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传——如果我不让梨,我就是坏孩子吗?

这是《真·三国志》第 119 篇文章

今天来讲 孔融


孔融,字文举,今山东人。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七世祖孔霸是汉元帝的老师,父亲孔宙,曾任太山都尉。

孔融小时候就很聪明,让梨的故事和“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聪明”的典故我就不多说了,大家都耳熟能详。

孔融十三岁时,父亲孔宙去世,孔融悲痛欲绝,哭得站都站不起来,要别人扶着才能起来,大家听说此事后,都说孔融很有孝道。

在孔融十六岁的时候,名士张俭由于得罪了中常侍而跑路,因为跟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好友,因此来到孔褒家中避难。当时孔褒不在家,而张俭认为孔融年纪轻轻,并没有告诉他自己的处境。

孔融在看到张俭宭迫的样子后,说:我哥哥虽然不在家,难道我就不能成为你的东道主吗?

由此,孔融将张俭留在了自己家中。

事后东窗事发,自相国以下的人,都秘密地压下了此事,张俭得以逃脱,而孔褒孔融却被逮捕入狱。

孔融说:收容藏匿张俭的是我,是我的错。

孔褒说:张俭来找的人是我,跟弟弟无关,是我的错。

孔妈也说:年长的人承担责任,是我的错。

由以上给出的已知条件,求问:究竟是谁的错?(20’)

郡县迟迟不能决断,于是向朝廷请示,最终,孔褒获罪,孔融因此事而名声大涨。

孔融后来与平原人陶丘洪、陈留人边让齐名,州郡以礼邀请孔融出来做官,不料却被拒绝。

孔融后来受到司徒杨赐的征召,成为司徒掾属。工作中,孔融非常努力,查了几个贪官污吏,准备予以贬谪罢免。然而,打狗还得看主人,那些贪官,都是当朝宦官的亲族。朝中尚书害怕得罪宦官,于是将孔融叫过来训了一顿。

孔融绝不向万恶的黑暗势力低头,一五一十陈述了那些人的罪恶,毫不避讳。

孔融在官场并不得意,与御史中丞赵舍不和,因此托病回家。

后来,孔融又被征为司空掾属,在职三天,就转任虎贲中郎将。当时正值董卓执政时期,想要废刘辨而立刘协,孔融多次与董卓争辩,言辞激烈。董卓因此而开启了记仇模式,将孔融送到了黄巾贼最为猖獗的北海国为国相。

孔融到了北海后,召集士民,努力工作,举贤任能,举荐了郑玄、邴原等,以礼待人,深得大家的尊敬,被称为“孔北海”。

然而在镇守北海的时候,孔融遭到了黄巾贼管亥的围攻。形势十分危急,孔融对自己没有信心,于是派太史慈突围向刘备求救。刘备大喜:孔北海竟然还知道我刘备?

于是,刘备立即发兵前往,管亥等贼寇听说援军来了,便跑了。

当时,袁绍与曹操逐渐成为中原地区最大的势力,而孔融知道这俩人都不是好东西,因此不愿意投靠他们。其幕僚左承祖劝孔融在袁绍与曹操之间选边站,孔融大怒,将其宰了。孔融自负于才气,立志匡扶汉室,但因为动手能力不强,因此没有什么收获。

196年,袁谭攻北海,战斗非常惨烈,打了几个月,士兵死伤无数,仅剩百余人,城内都已经开始短兵相接。这时候的孔融,在干什么呢?

当我们把镜头拉近之后才发现,孔融还在谈笑自若地读书。

大哥,打不过就跑啊,没什么丢人的。

到了深夜,城池陷落之后,孔融才想起了逃跑,然而妻儿却被袁谭所俘虏。

孔融无家可归,正巧献帝迁都到了许昌,给孔融发布了邀请函,于此,孔融便去了许昌,而后结识了弥衡,一时间,孔融就仿佛是找到了知己。

孔融与祢衡之间,被人们称之为“忘年之交”。

笔者觉得,孔融与弥衡皆有些书生意气,俩人都狂,只不过弥衡更狂。

后来,荆州牧刘表不再向朝廷进贡,做了不少过分事。朝廷上下都对此很是愤恨,想将刘表的不法行为昭示天下,然而孔融却以为:家丑不可外扬,不要损了朝廷自己的脸面。

孔融看不惯曹操,一直跟他对着干,这点跟弥衡很是相似,但程度没有弥衡那般过分。

官渡之战后,曹操进攻邺城屠杀邺城居民,袁绍家的女子多被和谐。曹丕更是看中了甄姬,将其中饱私囊。孔融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将妲己赏赐给了周公。

曹操有些不明白,后来在见到孔融后,问之:你上次说的那事,我怎么没听说过,你从哪看到的?

孔融哈哈大笑,说:我自己编的,按现在的事情来看,难道不正是这样吗?所谓想当然耳!

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孔融又再次笑话了曹操一番。

当时,兵荒马乱已多年,很多富贵人家将多余的粮食用来酿酒,而贫民百姓却吃不上饭。为此,曹操下了禁酒令,孔融多次写信给曹操,反对这项禁酒令,言辞中多傲慢无礼,还拿尧与孔子举例。

最终,曹操以“聚众”、“图谋不轨”、“诽谤朝廷”“不遵礼仪”等罪名,于208年将孔融宰了,并株连全家。

最有意思的是,罪名中有一项是不孝,据说,孔融曾说过:父子之间其实并没有什么恩情,父亲生孩子只不过是情欲的结果。

不知孔融是否真的说过这句话,不过他的死是真的。

孔融被捕的时候,他的两个孩子,女儿7岁儿子9岁,在院子里下棋,当别人问他们为何不逃跑时,其中一人说道:倾巢之下,焉有完卵。

最后,笔者想客观评价一下孔融。孔融作为建安七子之一,才华肯定是有的,名气也是有的,只不过嫉恶如仇,很有自己的想法与坚持,最终被曹操所杀,死在了政治上,也没什么好说的。毕竟,他有他的坚持,我们应该给予尊重。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对于孔融是很惋惜,说他遇到了一个曹操这样的人,可谓生不逢时,若是遇到一个明君,就不会这样了。

我们小时候接受的教育,以及历史书上都写,好人,或者明君似乎都是卑躬屈膝,哪怕被人家打了还能做到微笑,不还手,似乎这样才是明君,才是好人。

人是复杂的,难道面对明君就可以畅所欲言了吗?难道好人就应该面带微笑地接受别人的批评吗?我们为何要将自己的命运寄托在他人手中?敢情明君都是天使?就该做到对于臣子的直言表示包容,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明君?

我们的长辈,是否从小就这样教导我们:哎哟,你是哥哥,你该让着他点。哎哟,你都是小大人了,还跟小孩子这么计较?

哎哟,你是明君,现在我要开始直言了,你不能生气哦!你要是敢打我屁屁,你就是昏君,是暴君。

这种绑架,很熟悉吧。

因此,笔者不怎么喜欢孔融让梨的故事,从小听到这个故事就烦。谦让是一种美德,是要求自己的,而不是用来约束别人的。

我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呢?人家孔融都知道让梨呢,你怎么这么自私,就顾自己吃。

这是笔者之前在路上听到的,一个大人对小孩子说的话。在听完之后,心里很不是滋味。

呵呵,这世上哪有这么多应该。

道德绑架的情况,在生活中很常见,孔融让梨的故事,笔者认为被扭曲过度了,并不是说让个梨就是君子了,就是乖孩子了,就是大人眼中的好孩子了。更高追求的君子,并不是一个人的世界,而是一个群体的范畴,互相谦让,互相理解,君子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在动态的过程中成为的一个君子,而不是简简单单,因为我做了什么,所以我就是君子了。

让也好,不让也罢,都应该尊重孩子的自由意志。如果父母也想让自己的孩子可以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的时候,切忌以“孔融让梨”来说教。想想自己是否能够以身作则,笔者觉得这比单纯地通过“孔融让梨”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吧。

下期:何夔

精彩回顾

▲【卢植】传

▲【皇甫嵩】传

▲【朱隽】传

▲【王允】传

▲【董卓】传

▲【张角】传

▲【吕布】传

▲【高顺】传

▲【祢衡】传

▲【陈宫】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