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肾病的一些名方验方!
【加味神芎导水汤】
【来源】何炎燊,《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川芎12克,黑丑20克,大黄(后下)、黄芩各15克,黄连10克,薄荷9克,滑石、苏叶各30克,鲜崩大碗500克(绞汁)。
【用法】每日1剂,上药加水1200毫升、煎煮药得300毫升,入大黄,微火煮沸3分钟,去渣。另将鲜崩大碗温开水洗数遍,捣烂后绞取汁约200毫升左右,和药液混匀,1日分3次服,神昏痉厥者鼻饲给药。
【功用】荡涤浊邪,泻热行水,降低血中非蛋白氮。
【方解】刘河间制神芎丸,本治男女老幼一切热证及痰饮酒食停积。王肯堂更名为神芎导水丸,用治水邪久渍、内外俱实、二便闭涩之症。余则加入苏叶、鲜崩大碗,改为汤剂。此方大旨乃攻实邪,为急则治标之法。因为急慢性肾衰发病过程中的病理产物——血中过高的氮质,就是中医所说的“邪”。邪一日不去则正一日不安。故用大黄、黑丑荡涤实邪、推陈致新;黄芩、黄连清热解毒;滑石通调水道;又用川芎,薄荷宣行气血,以通其壅塞。诸药合而为剂,攻邪之力甚猛。然毕竟不若舟车,浚川诸方之险峻。故刘河间说,服用此方,“得二便通调,结滞自去,不动脏腑,有益无损”。现又在原方基础上,加苏叶、鲜崩大碗,降血氮之力更大。《金匮》用苏叶解鱼蟹毒,历代医家多有验证。崩大碗即《本经》所教之“积雪草”,主治“大热恶疮,痈疽”,广东农村用之解救钩吻中毒。解放前,氯霉素尚未问世之时有民间铃医用鲜崩大碗捣汁内服,救治肠伤寒毒血症严重者多效。故纳此两药于神芎导水汤中,相得益彰。
【主治】急、慢性肾功能衰竭。
【加减】神昏加安宫牛黄丸1粒;咯血、衄血,加白茅根60克,黑栀子15克;呕逆不止,加竹茹18克,半夏9克;水邪射肺、喘急不得息,加葶苈子30克,桑白皮15克;闭尿不通,加川牛膝15克,地龙12克;热盛动风、头痛眩晕抽搐,加羚羊角9克,钩藤15克。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近年经治尿毒症78例,血氮下降率96.1%,改善症状。所治存活5年以上者已有6例。
【宁元散】
【来源】盛国荣,《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西洋参、川三七、鸡内金、琥珀、珍珠粉各10克,麝香0.3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调匀、贮瓶备用,勿泄气。每次服2克,日服2~3次。可用温开水送服。
【功用】解毒强心,利尿安神,活血祛瘀。
【方解】《景岳全书》认为本病为肺脾肾相干之病,张氏谓:“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为气,其标在肺;水惟畏土,其制在脾。”《医学入门·水肿》认为:“脾病水流为湿,久则湿热壅滞,经络尽皆浊腐之气,津液与血并化为水。”故方用西洋参益气补阴。《医学衷中参西录》云:西洋参“补阴退热,益气扶正气”,配以川三七散瘀消肿。《本草新编》云:“本品加入补血补气药则更神,盖此药得补而无沸腾之患,补药得此而有安静之休也。”西洋参、川三七二味配合,补气活血,因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亦行。佐以鸡内金消积滞、健脾胃,《医学衷中参西录》云:“鸡内金,脾胃药也。居中焦以升降气化,若有瘀积、气化不能升降……无论脏腑何处有积,鸡内金皆能消之。又凡虚劳之症,其经络多瘀滞,加鸡内金于滋补药中,以化其经瘀滞,而病始可愈。”加鸡内金为增强气化,而小便自利。麝香开窍散瘀,能引药透达。《医学入门》云:“麝香,通关透窍,外达肌肤,内入骨髓。”《本草纲目》云:“盖麝香走窜,能通诸窍之不利,开经络之壅遏……孔窍不利者,安得不用为引导以开之通之耶。”琥珀,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谓:“安五脏、定魂魄、消瘀血、通五淋。”《本草衍义补遗》云:“琥珀属阴,今古方用为利小便,以燥脾土有功,脾能运化,肺气下降,故小便可通。”加入麝香、琥珀以益气活血、利尿,对慢性肾炎,小便不利,全身浮肿,气虚倦怠,有尿毒症状出现者,用之多效。
【主治】元气虚衰、倦怠纳呆,头痛恶心,小便短少,心悸气短,出现尿毒症状或心绞痛、心肌梗塞均可服用。
【加减】若肾阳虚、四肢不温,加肉桂2克(研末调匀);若神清惊悸,再加珍珠粉2克;若神志错迷,热痰壅盛,加牛黄1克;若惊悸抽搐,加羚羊角粉2克;若惊悸发热,加熊胆1克;若神错谵语,配服安宫牛黄丸1粒;若烦躁不眠、风痰壅盛,配服至宝丹5丸(如梧桐子大);若痰壅气闭,不省人事,配服苏合香丸1粒。
【疗效】临床屡用,多可收到较好疗效。
【附记】本方是盛教授多年来治疗慢性肾炎出现病情恶化或伴发其他症状之应急方。在慢性肾炎多方治疗无效时,可试用本方。
【滋阴益肾汤】
【来源】杜雨茂,《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生地15克,山萸肉10克,旱莲草12克,粉丹皮9克,泽泻10克,茯苓12克,猪苓15克,怀牛膝12克,桑寄生15克,白茅根、生益母草、黄芪各30克,小叶石韦12克。
【用法】每日1剂,先将诸药加入清水,以能浸没上药为度,浸泡半小时左右。用文火煎煮半小时至40分钟,滤汁。共煎两次,药液混匀,均分2次,早晚各服1次。病重者日服一剂半,分3次服。
【功用】滋阴益肾,利湿清热,益气化瘀。
【方解】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衰等病,病程较长,久病伤正,故以正虚为主要矛盾。据临床观察,慢性肾炎随着病程迁延和病情加重,多有一个由阳虚向阴虚的转变过程。概因久用温燥渗利之品,或西药之激素,免疫抑制剂的长期、大量应用;或湿遏日久,化热伤阴;或肾水不化阴津而溢于肌表等等,皆可导致阴精亏虚。此类患者相当常见,由此可知,由于热邪久羁耗阴,故临床肾阴虚而水停者居多。因此,治疗宜滋补肾阴,清利湿热。本方是在经方猪苓汤合六味地黄汤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化裁而来。猪苓汤以生地易阿胶,则滋阴作用强,活血散瘀而无阿胶滋腻之弊。《本草疏注》谓生地“乃补肾之要药,养阴血之上品”。合旱莲草、山萸肉、桑寄生、怀牛膝以滋补肝肾之阴,滋阴而不助湿,且旱莲草又可凉血止血,山萸肉涩精利尿,桑寄生、怀牛膝具利小便、利腰膝等作用,养血滋阴,平补肾精,以治其本。又可助茯苓、泽泻、猪苓渗利水湿,开通水道,使水邪外排。丹皮、益母草,活血凉血,既可散瘀,又可清热。益母草还具有利尿除湿之功,配合生地、旱莲草散瘀而无伤血之虞。伍猪苓、茯苓、泽泻等利湿而具散结之功,合小叶石韦、白茅根、清热解毒、利湿通淋、凉而不寒、自无凝滞结聚之忧。妙在黄芪一味,既可补脾益气,健中促运,又可伍生地等生血补虚,暗合补血汤之意;配泽泻、茯苓等开通水路,利尿排浊;合益母草、丹皮等补气活血,推血循行、周流不息;佐桑寄生、怀牛膝外调肝气,以降眩晕,诚可谓一举而多得。诸药配伍为用,共奏滋补肾阴、利湿清热、益气化瘀之功。实验证明:白茅根等具有明显的利尿、抗感染的作用;黄芪煎剂给大鼠皮下注射或麻醉大静脉注射均有利尿作用,对肾炎蛋白尿定量有显著降低作用,对心血管系统有扩张作用,可降低血压,对小鼠有强壮作用等,证明了本方组成药物的科学性。
【主治】肾阴亏虚、水热互结、瘀血内阻之水肿、虚劳(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以及由这些疾病引起的慢性肾功能衰退——尿毒症之较轻者)等。临床表现具有:①眩晕耳鸣;②腰膝酸软;③五心烦热;④颜面或四肢浮肿;⑤舌淡红少苔或无苔;⑥脉细数。六项中具有三项以上者,即可确诊应用。
【加减】兼见小便涩痛、灼热、腰痛、少腹胀满者,可加滑石15克(包)、金钱草30克以上,量小则作用不大;兼见头胀痛、面烘热、心烦少寐、血压偏高者,可酌加钩藤、天麻、石决明等,并重用桑寄生20克以上;血尿顽固者,仍用阿胶、并加用炒蒲黄、仙鹤草、大小蓟等。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慢性肾炎阴虚型患者91例。结果表明,总有效率为91.85%,各项指标如内生肌酐清除率、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均有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
【治尿毒症方】
【来源】邓铁涛,《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
【组成】①熟附子10克,肉桂心2克(焗服)(或桂枝10克),白芍、云茯苓、白术各15克,生姜10克,猪苓、云苓皮、益母草各30克。②大黄、槐花、崩大碗各30克,苏叶10克,益母草30克。
【用法】方①为内服方,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方②为灌肠方,加水煎至200毫升,紫金锭3片,熔化,保留灌肠,上两方宜同用。
【功用】①温阳利水。②清热解毒。
【主治】尿毒症,方②兼治昏迷,脓毒血症。
【疗效】多年应用,治验甚多,均收到较好的疗效。
【治血升降汤】
【来源】洪钦国,《新中医》(3)1987年
【组成】黄芪15克,法半夏、竹茹、佩兰各12克,陈皮、枳壳各9克,茯苓20克,崩大碗、虎杖、益母草、丹参各30克,蚕砂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同时配用灌肠方:大黄、槐花、崩大碗各30克,煎成200毫升,作高位结肠保留灌肠,每天1次。
【功用】升清降浊,和胃降逆,益气活血,清热解毒。
【方解】方用黄芪益气升清;蚕砂、佩兰化湿降浊;法半夏、陈皮、竹茹、枳壳和胃降逆;丹参、益母草活血化瘀;茯苓健脾利湿;崩大碗、虎杖清热解毒。配以灌肠方通腑降浊、清热解毒。配伍为用,共奏升清降浊、和胃降逆、益气活血、清热解毒之功。
【主治】慢性肾功能衰竭。
【加减】阳虚,加熟附子、生姜;湿热内蕴、加黄连;大便秘结,加大黄;神志不清加服安宫牛黄丸。
【疗效】治疗156例,其中氮质血症期50例中,缓解25例,好转18例,无效4例;尿毒症期65例中,缓解6例,好转49例,无效10例;终末期41例中,好转8例,无效33例。通过临床观察本方以氮质血症期疗效最好。
【徐长卿汤】
【来源】潘澄濂,《中医杂志》(4)1989年
【组成】徐长卿15克,白茅根9克,木通6克,冬葵子30克,滑石60克,槟榔6克,瞿麦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服15克,加清水煎煮后,冲芒硝3克为1剂。每日温服2剂,早晚各服1次。
【功用】利湿清热、缓泻解毒。
【方解】本方出自《圣惠方》,是治疗气壅关格不通、小便淋结、脐下痞满的良方。其效卓著,然鲜为人知。本方清热稍逊,但利湿缓泻解毒之效较为满意。故一般先用承气汤类先通腑泻热(阴液亏耗者用增液之类通腑)再用本方。是方用徐长卿,有活血、利尿、解毒、止痛功效。现代药物研究其所含的牡丹酚、黄酮甙等对动物有明显的镇静止痛和增加心肌营养血量等作用,其煎剂的抑菌面广且作用明显。配以白茅根凉血止血;木通、滑石、槟榔、瞿麦利尿利水;冬葵子解毒,且槟榔又有缓泻通腑之功。故用之其效卓著。
【主治】由急慢性肾炎等多种原因所致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症。
【加减】如出现血尿者,加小蓟炭、生地、丹皮、琥珀;蛋白尿者,加黄芪、知母、黄柏、地茄;癃闭甚者,加地龙、地骷髅、车前草;恶心呕吐者,加法半夏、竹茹;阳虚者,合用真武汤。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卓著。
【温肾排毒汤】
【来源】毛如宝,《新中医》(7)1987年
【组成】熟附块(先煎)、姜半夏各9~15克,生大黄(后下)6~15克,紫苏30克,绿豆、落得打各15~30克,六月雪30~60克,党参12~30克,川黄连3克,生甘草6克,炒白术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温肾健脾,扶正降浊。
【方解】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及尿毒症,与中医“关格”一证相类似。《伤寒论》云:“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本证多因脾肾阳衰,运化失职,浊邪壅塞所致。故方用附块温肾壮阳;党参、白术健脾益气;生大黄通腑排毒;紫苏、绿豆、六月雪、川黄连清热解毒;姜半夏和胃止呕;落得灯活血化瘀;生甘草调和诸药。纵观全方具有温肾健脾、降浊排毒之功。
【主治】慢性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及尿毒症。
【加减】呕吐甚者,以生半夏代姜半夏,常用9~12克;气虚甚者,加炙黄芪15~30克。如有条件可服人参6~12克,浓煎代茶。尿毒氮较高者,可加用大黄、煅龙骨、煅牡蛎、六月雪各30克,熟附块13克,水煎至150毫升,保留罐肠、亦可用丹参注射液16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入。
【疗效】治疗20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75%。
【温阳降浊汤】
【来源】杜雨茂,《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茯苓15克,白术12克,附片9克,白芍12克,西洋参6克,黄连4.5克,苏叶9克,猪苓、泽泻各15各,生姜12克。
【用法】附片加清水煎半小时,再入余药同煎两次,每次文火煎半小时,滤汁混匀分两次服。重者可日服1剂半,分3次服。
【功用】温肾健脾,降浊和中,宣通水道。
【方解】本方系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在经方真武汤的基础上结合时方香苏饮巧加化裁而来。方中附片以温肾扶阳,白术、茯苓、西洋参健脾制水;猪苓、泽泻渗利水,苏叶、生姜、黄连辛苦合用,一以降浊和中止呕,一以宣肺以通水道;由于阳虚日久必损及阴,浊邪郁而生热亦可伤阴,故用白芍配西洋参酸甘化阴,生津而护阴。诸药合用,俾正复邪祛,关格之证自释。经临床反复应用,可使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和消除。在一定程度可改善肾功能。
【主治】肾脾阳虚,水气泛滥,浊邪内盛上逆所致之关格证(包括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疾病所致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
【加减】眩晕、头晕、血压过高者,均加桑寄生、钩藤、草决明、怀牛膝;腹胀、大便不畅,酌加虎杖、枳实;恶心呕吐较剧,尿素氮较高,可同时给予中药(大黄、附片各10克,大青叶12克,肉桂3克,水煎),结肠透析;足胫拘挛疼痛者,酌加木瓜、川牛膝、白芍加至15克。
【疗效】多年使用,效果颇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