筆的性能。我們知道,一部書法發展史,重要的一點就是筆法日益豐富,隸書的書法比篆書複雜,楷書、行書、草書的用筆方法又比隸書進步。

我們如果改變小篆那種綫條粗細一般、結體務求均勻對稱的形式,以用筆有變化,字形有動態,就可能得出新的效果。本來,書法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求字勢飛動,而字形生動,固然靠結構,而更重要的還在於筆畫有輕重起伏。凝重中而有靈動,靈動中顯出自然,應該是寫金文追求的一種境界。

第二,初期寫金文,限於當時古文字研究的水平,沒能注意區分字形時代的先後,往往一篇之中既有西周早期的字形(如「父」字作,有肥筆;「寶」字作,上面的曲筆轉折是方的,其中的「貝」還帶着象形意味),又有晚周筆法圓轉的字形,甚至夾雜着戰國時才出現的形體。打個比方說,一位女士的穿着,集三十年代、六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服飾於一身,顯然不相協調。現在古文字研究進步了,不僅可以區分器物的時代先後,如哪些是西周早期的,哪些是中期、晚期的,而且多數可以考定其所屬的王朝,這樣我們就可以利用研究成果,盡量使一篇中的文字不雜亂。雖然書法是藝術,不是從事考據,但是爲了一幅作品中藝術風格和諧,在這方面加以注意還是必要的。

第三,現在發現的金文,總字數並不多,寫十幾個字或幾十個字的詩文就往往有好些個字是金文中所沒有的。以往的書家都不免按照小篆用偏旁拼湊出的字來補金文之不足,這也是難以避免的,但是濫用偏旁拼湊,乃至照楷書來改造,這就容易產生流弊。爲此,寫金文的書家先要具備一些文字學的知識。

第四,運用古文字書寫作品,難免要利用工具書。像容庚先生主編的《金文編》就是一部金文字典。要注意的是,即使像《金文編》那樣審慎的字書,其中也沒能區分出字形的早晚,這就需要多臨一些銅器銘文,熟悉字形的時代。再有就是有些過了時的工具書,如吳大澂的《說文古籀補》等,限於當時的研究水平,所考釋的字不少已被後來的學者糾正了,不能憑信,中國國內有的人寫金文用錯了字,就誤在運用過時的工具書。這兩點也是靠自己具有文字學知識來避免失誤。

以上說的都不免粗淺,請同道們指正。謝謝。

此爲蔣維崧先生一九九三年赴日本舉辦書法展期間發表的演講


蒋维崧: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蒋维菘是书法家,但首先是学者。
早年,他迫于生计从高校转到银行工作,期间仍坚持研究古文字学、中国古典文学,搜集中国美术史的资料,并一直希望回到高校工作。到山东大学工作后,蒋先生很长时间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上,从来都是把教学、科研放在第一位,书法始终只是茶余饭后、工作之余的一种爱好,是修身养性、追求乐趣的一种手段。蒋先生曾给中文系学生讲授《现代汉语》、《文学学与文字改革问题》、《古代汉语专书导读》等课程。蒋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字学造诣赢得学生的钦佩和崇敬,也使学生受到鼓舞和激励。
  
黄炽在《和蔼亲切的蒋维菘先生》一文写道:“他胸中早已装有一部中国古老文字发展的活的历史:从仓颉造字的传说故事,到甲骨、钟鼎乃至各体的演变,他都烂熟于心,往往是脱口而出,信笔写来,仿佛他已经完全沉浸在那独有的文化天地之中,岂仅是引人入胜,简直让我们为之神往。无论是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形声字,大篆、小篆、隶书、草书,从古到今,怎样在不同历史时代发展变化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他一边娓娓道来,一边在黑板上板书演示,同学们全神贯注地听着,唯恐漏掉任何一句话一个字。”1979年,蒋先生开始招收文字学硕士生。
1975年,蒋先生以《汉语大词典》副主编之一的身份主持山东编写组工作。蒋先生将精密的分析与合理的归纳科学地结合起来,从而发掘出了很多词的精确含义,补充和更换了大量旧辞书的例证,汰除了旧辞书误收的破词,纠正了很多词辗转因袭的错误。钱曾怡教授曾说,蒋先生实际上还充当了由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编写的《学习字典》的把关人。1974年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学习字典》,得到当时中国社科院的学部委员、一级研究员丁声树先生的肯定。和蒋先生一起参加编写工作的很多老师无不赞叹他那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在山东大学,蒋先生立定学问的根基,同时又潜心于与此学问关系密切的艺术。
山东大学书法学科的发展,在蒋维菘、童书业等诸先生的影响和带动下,逐渐形成了以文史研究为基础的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的风气。1980年,蒋先生和孙坚奋教授发起成立了山东大学书画研究会,组织、联络全校爱好书画的师生,长期坚持群众性的书法创作、书法研究活动。书法是我国的国粹,是民族艺术百花园中不可或缺的一隅。如何进行书法学科建设,培养和成就高层次的书法人才;如何进行书法创新,正确导引时代书法创作风气,蒋先生有自己的看法。1986年,中文系在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设置了文字学(含书法)这一研究方面,蒋先生担任首任导师,于当年招收了一名硕士研究生,这在当时的中国绝无仅有,实属创举。
  
在山东大学招收文字学(含书法)研究方向的博士生时,蒋维崧坚持将书法专业放在文学院,并语重心长地指出:“书法人才在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培养比较合适。一开始写字还看不出来,以后越来越觉得不读书,没有传统国学修养,就上不去了,这是经过历史证明了的。现实中的例子很多很多。”
这几句深入浅出且意味深长的话,表明了他不凡的学术观点和艺术见地。
关于书法的继承和创新,他曾说: “艺术的出新,并不是要把一切旧的东西推倒重来,而是要我们根据现在的眼光,找出可以改善前人和超越前人的地方为突破口进行探索,以此推动艺术的进步。”

蒋维崧先生百年诞辰纪录片(上、下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