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架A380被用于赈济洪灾

A380是人类科技的结晶,但由于体型太大,疫情下纷纷退役。最早将A380用于商业载客的是新加坡航空,它于2007年10月15日接收了首架,编号为9V-SKA. 然而在疫情之前新加坡航空就已经将9V-SKA和9V-SKB归还给了德国租赁商,只使用了十年。
图:新加坡航空A380 摄影:拉上窗帘
德国Dr. Peters Group没有为这两架A380找到下家,最终选择了“拆解”。因为市场上还有一些保有量,备件还能卖上价钱,所以这可能是最划算的“了结”。德国是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家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榨取价值,不能够像我们那样随便就把飞机扔在机坪上。
两架A380退租后停放在法国的塔布-卢尔德机场(三字码LDE),德国人将它交给了Tarmac Aerosave公司进行拆解。现在9V-SKA已经差不多拆得“稀巴烂”,9V-SKB还相对完整。有消息说德国人通过售卖备件,每架A380可以回收4500万美元——基本上等于一架全新的波音737.
图:拆了个稀巴烂
在美国,飞机机壳差不多都是“回炉炼铝”。但德国人的航空文化特别浓厚,历史上他们曾经把多架飞机的“机身蒙皮”制作成“工艺标签”,巴掌大一块就能卖300多元。在中国,较富裕的飞友几乎人手一块,骄傲地挂在背包上。而如果按这个价格,一架747外壳的市值可能会高达1亿元人民币。
“机壳变标签”这件事情在德国多由Aviationtag公司操刀,它割过A340和波音747,也鼓捣过MD-82和A320,所以它肯定不会放过“首架A380”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大家伙。由它取自9V-SKA的首批7000个标签上周一经推出,几乎瞬间便告售罄,市场反应好极了!
图:Aviationtag官网
但有十个“A380标签”至今还在官网和eBay上销售。因为前不久德国遭遇洪灾,这十个标签采取了“拍卖”方式为洪灾筹款。自前天(7月30日)上线后,有标签已经从1欧元被加价到了700欧元!——那几乎等于一部苹果手机。
为了增加纪念意义,这批标签取自A380机身的一个特殊部位——“紧急切窗”。如果你仔细观察,每架飞机都有一个或数个部位被红色虚线标记,写有“Cut Here In Emergency(紧急时切开此处)”。此乃供紧急救援使用,机身这个部位没有电线和管道。
图:紧急时切开此处 摄影:拉上窗帘
所以你不能不佩服资本家的脑花,他们竟然通过这种方式为灾民筹款。而且不仅是“机身蒙皮”,就连配餐车这些东西也都被拿出来明码标价。在Aviationtag的带领下,boardbar等公司也加入此中;既做了善事,又满足了飞友们收藏热情,彰显了德国人高超的经济头脑和“软实力”。
这场拍卖会将在8月8日结束,不知这十片“首架A380机身特殊标签”届时究竟能涨到多高。如果有消息,拉总再向您报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