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录方】​冬月伤寒,太少阳同感用方(逍遥散变方)、舒经汤

冬月伤寒,发热口苦,头痛,饥不欲饮食,腹中时痛,人以为太阳之症也,谁知少阳之病乎。夫伤寒未有不从太阳入者。由太阳而入阳明,由阳明而入少阳者,传经之次第也。何以邪入太阳,即越阳明而入于少阳耶?人以为隔经之传也,而孰知不然。

盖少阳乃胆经也,胆属木,木最恶金,肺属金而主皮毛,风邪之来,肺金先受,肺欺胆木之虚,即移其邪于少阳,故太阳之症,往往多兼少阳同病者。

然则,此症乃二经同感,而非传经之症也。

治法似亦宜二经同治矣,而又不然,单治少阳而太阳之病自愈。

方用:

柴胡(二钱) 白芍(五钱)

甘草(一钱) 陈皮(一钱)

黄芩(一钱) 神曲(一钱)

白术(三钱) 茯苓(三钱)

水煎服。一剂而热止,二剂而腹不痛,头不疼,而口亦不苦矣。

此方即逍遥散之变方也。

盖病在半表半里之间,逍遥散既解散表里之邪,而太阳膀胱之邪何能独留,况方中原有茯苓、白术,以利腰脐而通膀胱之气乎。余所以止加神曲、黄芩,少解其胃中之火,以和其脾气,而诸症尽除也。

此病用舒经汤亦佳。

薄荷(二钱) 白芍(五钱)

甘草(八分) 黄芩(二分)

白术(二钱) 茯苓(五钱)

桂枝(三分)

水煎服。

本文摘自《辨证录》,明德初心做适当注解,明德初心仅作为学术分享使用。

免责申明: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0)

相关推荐

  • 平常觉得太阳病(感冒)是小病,但有时却是大病

    平常我们都认为感冒(太阳病)不是什么大病,不吃药也就一个星期左右就好了,这种现象是针对身体好的人,如果病人本身体质比较差的,这个结果就很难说了. 伤寒论 第一百四十八条: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 ...

  • 一个案例的讨论

    一个案例的讨论 编辑/搁浅 Q,我的好朋友家的宝宝,男,10岁. 孩子感冒发烧,腹泻的很厉害,咳嗽. 鼻塞流黄鼻涕,舌苔黄厚腻,口渴,问我可以不可以吃水果,老想吃凉的.因为发烧,一点精神都没有.    ...

  • 和我一起读伤寒七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青龙按:太阳病发热怕冷,热偏多,但是脉微,不是说少阴脉微.而是说脉不浮,表证不明显.而此无阳也指的也是表证不明显. ...

  • 冬月伤寒.大汗而热未解.腹又痛不可按 --- 辨证录

    4)冬月伤寒,大汗而热未解,腹又痛不可按,人以为邪发于外未尽,而内结于腹中,乃阳症变阴之症也,余以为不然.夫伤寒而至汗大出,是邪随汗解,宜无邪在其中,何至腹痛? 此乃阳气尽亡,阴亦尽泄,腹中无阴以相养 ...

  • 冬月伤寒.发热口渴.谵语.时而发厥 --- 辨证录

    3)冬月伤寒,发热口渴,谵语,时而发厥,人以为热深而厥亦深也,疑是厥阴之症,谁知为太阴之症乎.夫太阴脾土也,脾与阳明胃经为表里,表热而里亦热,此乃胃邪移入于脾经也.此症最危最急,盖人以脾胃为主,脾胃尽 ...

  • 冬月伤寒.发热口苦.头痛.饥不欲饮食.腹中时痛 --- 辨证录

    2)冬月伤寒,发热口苦,头痛,饥不欲饮食,腹中时痛,人以为太阳之症也,谁知少阳之病乎.夫伤寒未有不从太阳入者.由太阳而入阳明,由阳明而入少阳者,传经之次第也.何以邪入太阳,即越阳明而入于少阳耶?人以为 ...

  • 冬月伤寒.发热头痛.汗退而口渴 --- 辨证录

    冬月伤寒.发热头痛.汗退而口渴 --- 辨证录

  • 《辨证录》伤寒门(四十三则)

    伤寒门(四十三则) 冬月伤寒,发热头痛,汗退场门渴,人以为太阳之症也,谁知太阳已趋入阳明乎.若徒用干葛汤以治阳明,则头痛之症不能除:若徒用麻黄汤以治太阳,则汗出不能止,口渴不能解,势必变症多端,轻变为 ...

  • 【用方】李可用陈士铎《辨证录》引火汤赏析

    引火汤 组成:熟地90g,天麦冬各30g,巴戟天30g,五味子6g,云苓15g. 李可擅用本方治肾阴下亏,龙火上燔,离位上奔,可见种种上热见证:头痛,头晕,牙痛,齿浮,鼻衄,面赤,目赤,心悸暴喘,耳鸣 ...

  • 《石室秘录》《辨证录》名医名方秘方

                                  疟    疾         一.福阳消疟丹 [组成]人参15克.鳖甲30克.白术30克.茯苓30克.当归21克.白芍21克.柴胡3克.枳壳 ...

  • 陈士铎《辨证录》中消渴论述及附方

    消渴门(五则) 消渴之病,有气喘痰嗽,面红虚浮,口舌腐烂,咽喉肿痛,得水则解,每日饮水约得一斗,人以为上消之病也,谁知是肺消之症乎.夫肺属金,金宜清肃,何火炽如此?盖心火刑之也,肺为心火所刑,则肺金干 ...

  • “逼走”腰中湿气!《辨证录》里一张方,化解早晨起床腰疼、腰沉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中医师当面辩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辨证录>.<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中医病因病机学> 你好,我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