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为何闻名于世
瓷胎珐琅,即珐琅彩瓷,顾名思义,是在瓷胎上绘制的画珐琅。它有效地解决了珐琅釉与白釉瓷面结合的问题,这就是珐琅彩,也就是传说中的瓷胎画珐琅。
珐琅彩为增加金碧辉煌的效果多有金彩或描金边线装饰。画珐琅彩的工作仍由宫廷画家承担,珐琅作内群英荟萃、人才济济,在珐琅作兼职的有专攻花鸟鱼虫的余省、擅长人物楼观的张廷彦、专攻人物花鸟的金廷标等宫廷一流画家,乾隆朝珐琅彩显露出“取材多样”、“装饰华美”的艺术风格,保持着自康熙以来的一贯正统的宫廷艺术特色。
珐琅彩瓷器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有明显的立体感若用放大镜看可看到极小的开片纹。
珐琅彩瓷器的前身就是景泰蓝,由于其烧造数量少,而且当时仅供皇帝秘玩,所以显得异常珍贵。珐琅彩制胎于景德镇,完形于皇宫的瓷器,所需图式由造办处拟稿,经皇帝钦定,再由宫廷画家画到瓷器上。
也正是因为珐琅彩的珍贵与神秘,使得全世界收藏与投资中国瓷器的人,无不对珐琅彩心驰神往。可以毫不夸张的这样说,如果收藏了一件明确无误的珐琅彩作品,尤其是雍乾时期的珐琅彩,就堪称收藏瓷器的大家了,因此也可以说收藏珐琅彩作品是国内收藏家们心向往之的。
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的珐琅彩瓷器拍卖价不断飙升,并且跨越亿元关口。早在1997年,一件清雍正“粉彩过墙枝蝠桃纹大盘”,以1520万港元;在2002年,又一件雍正珐琅彩题诗过枝梅竹纹盘以3252.41万港元;如今更是价值连城。
在金属胎上用金属錾刻或锤花技法锤錾出浅浮雕,再罩以具透明或半透明性质的珐琅釉,经烧制后,显露出因图案线条粗细深浅不同而引起的视觉上明暗浓淡的变化。透明珐琅是在錾胎珐琅衰落时开始兴起并发展起来的。以清乾隆年间广州制造的透明珐琅最为著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