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有望》(长篇连载)四卷 若为自由故 1

肖承均的来信加重了朱友剑的思虑,他经历的与肖承均相似却比他更严峻更糟糕。入夜,他梦见一个街坊小辈男人为他造好了墓碑,那所谓墓碑其实是一个桦树桩子,掰开树桩,里面藏着两条红色绶带,绶带上写着他的墓志铭。当他忽然醒来,颖悟到这个梦境是——“树碑立传”。可是他一翻身,又睡着了,他又梦到了戊戌变法6君子,第七个,也就是走向刑场的最后一个就是他朱友剑,一位朋友正用鳖血酒为他饯行……

当他真正醒来时,已经是早上六点多,他能听到远处老人喊山的声音,和马路上还不太拥挤的汽车鸣笛。他起床,刷牙,心里挂着自己拍板将要付梓的《自由主义的先声》,默念着自己近日写的诗句:“我的每一段故事 /都是刮起在昨日的风/ 风啊/昨日动不动就是风!只想洗掉风行的记忆/  我找到了河—— 河流也只是一部/由风挑逗的波浪格斗的书!”洗漱完毕,他走出胡同,到了街上,吃过火烧豆腐脑,然后散步到最近的车站牌等过路出版社的公交车。

他很规律地提前一个小时来到单位办公室里。他觉得当官,自己不是那块料,自己最擅长的是编辑与写作,只有发挥这一长处,才能为社会作些贡献。事实证明,他走的路是正确的。在出版社工作的短短4年里,他不仅先后主编、编辑出版了40多本书,还利用业余时间撰写了一部文学评论专著,一部文革研究专著,二审稿件50余部,编辑出版了150余种书。作为编辑室主任,他复审的书稿500多本,许多媒体包括电视台,报纸刊物等多有报道、转发和评论,成果之大在同行中是少见的。

就个人私下的学术收获,他最得意的是有关文革的思考,他几乎写出了一部充满辨析与辨识的。他的睿智和愤怒,深深地埋在书页中,融化在字里行间,他认为文化大革命把中国人改造成“七无”之人,不仅国家被彻底改造了,人民也被彻底改造了。以“无产”消灭“有产”,将有产改造成“无产”。无产者无德无知无法无畏无情,自然也无美无能,最后只剩了无赖,白卷先生成了革命英雄。他心里庆幸,那个时代终于成了昨天,骤雨不终朝,那粉红的畅想曲,早已变成了历史书页中老实的蝴蝶。

古代学者曾为考证某文、某句、某字的真伪耗尽心血,因而给后人留下了数不尽的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典籍。出版者肩负传承文化的责任。他立志做学者型现代出版人,做现代出版家。他立下编好书的雄心壮志,以能编出流传后世、能被人收藏的书作为人生最高的追求目标。能不能选择好书稿,能不能抓住一流的作者,要靠编辑的眼力。编辑的眼力来自于广博的学识、敬业爱岗的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他一直这样认为:编辑出版的至高境界是要时时地拷问自己的良心,是否担当起了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责任。好在他是个编辑室主任,多少有些自主权。在这个喧嚣浮躁的现代化的大都市里,他努力营造一个宁静、平和而又充满生机活力的编辑室。

他认为,编辑要主动去参加各种培训班、研讨班和文化讲座,这样能够认识很多人,得到很多信息,他很注重广交朋友,是为了发现好书。一旦发现了好作者,他就常年保持联系。朋友聚会、以文会友。大家聚在一起,随便聊天,有书带书、有报带报,互相赠送。来参加聚会的有新闻界、出版界,编辑期刊、作家诗人、教授学者,大都是文化圈的人,聚会确实能提供不少出书的信息和稿源。还要随时注意阅读和关注有关出版方面的期刊,从中获取信息。

他认为,出版人要会看书,会买书,会卖书,会编书,会写书(起码要学会写书评)。他在他所领导的部室,每年进行若干次读书学习交流会。要求大家每人每年读6到12本书,写2到3篇书评,争取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作为一名编辑,为了能向社会多奉献一些格调高雅、品位较高的作品,他在深入社会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常常与作者认真协商,反复推敲,为作者出谋划策。编书多年的他,不忘三个上帝,即读者、作者、和所在单位的主管部门。怎样处理好这三个上帝的关系,找准他们之间的平衡点,往往让他迷茫和困惑。

图书的选题是前提,编辑是基础,发行是保证,这三者缺一不可。作为一个编辑来说,容易被忽略的往往就是基本的常识:一是为什么要编书?二是怎样编好书?三是这本书出版后有什么用处、在什么地方才能发挥出他的最大的用处?在现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出版行为除了传承文化,又是一种商业行为。图书的发行量、读者的需求是首先要考虑的。在不违背事业性的范围内,必须尽力去赚钱;因为赚的钱越多,出版事业才能做得越大。应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出版体制,适应市场经济的编辑发行机构,这样出版才有前途。现有的出版体制,“官本位”管理方式,与文化的产业特性相悖,阻碍了出版单位的市场化运作。现在他所供职的出版社的出版体制、发行方式还有许多落后的、封闭的、不尽如人意之处。政企不分、书号有价、行政发行,尤其是计划经济的等、靠、要思维模式,失去了自我造血的功能。为此,他常常迷茫、失望、无奈。……

(0)

相关推荐

  • 陈原:为书而生的智者

    总有那么一种人,多年之后,你会发现他的眼光与视野不同于常人,他所做的工作长久地留在世间. 陈原,就是这样一位出版家. 作为语言学家的陈原, 推动了<现代汉语词典>(下简称<现汉> ...

  • 编辑出版实务与技能

    内容简介: 编辑出版学是传播科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是人文社科领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新兴的独立学科.本书是作者在近二十年的教学实践中,为在大学编辑出版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编写的学位课程教材,是四川大 ...

  • 论邹韬奋的工匠精神

    题目:论邹韬奋的工匠精神 来源:<出版与印刷>2017年第3期P44-47 作者:彭秋龙 DOI:10.19619/j.issn.1007-1938.2017.03.010 摘要 2016 ...

  • 我国编辑出版类期刊的高被引论文分析*

    题目:我国编辑出版类期刊的高被引论文分析* 来源:2019年第1期"研究与观察" 作者:肖超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学术译著出 ...

  • 手抄本(1)

    人类在进入印刷时代很多很多年以后,重新将创作以手抄的方式进行传播,其中一定是遇到了特殊的社会状况.或者是战争,或者是禁忌,或者是迫切,不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事出有因,在时过境迁之后也都值得重新说一说. ...

  • 图书出版流程

    图书出版流程有下列的步骤: 1.新书计划表. 2.审阅,经由审阅者评估新书内容,评估以专业学术性.内容创新性. 结构完整性.题材丰富性.是否符合出版方向等为评估的依据. 3.会议决定,公司内部开会讨论 ...

  • “人”是文化传承的主体 ——《王府井36号》代序

    自20世纪60年代末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一道搬入王府井36号楼联署办公后,这座原中国文联的灰砖大楼即成为国内外学界与广大读者瞩目的一个文化舞台,上演着编书.译书.出书,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五彩缤纷的剧 ...

  • 《炊烟有望》(长篇连载)四卷 若为自由故 2

    朱友剑悬着的心落到了肚子里,让他牵肠挂肚的<自由主义的先声>,终于在本社出版了.他作为此书出版的拍板者和责任编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这本书阐述了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的必然与自由的概念,自由是认 ...

  • 《炊烟有望》(长篇连载)七卷 清雅文玩自由家

    杨老板瞧不起一边经商一边写文章的人,他觉得那样是不伦不类.他熟悉一个跑医疗器械的70后,人不伦不类,文章也写的不伦不类很快写了一大堆,然后虚构了一个书号集结出版,卖到医疗系统,从卫生局到大小医院,4元 ...

  • 《炊烟有望》(长篇连载)四卷 逐日大河魂 2

    方晓师生联谊会,暨"黄河万里写生"接风活动,就在东营的芦荻秋酒店举行,这家酒店是仿古样式的装饰,有几扇门窗像民国或清代的东西,进到叫观海的大厅里,墙上挂了方晓一系列黄河写生图稿. ...

  • 《炊烟有望》(长篇连载)四卷 逐日大河魂 1

    方晓以花甲之龄,奋发有为,不惧酷暑,亲历身为,弘扬主旋律.扎根生活实践,精神着实可贵.暑假里,肖承均陪着方老师,从高原农家,见识过羊皮筏和安塞腰鼓,到壶口瀑布,到孟门山.平阳等地辗转两个月. 暑假结束 ...

  • 《炊烟有望》(长篇连载)四卷 壶口有奇遇

    "他们会不会不下来清场告知?"肖承均问,"他们不会犯这样的错误,肯定下来,至少会喊一声"方晓坚定地说.手机没有信号怎么办?也没有准备食物啊!一时间黑暗的焦虑,饥 ...

  • 《炊烟有望》(长篇连载)四卷 站在高原上 2

    乘车赶往壶口的路上,肖承均问:"老师,这次黄河写生,为什么先选择西北高原,然后去壶口?您是第一次去壶口吗?""不是第一次.黄土高原蕴含着民俗文化,壶口瀑布是黄河的核心形象 ...

  • 《炊烟有望》(长篇连载)四卷 站在高原上 1

    美好的仪式总是一个瞬,"黄河万里行--方晓黄河写生"启动仪式是暑假前进行的,院党委书记,省美协主席,兄弟院校的代表人,方舟文化传媒姚总,还有部分同事.学生.资深摄影家等嘉宾出席了仪 ...

  • 《炊烟有望》(长篇连载)四卷 高蹈火莲花 2

    方晓刚刚搁笔休息,一个女子嘻嘻地笑着跨进了房门,她白色鸭舌帽檐下的暗影里是一双戴着黑边眼镜的睿智秀雅的眼睛,月白马蹄袖短袖衫,得体的蓝黑色紧身裤露出白皙的脚腕子,一双银色的丝袜拢在褐色的高跟皮凉鞋里. ...

  • 《炊烟有望》(长篇连载)四卷 高蹈火莲花 1

    方晓.肖承均和海岩共同坐上了开往市里的客车.车窗外闪过一些丹桂婆娑的树影,大片的稻田如绿丝毯般铺开去,直到天边."唉!现在的人啊!有文化没信仰真可怕!"方晓说.海岩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