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刚 | 学篆书,需突破临摹这3大难关!
本期嘉宾
杨小刚
自我介绍
字容之,号鱼斋、竹景庵 容盛轩。86年生于河北。王友谊先生入室弟子。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甲骨文学会会员,承德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承德青年书协副主席,宽城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 ,丰台区书法家协会理事 ,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客座教授,北京人文大学特聘教授,上元雅集办公室主任 ,东隅印社副社长。
主要成就
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
全国第二届篆书艺术展
全国第三届篆书艺术展
全国第六届篆刻艺术展
全国第七届篆刻艺术展
全国第八届篆刻艺术展
全国第二届平复帖书法篆刻艺术展
全国第九届刻字艺术展
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艺术展
全国第六届新人新作艺术展
全国乌海杯书法艺术展
全国金山岭长城书法篆刻艺术展》
全国新文艺群体书法作品汇报展并受邀参加研讨会2019年应邀参加《与古为新’·篆书平谷论坛暨全国篆书名家邀请展》(中书协)《中国芮城永乐宫书画艺术节《百家奖》
书法视频欣赏,获取今日份快乐
??
查看更多视频在“抖音”搜索“1779889996”
戳完视频后,继续查看本期专访
??????
杨小刚老师 对话 欣仔小童鞋
Q1.
学篆书可以从吴昌硕的石鼓文起步吗?
临帖到什么程度才能进行个人创作?
杨小刚:学习篆书完全可以从吴昌硕的篆书学起,吴昌硕的篆书,无论是结构还是章法,都是可以从中学习的一个经典碑帖。
因此我们在学习吴昌硕的时候,要注意两点:
第一便是注意吴昌硕篆书结构的紧凑性。
第二是注意线条的力度和厚重感。
这两点需要我们从碑帖中吸收,学习字的结构以及线与线之间的距离,日后形成我们创作的一些体系。
在我们临帖的过程中,需要寻找吴昌硕篆书的规律。首先在临摹中需要注意笔法,观察线与线之间的距离,在熟练掌握了笔法线条的规律之后,便可以进行创作。
创作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建议从少字数的横幅、斗方之类,过度到对联,再从对联转向律诗,直至转向一些多字的大篇幅创作。
当然,创作中也需要寻找一个规律~
第一就是章法,从章法的角度来看要明确大局观。
其次就是结构,结构就是作品整体的气息与面貌。
我们学习吴昌硕,不管是他的石鼓文,还是一些楹联作品,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一个很好的范本。从这些范本中找到一些规律,是很有必要的。当然创作的终点不一定是停留在吴昌硕的这种风格上,还是需要追求自己的风格,或者是向大篆、金文上靠拢,这是我们最终追求的目的。
Q2.
临写石鼓文
如何体现出线条的斑驳感以及高古的气息?
杨小刚:在我们最初临摹石鼓文的时候,想要达到这种斑驳、高古的效果,肯定会选择铺毫藏锋,那也就表明笔锋的运用上还是停留在初级阶段。
这种笔锋的运用,只能写出圆润敦厚的效果,而金石之气和斑驳的体现,就需要我们运用到裹锋。裹峰就需要在书写时把毛笔的笔毛搅裹在一起,与此同时,增加线条与纸的摩擦。
在运笔的过程中,写出的线条两侧出现斑驳的效果,用裹锋或者是捻管来表现出这种金石之气和苍茫感。表现出这种效果,还需要根据纸张、墨色以及个人的手法,来达到一定的效果。
Q3.
吴昌硕石鼓文线条和
秦代小篆刻石是否有相通之处?
杨小刚:在我们最初临摹石鼓文的时候,想要达到这种斑驳、高古的效果,肯定会选择铺毫藏锋,那也就表明笔锋的运用上还是停留在初级阶段。
这种笔锋的运用,只能写出圆润敦厚的效果,而金石之气和斑驳的体现,就需要我们运用到裹锋。裹峰就需要在书写时把毛笔的笔毛搅裹在一起,与此同时,增加线条与纸的摩擦。
在运笔的过程中,写出的线条两侧出现斑驳的效果,用裹锋或者是捻管来表现出这种金石之气和苍茫感。表现出这种效果,还需要根据纸张、墨色以及个人的手法,来达到一定的效果。
吴昌硕石鼓文的线条和秦代小篆有些许相同之处,首先是线条,两者线条力度相同,但是吴昌硕石鼓文的气息,形成了他自己独有的风格,这种风格体系是在吴昌硕的艺术审美之上形成的。
秦代小篆的线条比较柔美、劲健,所表现出的结构也是独一无二的,吴昌硕的石鼓文线条与秦代小篆的相同之处,就在于线条的弹性和力度,但两者结构是完全不一样的,吴昌硕将石鼓文本身的结构变成它独特的形态,柔美自然。
而秦代小篆上下之间的连带关系和字与字之间的联系,都可以从自然之中找到规矩整洁的秩序。相反而言,吴昌硕石鼓文的这种表现的手法,说明他追求字与字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强烈的,无论是上下字之间的托举,还是左右之间的串联,都是有一定的区别。
所以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就是线条的力度一致,不同点就在于两者的结构体系以及整体章法是不同的。
Q4.
毛公鼎与墙盘及白盘用笔有何区别
讲述下如何把握毛公鼎的
结字规律和风格特征?
杨小刚:毛公鼎、墙盘和虢季子白盘的用笔的不同在于,墙盘线条柔美,干净厚重,表现出一种纯洁之气;虢季子白盘的线条,犀利劲健,表现出一种狂放的气息与美感,因此两者在用笔上就有一定区别。而墙盘相对而言比较规矩,圆起圆收,线条的力度相对比较浑厚,端庄持重,比较大气。
虢季子白盘
用笔有方有尖,结构偏瘦长,跟小篆完全是一个体系。白盘的文字内容较少,因此临摹速度较快,时间上也更容易把握。
墙盘
从字的清晰度程度上来看,还有更多的学习空间。而且墙盘字数较多,章法较独特,他所形成的整体章法就像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它较为符合我们现当代的章法审美,因此我们能找到他自己相对独特的一面。
毛公鼎
相对而言虢季子白盘就表现出字与字之间的空间对比,在章法上也有一定的区别。两者和毛公鼎都有不同,毛公鼎的线条更为斑驳,如果是首次临写毛公鼎,那么增加线条的厚重感就可以。
三者之间的用笔方法是不同的,毛公鼎相对苍茫浑厚,墙盘比较端庄劲健,虢季子白盘相对比较空灵舒展。
Q5.
临写石鼓文您主张从原拓本开始
还是墨迹本开始?
两者之间有何的区别?
需不需要放大临写?
杨小刚:首先我个人认为,如果初学没有一点基础,还是先从墨迹本开始,临摹一段时间后,再观察与原拓本的区别。
临摹墨迹,然后结合原刻去相互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对比关系。无论是线条的粗细、起收关系、字形关系还是整体章法的联系,都需要我们从中去找出对比。
原刻和墨迹的整个框架是相同的,区别就在于我们在临摹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误差,不同的人会呈现出不同的书写手法。
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根据自己追求的特点,从古人的墨迹和原刻中吸收到一些方式和手法。
两个版本帖之间的区别在于:
墨迹相对更容易表现出其作者的内心想法,但原刻就需要我们去探索和追求自我内心想要表达的方向,进而对两者进行结合,已达到想要追求的目的。
我们的临摹,需要从大字中追求厚重豪放,从小字中追求精致典雅,这就是我们在临摹原刻和墨迹之中,需要追求的目和方向。
Q6.
脱离原帖独立创作
书写效果远不如临帖好
怎样能更快更好的进行篆书创作?
杨小刚:脱离原帖,独立创作是需要大量的临摹作为基础,我们脱离原帖进行创作,一定是在临摹的基础之上形成的,而不是单纯性的脱离字帖或忘掉所临摹的铭文。
因此我们书写的时候,就会出现创作水平与临摹相差甚远。
我将临摹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本的临摹就是要追求一致.
第二阶段在基础的字形结构上,加入自己对于文字美感的认知与表达.
第三阶段强化对文字和章法的训练。
我认为基于笔法和字法之上,章法在我们创作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是我们要先要考虑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章法布局的安排,能够把自己在篆书创作中需要表达的方向、手法、感觉,做到完美结合。因此我认为无论是临摹还是创作,一定是相互结合,不可分割的。
Q7.
当下金文创作应该怎么把握整体章法?
展览的风格导向注意事项是什么?
杨小刚:当下金文创作还是复合现当代的审美,因为每个人的审美是不同的,想要写一件自己认为不错的作品,首先要结合当下发展趋势,然后在临摹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一个章法。
这个过程有难有易,因此需要大量的临摹,阅读相关的一些书籍。已达到我们对文字审美、章法的构成,以及当下展览效果的追求。重要的是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没有的想法的书写,只能归于抄书模仿。
前阶段可以借鉴当下的展览风格为导向,但我们应该注意,不要局限于当下的这种展览现象或者某一种表现手法,应该大胆的突破,去尝试自己想要表达的特点。
学习篆书一定要从临帖中借鉴古人,从而能产生自己想要表达的一个独特的章法、属于自己的一个风格。当然这是很难的,所以我们需要更加艰定地去追求。
Q8.
我再替一些初学者问一个问题
杨老师您觉得对于初学者
应该怎样练好基本功?
杨小刚:篆书的临摹要从传统入手,首先就是笔法的训练,在书写中至关重要的一关,笔法关不过,那么在临摹中,就会出现线条的误区如 呆 板 厚 飘 散 软而无力等等。
其次就是线条力度。增强线条的摩擦和绞转,发力的方法,主次的关系,控制大小和粗细,找到自己的不足,进行训练,解决自己的盲区。
训练基础的零件。所有的技巧问题不应该有盲区,临摹的思想活跃点,能够深入一些,需要更丰富一些,能够自我反省,自我思考,自我修复,自我修正,自我甄别能力。对书法的判断和认识,理性思考,清晰思考,审美素质高不高,不能眼高手低,一定会有高低之分,眼不高手必低,方向不对必死无疑。
首先知道自己是需要什么,然后做好每一步,临摹一般两方面入手,一就是多临摹小字,追求其微妙之美,二是将原帖放大临摹,追其正大气象,两者结合可以使笔法得到很好地锻炼,一定要有小字中间看到正大气象,大字不缺乏小字之微妙之美,且能符合当代之审美。
对初学者还须指出,查篆字切忌仅仅翻看《说文》,单纯地对号入座,只取形体不顾音义,这样很难说出准确程度。初学者要深入得法, 才能真正弄通、弄懂篆字
杨小刚书法作品欣赏
# 今日互动 #
你最想问老师的,关于篆书的问题是什么?
查看更多书法相关内容
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