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赠送一个有趣的状元故事(二十一)

宋朝出了一位马屁状元,苏轼想压都压不住

今天的人提起“王安石变法”,基本上都是好评如潮,但实际上,历朝历代对这场变法的评价都不是很高。

王安石主张变法的本意是好的,但这个人性格太怪,没有能力领导这么庞大的变法,偏偏神宗皇帝又很支持他,这时候一些投机钻营的小人就冒出来了,打着变法的旗子争权夺利,弄得民怨沸腾。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的殿试,就出了这么一个投机钻营的考生,凭着一手拍马屁的上乘功夫,成功地为自己挣来了状元的称号。

当时,考试的名次不是主考官一个人定,而是分成三批,第一批的负责人是吕惠卿,王安石变法的最大助手,可想而知,凡是支持变法的,都排在了前面,凡是反对变法的,就只能往后排了。但到了第二批,负责人又变成了反对变法的刘攽(音同“班”),结果评判标准又来了个大反转,反对变法的排在了前面。最后一批考官是苏轼和李大临,综合前两次,排出的前三名是上官均、叶祖洽、陆佃。请注意,陆佃有个儿子比他有名多了,叫陆游。

不过,这还不是最后的名次,皇上为了表示重视,还得最后再调整一下。卷子送上来后,神宗让宰相陈升一篇一篇地读,读完第一篇,神宗点了点头,没有说话,意思是基本满意,再听听后面的。陈升就开始读第二篇,当读到“祖宗多因循苟简之政,陛下即位,革而新之”时,神宗不好意思地笑了。

陈升一看这架势,立刻就明白了,说:“陛下,臣觉得这篇文章观点非常好,理应当状元。”神宗赞许地点了点头,陈宰相真是我肚子里的蛔虫啊!

这时,旁边的苏轼看不过去了,说:“这个考生明显是在靠贬低祖宗来拍皇上的马屁,要是这样的人当了状元,那不成三俗了吗?”

神宗厌恶地斜了苏轼一眼,你什么意思啊?什么拍我马屁?什么三俗?我就定他了,怎么着吧!

苏轼当然不敢怎么着,要是真怎么着了,那你的前程也就这么着了。

于是,叶祖洽靠着拍马屁的功夫,荣登榜首。而原来的状元上官均因为功夫不到家,落到了榜眼。至于陆游他老爸,仍然是探花。

这件事还没完呢。可能是叶祖洽靠拍马屁拿状元激起了众怒,司马光等反对变法的人上台后,给事中赵君锡就把叶状元的事又翻了出来,说他是成心毁谤宗庙,不尊重先帝,这样的人哪能再做百姓的父母官?赵君锡一站出来,支持的人也不少,各门各派的都有,趁机打击报复的也不少。

但是,曾经力阻他当状元的苏轼这个时候反而站在了他这一边,为他辩护说:“小叶的本意只是在发表议论,并不是毁谤,大家不要再扣大帽子了,对有错误的干部要以挽救为主。”

苏轼说话还是很有分量的,这件事最终以叶状元外放广西而告终。

可惜,叶状元并没有因这件事有所收敛,就像我们总认为坏人被感化会变好一样,其实都是一厢情愿,就算暂时收敛了,一遇到合适的机会就又钻出来了,这是基因的问题,跟有没有文化关系不大。

叶状元就是这样的人,以投机钻营为己任,不舍昼夜,最后连徽宗皇帝都看不过去了,骂他“狂妄浮躁”。

不过,叶状元总算还为家乡做了点好事。那是在他担任兵部职方司郎中的时候,发现孔大圣人的老家曲阜有条河是从东往西流的,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地理决定了河流都是从西往东流,为什么圣人家的河却恰恰相反呢?叶状元又一想,我老家也有条河,也是从东往西流,说明了什么呢?别跟我提地理那一套,肯定是我的老家也跟孔圣人的老家一样,老天爷特地照顾的,所以,我老家的名字(归化)也得改。改成什么好呢?听说孔府里有个府第名叫泰宁,这个名太好了,就叫泰宁吧!

神宗听了他的建议,也觉得挺好,不光名字本身的意义好,背后代表的意义更好,于是亲自下令,“归化”从此改叫“泰宁”。

这可能也是叶状元唯一一次拍马屁不被人骂的事了。

(0)

相关推荐

  • 东坡故事36:诬告苏轼不成,王安石反而给自己惹了一身骚

    公元1070年的五月,苏轼的第二个儿子苏迨降生,这也是王闰之的第一个孩子. 此时,苏轼的大儿子已经十二岁,正是学习的关键时期,次子又刚刚出生,苏轼自然也就消停了不少.每天下班后,也不与同僚们聊天喝酒了 ...

  • 东坡故事33:即使是一个小小的推官,心里想的还是天下大事

    推官主管刑狱,每天琐事繁多,千头万绪,王安石让苏轼担任此职,目的就是想让苏轼脱不开身,也顺便惹点事,免得他话太多. 没想到苏轼在这个职位上不仅本职工作干得风生水起,爱管闲事的习惯也一点都没变. 宋朝时 ...

  • 东坡故事35:从朝堂到士林,苏轼和王安石的对抗全面升级

    公元1070年的春天,又逢三年一度的礼部会试.此时的新旧党争已进入白热化的阶段,科举考试是为国家选择人才,自然是双方必争之地. 王安石率先给皇帝上书,认为:科举是为国家选择人才,不需要设那么多科目,保 ...

  • 诤苏10 熙宁党争初现 状元榜眼换位

    诤苏10 熙宁党争初现 状元榜眼换位      熙宁变法之前,帝国也曾出现政见不合的朝臣争议,但所谓党争,是要直到王安石入朝执政之后才初现端倪的. 一方面,这一轮变法导致的对立情绪更甚于过往,更重要的 ...

  • 宋神宗和王安石推行变法急需人才,为何用苏辙而闲置苏轼?

    治平三年(1066),苏洵病逝于东京.苏轼.苏辙兄弟护丧,回了故乡眉山.等他们返回汴京时,已是三年后的熙宁二年(1069).回到京师的苏氏兄弟很快就发现,改变可不仅仅是年号,还有整个北宋政坛:治平四年 ...

  • 每天赠送一个有趣的状元故事(十一)

    唯一一位台湾出生的状元,有一件绝世宝物 在科举史上,江南才子历来独领风骚,包括江苏.浙江.江西这三个省,出的状元占到了总数的一半以上,比如在明朝,总共89位状元,这三个省就占了53个:清朝更是明显,总 ...

  • 每天赠送一个有趣的状元故事(六十二)

    清朝最全才的状元,一幅画卖了1.3亿 在中国,要想成功,什么最重要?能力固然重要,但人脉更加重要. 在这方面,清朝一位状元就很有体会. 这位状元名叫钱维城,江苏武进人. 钱维城从小就聪明得不得了,18 ...

  • 每天赠送一个有趣的状元故事(五十二)

    大诗人杜牧:考个状元太黑了!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的考生中,有一位大诗人--杜牧.按他的水平,拿个状元基本没问题,但架不住人家主考官早就把状元批发出去了. 那天,主考官崔郾正准备去东都洛阳主持考 ...

  • 每天赠送一个有趣的状元故事(四十二)

    沈懋学:做人就该忘恩负义 领导家的孩子参加考试向来是敏感事件,考砸了还好说,一旦考好了,各种传言也就来了.所以张居正为了让儿子张嗣修考个好名次,还没有人说闲话,就专门做了一件事. 什么事呢?他找到了两 ...

  • 每天赠送一个有趣的状元故事(三十二)

    学霸相争,孙贤得利 现在的高考都有学霸,动不动就拿满分,其实古代的科举也同样有学霸,只要他们出场,就没有别人什么事了. 不过,要是有两个超级学霸正好在同一年考试呢? 按照常理来说,状元肯定是其中的一位 ...

  • 每天赠送一个有趣的状元故事(二十九)

    这位状元一出场,满朝文武都傻了眼 新史记在前面提过不少例子,考状元不是让你埋头搞科研,而是要出来当门面的,比如外国使臣来了,皇帝就会把当科的状元请出来,陪人家说说话. 所以,状元不光要文采好,在颜值方 ...

  • 每天赠送一个有趣的状元故事(二十八)

    明朝皇帝多奇葩:谁的名字好谁就是状元 前几天给大家介绍了明朝第二位状元丁显,本来考了一百多名,就因为名字符合朱元璋的爱好,被破格提拔成了状元. 整整40年后,皇帝从朱元璋换成了朱棣,又发生了一件类似的 ...

  • 每天赠送一个有趣的状元故事(二十七)

    历史上最能喝酒的状元,给朱棣挣足了面子 自古朝中有人好做官,考场有人同样也能助你一臂之力,比如大明朝的第八位状元曾棨(音同"起"). 其实,这一科的考官里面,都跟曾棨没什么关系,有 ...

  • 每天赠送一个有趣的状元故事(二十六)

    宋朝有位"太平状元",想当驸马,却被公主嫌弃 在前面文章里说过,公主一般都是王公贵族内部消化,很少有跟外面人结亲的,就算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状元,人家公主也看不上,在整个科举史上, ...

  • 每天赠送一个有趣的状元故事(二十五)

    南宋第一个状元,赢在名字和籍贯 靖康二年(1127年),宋徽宗第九个儿子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即宋高宗,从此南宋开始了. 虽然复了国,但都城定在哪里合适,大臣们讨论来讨论去也没讨论出个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