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陲兵事难相忘,归来从笔还戍边
按:这是温故知歆的读书笔记,贴出来与各位共享。
《西陲兵事》作者与战友三十年后在喀喇昆仑的库地大阪留影
记得少年时期,意气风发,总梦想着从军入伍,保卫国家。那时候尤其喜欢一句诗:我持寒芒驻边疆,染尽敌血势更狂。年少轻狂,一颗英雄梦早早燃起,然而时移世易,曾今的热血也在时间的打磨下早已成灰飘散。
我常常自问为什么在成长过程中会丢失这样一发豪情,仿佛男儿的本色也随着这一梦想滞留在岁月的沟壑里,咫尺天涯。反省中也不难发现,现在的青年人又有多少人崇拜军旅文化,向往戍边兵营的?时易世变,物是人非。当下的时代背景下,青年人的生活主题满是“娱乐”二字,崇拜的是奔放与奢侈,向往的是媒体和聚光灯。家国情怀不见,赤子之心难寻。在这样的氛围里,热血幸存的人寥寥无几,让人常常望洋兴叹。
位于中巴交界的红其拉甫国门。
娱乐至死情况在文学领域体现得尤为突出,君不见出版市场新书铺天盖地,每年了解到的良品佳作也是不胜枚举,可是想读到一篇家国情节、军旅题材的优秀作品却难上加难,汪曾祺的士大夫精神,老舍先生的家国情怀,都只是怀念的对象罢了。
一边震撼于其精彩又曲折的情节,老练且风味十足的文字;一边又感动于其对于军旅岁月的热爱,对军人文化的执念,以及在这样一个娱乐至死的环境下能够坚持书写被人们遗忘的戍边兵事的勇气。
位于帕米尔高原的石头城。
从军十载,下笔千斤。影视演员如果没有经历过兵营打磨,是绝无可能展现出真实的军人形象;同理,这本书最精绝之处在于作者有过一段难忘的西陲戍边岁月,他笔下的每一处描写与刻画都能引人入境,不需要文铺锦绣,字吐珠玑,只需将脑子里的模子转化成熟悉的语言,便是当时光景,栩栩如生。
他笔下的兵性格有缺憾,却纯质善良:虽然有一颗妒人之心,与同乡战友争先恐后,爱使绊子,然而在恶势力面前勇往直前,身中数刀救女孩于危难之中;不拘小节,铁骨柔情:那时的军营里,师首长愿意用身躯为士兵挡下炮火;营连士官以身作则,在艰险困难里一马当先,身先士卒;在错误与失误面前敢于担当,每个人的肩膀是那样宽厚,从不会被此种事务压得一蹶不振......这样一群可爱的人,在艰苦的条件里寻找快乐,在青春的年华里守护山河,他们性情刚烈却安于平凡,他们缺憾百出但不失为精神的贵族。
喀喇昆仑落日
这是一本故事,也是一番思考。每一段故事都会透出人间道理,有些如晴天一声霹雳一般顿然醒悟,面对战友的牺牲,人心流血,草木含泪,幡然感到“生是父母的恩赐,死是自己的选择。”有的在经历铢积寸累后思考体悟,方觉“人生没有假如,所有的事情都有其内在的逻辑。”
所恨芳林寥落甚,更期牡丹再繁荣。读完这本书,心里不由彷徨,不知在未来的日子里是否还能再见这样一个让我拾起热血梦想的文化再次繁荣,性情中的真气味,是否还会有这般入神者肯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