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时遇到自己最不擅长的作文题怎么办?

我敢打赌,中考作文题一定是你没见过的,否则命题者的尊严何在?但命题者一定会在你能够读懂的范畴内命题,不会故意刁难大家。然而,面对这道第一次见到的作文题,每个人的心态是不一样的:有的同学会感到似曾相识,有的同学会觉得跟自己曾经写过的某一篇作文差不离,还有的同学猛然被作文题吓到:从没见过这样的题目啊!

从没见过这样的题目啊!这其实是正常的,见过才怪。这种惊奇甚至惊愕可以有,但须尽快过去,不要在这种惊愕上停留太久。这时的我们需要淡定思考一下,然后仔细审题,仔细构思,为动笔打好腹稿和思维基础。可仔细看了半天,仿佛、似乎、好像确实是自己不擅长的一道题,也许题目倾向于写一篇记叙文,也许倾向于写一篇议论文,也许提炼材料中的观点不容易,这时候不仅考验我们的能力,首先考验的是我们的心态!

如何做?如何实现从0到1的这一步跨越,让自己的构思能连缀起来?我们以常写的记叙文和议论文分别为例,来帮助大家构思一下。题目就以昨天在群里的一名初三同学所询问的“变化”为题,假定题目是这样的:

请你围绕“变化”展开思路,文题自拟,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作文题的关键词就一个:变化。当这样的一个词摇曳多姿的来到你的眼前,需要你提供600汉字的时候,千万不要被它所吓倒。不要觉得没有可写的,作文题既要考查我们日常的写作能力,又要符合我们的年龄段,所以没有哪道作文题会超出你的写作能力范围。

首先说议论文。

看到这个题目,结合着写议论文的基本思路——提出中心论点,分论点的支持,再安排论证过程,以及扣题。我们可以这样想:这世上的万事万物哪有不变化的?一切都在变。看看周围的人,感知一下经历和看见的各种事件,总是的变化当中,甚至随时在千变万化当中。可见,变化是一种自然的规律,甚至是一条真理。所以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中心论点:变化是永恒的、亘古不变的,它是一条真理。为了分拆这个论点,我们可以从人文历史的角度、大自然的角度、人生的角度看问题——虽然这看起来有点大,但作为议论文,尤其是面对变化这样的命题,我们可以从大处着手。我当时给出的分论点有:

1.我们就处在历史的变化当中,变化构成了人类的大历史。

2.我们就处在自然的变化当中,变化构成了自然的生命力。

3.我们就处在人生的变化当中,变化构成了人生的总成长。

在论证的过程中,我们以多种案例,或者直接陈述,以证明自己的观点。——当然,这不过是其中的一种写法,每个人都可以就变化提出自己的中心论点,再以多个分论点进行支撑。结尾扣题。

其次说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人物、情节、事件等要素构成的文章,尤其看重的就是变化本身——文似看山不喜平,各种变化才能让记叙文更好看——但这里是以变化为题的,我们可以将其演绎为成长,就是说:随着事件的变化、年龄的变化,我们成长和成熟起来。为实现这一内在的构成,我们有必要检索自己的人生故事,看看几年来我们有怎样的变化?可以通过一件事来凸显我思想的成长(即变化),或者通过用侧面的人物如父母对我成长过程中的一些观点,来完成对我成长过程的叙述,从而得出我已经成长,请父母不要再以老眼光看人,诸如此类。

你看,无论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通过对这一核心词汇的内涵和外延的挖掘,无论是论点还是故事本身,都可以让我们有的选择。这就将中考作文题变成了一道我们熟悉的、善于写作的内容,这种转化其实也是一种变化——通过论点或素材的迁移,来完成对作文题的有效应对。

当然,文无定法,没有谁规定“变化”等作文题必须按照怎样的模式来写作,同学们面对中考作文题,首先要淡定思考,绝不要让题目的陌生感变成自己审题的一道陷阱。所以你看,当我们在中考时遭遇到十分陌生的题目时:

第一、不要惊慌,要知道你周围的同学们大都和你一样,这种感觉是类似的;

第二、努力思考,在读懂命题意思的情况下,抓住核心关键词、句,进行内容(素材)的检索、联想(或想象);

第三、尽早定下文体,一旦定下不要回头,否则一定浪费时间;

第四、决定写议论文就先挖掘中心论点,再分拆;决定写记叙文,就定下主题,快速检索精当的素材;

第五、尽量打好腹稿或列提纲后再动笔;

第六、争取做到一气呵成,文章结尾要再次扣题。

七个老师首次推出精品课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