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探源——杜姓
姓氏文化探源
杜姓
姓氏释义
1.杜梨树,落叶 乔木。果实叫杜梨,也叫棠梨。苗木常作梨树的砧木。
2.堵塞:以~流弊。防微~渐。
姓氏起源
杜本是一种树木的名,也称甘棠,即杜梨,属古代的陕西长安地区生长一种杜梨枝,是神农氏中一支氏族所擅长栽培的树,已经成为该氏族的社树,即神树。这支氏族崇拜杜梨树为氏族的原始图腾,以杜命氏族名,以杜命居地名,建立国家后称杜城,最终形成国和姓,这应该是杜姓最早的起源。
一、源于祁姓
出自帝尧裔孙刘累之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黄帝的二十五子之一有个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源于祁姓,是帝尧的后代。尧除承继祖辈姬姓外,又因其母庆都(居于今河南淮阳的有锋氏族部落之女)在祁地伊长孺家生下他,故又以地名“祁”为姓。中国古史传说的“帝”都有氏号,如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等。尧的氏族部落善于农耕和烧制陶器,又曾以唐(今河北唐县)、陶(今山东定陶)地为部落居住地,遂被人们尊称为陶唐氏,故有帝尧陶唐氏之称号,亦单称为“唐尧”。陶唐氏的后裔曾建国于刘。当时夏后氏的六世孙孔甲为夏王,他好方鬼神。传说天降雌、雄二龙,孔甲不会养,陶唐氏的裔孙刘累就向豢龙氏学扰龙。豢龙氏畜龙以事帝舜,因而被赐姓。而刘累因为学扰龙而事孔甲,也被赐姓为御龙氏。
到西周时,刘累的后代建唐国,人称唐杜氏。后周成王把唐国灭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国国君迁到杜,称为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而被杀害。杜伯的子孙大多投奔其它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了。
二、芈姓杜氏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杜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楚国有君主名叫熊艰,号称杜敖,亦称堵敖、庄敖。据史籍《史记·楚世家》中记载:“武王卒师中而兵罢。子文王熊赀立,始都郢。文王二年,伐申,过邓,邓人曰‘楚王易取’,邓侯不许也。六年,伐蔡,虏蔡哀侯以归,已而释之。楚强,陵江汉间小国,小国皆畏之。十一年,齐桓公始覇,楚亦始大。十二年,伐邓,灭之。十三年卒。子囏立,是为杜敖。杜敖五年,欲杀其弟熊恽,恽奔随,与随袭弑杜敖,代立。”在楚杜敖熊艰被弑后,其族人后裔分散避难,有以先王称号为姓氏者,称杜氏、或称堵氏,后统称为杜氏,世代相传至今。
芈姓杜氏源出杜敖(堵敖其“杜”、“堵”的读音皆作tú(ㄊㄨˊ),今音读作dù(ㄉㄨˋ)亦可。
三、独孤浑氏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北魏王朝时期有鲜卑拓拔部独孤浑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魏书》记载,南北朝时北魏政权有独孤浑氏,为鲜卑拓拔部的氏族部落之一。鲜卑独孤浑氏,排在鲜卑贵族一百一十姓之末,是代北地区鲜卑族代国旧部。
还有一些杜姓后人源于少数民族汉化改姓为氏。
杜康、姬伯、芈囏(熊艰)、杜蒯。帝尧裔孙刘累之后。上古时代,帝舜封尧的儿子丹朱在唐,丹朱的子孙在夏和商时都是诸侯。到了周初成王时,唐国不敬当朝天子,被当时摄政的周公旦灭掉,而把其弟叔虞封于唐,把唐国原国君后裔迁到杜,因此改称唐杜氏。周宣王时,唐杜国君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称杜伯。杜伯风流潇洒,使周宣王的宠妃女鸠着迷,于是设法勾引他,但正直的杜伯不为所动,恼羞成怒的女鸠恶人先告状,反诬杜伯欺负她,周宣王于是斩杀了杜伯。杜伯死后,其子孙大多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遗族便以国为氏,称为杜姓,他们尊杜伯为杜姓的得姓始祖。
历史人物
杜姓出自帝王,辉煌千古,一直是受人瞩目的大家族。杜氏在历史上的表现,历来十分出色,出将入侯,不仅出了很多以武略扬名青史的杰出人物,在学术和文学方面也是人才济济,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立下功劳。今天为大家介绍诗圣杜甫。
翻开史册,杜甫一生困顿,身后无数赞誉。他是一个诗人,但同时也是一个君子,一个始终不曾放下他的家国抱负的君子。
朱熹在为《王梅溪文集》作的序曾言“予尝窃推《易》说以观天下之人……于汉得丞相诸葛忠武侯,于唐得工部杜先生、尚书颜文忠公、侍郎韩文公,于本朝得故参知政事范文正公。此五君子,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皆所谓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其见于功业文章,下至字画之微,盖可以望之而得其为人。”
言下之意,一言以概之:从古至今,我认可的君子仅五位,杜甫在其中。
唐乾元一年,唐军和安史叛军在邺城大战,彼时,杜甫因为探亲的缘故同在河南。从洛阳到华州,一路兵荒马乱。归途中的杜甫眼睁睁看着山河飘摇、百姓受苦,心中郁郁不平,却也只能作诗遣怀。所写的诗,便是著名的“三吏”、“三别”。
乾元二年夏,华州大旱,百姓方遭兵戈,又遇天灾,杜甫作为一个小官,何以力挽狂澜?再多悲愤依旧化作诗篇,藏在字句间。
这是怎样一种痛苦?
他的理想抱负原本捶着胸膛跃跃欲试,可此前诸般遭遇,如今这些抱负只能囚禁在墨中,在纸间不甘心地翻滚挣扎;
他对百姓、国家的责任,如今只能轻飘飘地寄予薄纸细笔;
他内心情绪的翻涌只能像深夜江浪,奋不顾身地扑在岸边的石头上,又在月色下不甘而又无奈地退回江里。
杜甫在等。
等好的改变,等战乱结束、等官场清明,哪怕是一点好的苗头。可是时局依旧是老样子。
终于,乾元二年秋,杜甫辞官,决心西行。杜甫在《秦州杂诗二十首》的第一首诗中说明了自己秦州之行的缘由: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
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一腔热血却客居秦州,绝代佳人却幽居深谷,奈何?
“流离艰苦,采橡栗以食”,纵使到了如此艰难困苦的地步,杜甫还无时无刻不在心系天下啊!
杜甫弃官(此前为华州司功参军)到达秦州,在漂泊的旅途中杜甫全家备受艰辛,一度频临绝境。10月缺衣少食的一家人离开了秦州,南赴同谷(今甘肃成县)。此后一度是“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的人生苦旅。
陈志岁的《江南靖士诗稿·谒杜甫陵园》对杜甫做了一番评价:“敬身推伪宦,伤世写真辞。”这一句道尽了杜甫此生风波,道尽了他的悲欢离合。更道尽了他的一路坎坷。
翻开史册,杜甫一生困顿,身后无数赞誉。他是一个诗人,但同时也是一个君子,一个始终不曾放下他的家国抱负的君子。就时空距离而言,他离我们太过遥远。他因爱国济世的理想而著名,因沉郁的诗歌而著名,这些铸就了他的伟大;但似乎正因为他的伟大,他的故事显得如此缥缈、如此不切实际、如此“痴人说梦”。但私以为杜甫的担当、抱负、理想正是当下社会所稀缺的,他不应该单单是爱国诗人,他的君子人格更应该被人们铭记敬佩,为人们所学习。
姓氏文化
堂号
京兆堂:以望立堂。
襄阳堂:以望立堂。
濮阳堂:以望立堂。
汉阳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诗圣堂:唐朝大诗人杜甫自号“少陵野老”,历史上称他为“诗圣”。
少陵堂:同诗圣堂。
继美堂:继承先人杜甫字子美遗志之意。
亦政堂:清朝乾隆年间,内阁学士刘墉任左都御史一职监理河道时居住在郑 集杜氏宗祠内,有感其族忠烈坚 贞气节,亲笔题赠“亦政堂”匾额一个,后悬于客厅正中,轰动乡里。惜文革时 流落民间,不知所踪。
忠厚堂:
务本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崇尚耕读传家。
· end ·
传承姓氏文化 弘扬中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