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优越感?

学我们这个专业,自我反思的能力是必备的。以下所言,只是我个人的一些反思,是我参加了一些社会上的培训之后,察觉到的一点点东西。

在北大全日制(或者其它高校全日制)学习心理咨询,就比研修班的同学更优越吗?就比社会上参加各种培训的心理行业从业者更更优越吗?更不要说那些自己学的?

我真的应该优越吗?或许论所拿学位的含金量上,我的确该感到优越。但是其它方面呢,优越代表着可以武断地觉得非学历教育的从业人员都是不如我们的吗?优越代表着别人的出发点就一定不如我的纯洁、高尚吗?

前段时间,我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了一次心理咨询培训,培训的老师是一位我非常尊敬的教授。参加培训的学院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其中大多数是奋斗在一线的中小学心理或者德育老师,有在医院工作的精神科医生,有在监狱做咨询的警察,有退休的内科医生。

他们的课程是为期一年的,这两天的培训是最后一次线下课程。在培训中,我看得出,绝大多数的人都很认真地听课、记笔记,提出的问题也很好,完成的心理剧也很棒,看得出来是认真准备了的。

我在台下坐着,我不会说我是北大的,但是当邻座的人问起来的时候,我会说我在读研,他们如果追问,你在哪个学校读呀,我会如实相告。听到我是北大的,他们其实是羡慕的,会跟着说,你好厉害!也会在培训间隙过来找我聊天,问一些心理学相关的问题。

那个时候,我虽然嘴上不说,但是自动化的,潜意识里,我是优越的。第一是,你所在的地方确实给你提供了优越的资本,第二,其他人羡慕的眼光也的确激发了你的优越感。可是,这样的优越感会给我带来什么呢?

我想起,过去,在看到一些特别不合伦理的,严重伤害来访者的一些咨询案例的时候(知乎上),我会非常生气,我甚至会潜意识地一竿子打倒一片人,觉得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即使是国家的二级咨询师,也可能会害人。看到心理咨询行业的各种乱象,更是觉得都是被这样一群不合格的咨询师造成的,这种由于正义感而引发的愤怒,让我的内心受到了部分的蒙蔽。

但是,这次的培训,让我意识到,我曾经潜意识的以偏概全的、武断的想法是幼稚的。基于我国现在的国情,心理服务的需求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2019年发表在柳叶刀上的一篇研究发现,我国的心理障碍的患病率达到16%,想想我们的总人口,16%该是多大的数字?而每年的学历教育培养的心理咨询师又有几人?那么在供需存在如此大的差异下,该如何调节这样的矛盾?

我会想到,诸如这次培训里面的学员们,他们可能没有机会在大学接受专业的系统教育,但是他们在真正的工作中摸索,也在不断花着血汗钱、付出精力参加昂贵的培训,他们和我们一样,有着助人的心,和不断向上的努力。他们可能扛起了我们国家心理健康行业大部分的责任。

所以,我们该如何去团结所有能团结的心理行业人士,如何让这一学科的优质知识广泛地传播在中国大地,或许才是我们,尤其是北大或者其它享有更好资源的大学毕业生要去考虑的。觉得他们不够专业,那么在我们毕业很多年后,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后,能否开发出更多的正规的培训项目让他们更加专业?觉得行业不规范,那么是否要努力去推动行业的规范?而不是像之前的我,那么狭隘,只是觉得他们不够专业,然后,没有了。

生活赋予每个人的机会不同,不是每个人都能在二十岁的时候找到人生的方向,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在三四十岁的时候抛下工作、家庭来读书,但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学习的机会和权利,都有真心投入热爱的行业的权利,而这种学习和投入至少是值得尊敬的。

想起今天看南希老师的书里有一句话:我们需要共同工作来教育大众什么是心理治疗的本质。我想我们也一样,应该联合一切能联合的力量,让更多的人更加快乐地活着

我甚至联想到生活里,很多方面,似乎都有我们察觉不到的优越感:

结婚的 比 单身的 优越?

挣钱多的 比 挣钱少的 优越?

高个子 比矮个子 优越?

漂亮的 比 样貌平平的 优越?

有儿子的 比 有女儿的 优越?

学习好的 比 学习差的 优越?

异性恋的 比 同性恋的 优越?

所以前面的那些条件为什么会带来不知不觉的优越感呢?他们更适合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更受到社会、文化、大众的追捧?在我们处于优越的一方时,我们是该庆幸因为自己是大多数,所以免受很多嘲笑、看不起、排斥?还是我们站在高处,去指责、去评价、去笑话少数人呢?

再次声明,都是我的个人思考,我不知道这些思考有什么意义、逻辑,但是这就是我真心想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