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鼎:古玺学习中的思考与尝试

庚子新春,因疫情,闭居虞山,终对三峰,闻听钟鼓,惟书刻以自娱也。读《石鼓》,篆钟鼎,胸中顿生三代豪迈之气,施之于刀,宛然在焉!
此为一段刻于印章边款的感受,此间因写作需要,笔者用了大概两个月的时间沉浸在商周金文的世界中。这种化文入心的感受,流露在笔下和刀下自有一番味道,现将此经历分为三个小节简录如下。
章法布局,深研古玺的微妙之处
古玺因文字高古、章法不羁,多有天真之趣,是玺印艺术创作的理想取法对象。其长在此,难亦在此。燕玺有章法之长却易板滞,齐玺多字态之胜而又失古质,三晋小玺精微雅致却难得浑厚。图一所临燕玺多以猛力双刀冲之,求精整而笔画爽朗,因整体呈左右两列分布状,中部多空且左半多平行横画,故以纵向边栏和左下泐损以调和之。图二为所临齐玺“长金之玺”,章法变均布为团聚式,重心下压左下,“之”字外漂,游离于整体字组之上,形成松紧对比的格局。这种做法盘活了整个印面,尤其在大面积的留朱区域形成力压千钧的效果。笔画形态与前者也有不同,追求西周金文敦穆绵密的效果,所以用刀缓、用力散、多变化。
两种风格古玺的临摹对于创作有直接的作用,但对古玺内涵和精神的理解则需要进一步上升到其金文母体。广义上讲,铸造或刻画的钟鼎文字也是印章的一种,其制作广泛采用“泥模嵌入法”。这种泥模(图三为殷文字泥模)或大或小,和战国时期铸造古玺所用的泥模相类似。所以,刻印尤其是刻古玺印,除了“印外求印”,更需要回归到金文书法的学习中。

图一

图二

图三
刀味笔意,离不开对金文的理解与临习
西周中期的《无箕簋》是金文成熟时期的高水平代表,体现了赫赫宗周的强盛与气势。自己这篇临作(见图四)是为了配合这段时间古玺学习而作,选取12厘米见方的小纸,打破原文排列有序的章法,行列间穿插腾挪,结为一个更加紧密的整体。单字的处理上,利用商周文字仿形程度高的优势,进行符合古文字基本规范的拆解和变化,最终在内部形成若干组造势与救险的组合,以增加艺术效果和视觉张力。这种破解和拆移的训练非常有利于对古玺章法的领悟和设计,但也应切忌过分毫无根据地“变形”。
图四
刀笔相合,自然流露的创作痕迹
这方“张鼎之玺”(见图五)章法取齐玺,用刀从燕玺。改进处是在全印章法作左松右紧、下连上空式排布,类似“日庚都萃车马”的“U形”布局。将“玺”字一拆为二(这种部首独立的做法在金文中是被允许的)占据两个字的空间。印面底部变成了以“木”为中,左右分列“金”“鼎”两字的格局。于是,为了呼应这种左右均衡的布局,遂将“鼎”字下部笔画变通为四点,同时左边“金”字采用三点的写法,最终形成竖画分割、点画穿插的效果。
图五
古玺的章法在于稳重中透出活泼,为了避免前面对称均衡式的形式落于板滞,需要从整体章法上进行变通。此方印章法左虚右实,将“金”抬高,让出下部空间,“鼎”字下沉并向右进一步压缩,这样全印的“势”便被导向了右下方。“张”字末笔的拉长就是为了符合这股势,由此,“之”字因势右倾。“木”部依势而倒,中画直指“之”和“张”之间所形成的空隙,其势直达印外。如此,处于全印中心的横画处理就显得极为重要。由“木”部之竖、“之”字之横和“张”字之弓部在此中心区域形成了一个强力的围合,所以横画只能采取虚接的方式来进行调和,但最后却形成了虚而愈强的效果。
此印虽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置于案头摩挲月余之后明显觉得缺乏“生气”。过多的设计想法占据了原先应该是“下笔偶得”的那种自然之趣,金文古玺若无此气息,则始终不能臻于佳品。第二方印(见图六)是在之前的基础上,将原先右下取势的做法改为左下右上取势,“木”部直穿插入“之”和“张”之间,整体显得更紧密。“之”字犹如全印调节章法的砝码,为弱化左上之势而改为反文,同时左边笔画采用和“木”部横画一样的弱化做法。最后,利用边框的残损将左上部的空间打通,避免大面积留红带来的沉闷感。第三方印(见图七)为紧接第二方所刻,由于印面扩大,故采用手握宽刀(10厘米)以手臂运力的做法。形成的这种光滑和崩裂并存的笔画形态,带来了“真力弥满”和酣畅淋漓的效果。当然,缺点也显而易见,原先金文中浑穆的庙堂之气反不如第一方小印。
图六
图七
创作的过程就是如此,是在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艺术效果中不停地思考、感受和尝试。从临摹到创作的过程实质是从古人到自我的飞跃,这种对艺术的探索是没有终点的,重要的是,要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与古人对话,不断注入自己的思想,最终形成能够代表个人精神面貌的形态。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个人风格”,不学古者无法形成具有深度的个人风格,学古不化者则易泥古而失去自我。

(0)

相关推荐

  • 篆刻的创作

    篆刻与篆书 篆刻创作除花押印.肖形印和少数简体字入印外,主要以篆书为创作素材,这就表明了篆书与 篆刻的密切关系.明人赵凡夫曾说:"今人不会写篆字,如何有好印?"甘旸也有:" ...

  • 究详探微 | 秦印的学习与创作(上)

        秦印构成形式浅析     秦印是中国古代玺印形式从无序到有序演化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其以鲜明的界格形式独立于战国玺印之林,并渐次以规范印章文字的方式奠定了汉印秩序化的基础,最终联袂汉印形成了人所 ...

  • 印章技法讲座 | 印章章法分类(一)

    章法即布局.印章的文字.线条.结体稍微变化一下,整个风格就变了,千人千面.即便是一手刻制两方相同内容的印章,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如果以"虚"与"实"为准则,对印章 ...

  • 古玺学习中的“稚”与“质”

    关于书法学习,晚清艺术大师赵之谦在<章安杂说>里有一段精彩的论述: 书家有最高境,古今二人耳.三岁稚子,能见天质,绩学大儒,必具神秀.故书以不学书.不能书者为最工.夏商鼎彝.秦汉碑碣.齐魏 ...

  • 古玺学习:章法的重要手段之“聚散挪移”和“轻重调节”

    中国的汉字发展到战国之际,因为周王室式微,群雄并起,诸侯争霸,文字构形发生了突发性的转变,因此,战国古玺所使用的文字异体纷呈,繁简无定.同样一个文字,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写法,甚至相同的地区相同的文 ...

  • 古玺临摹:如何通过临摹一方古玺学习更多的篆刻知识

    学篆刻,临摹是必修课,这就跟书法一样,书法学习要临摹古代的碑帖,篆刻学习要临摹古代的印章.原因很简单,其实就是南宋姜夔在<续书谱>中所说的 "唯初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 ...

  • 篆刻学习:关于古玺学习,你至少要知道这些内容

    在我们这套篆刻学习课程里,古玺印排在汉印课程之后,为什么古玺印出现比秦汉印早,学习篆刻却要把古玺印放在秦汉印之后来学习呢,大致的原因有以下几条: (战国玺的原印) 1.由于中国文字发展本身的原因,古玺 ...

  • 古玺临摹:篆刻学习中“方”与“圆”的理解

    这是古玺临摹作业的第28方(共50方),我们来简单说说在篆刻学习中的"方"与"圆". 方与圆中国哲学的一对基础概念,比如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概念:比如中国的中原与 ...

  • 篆刻学习:古玺临摹,这4点是章法基础中的基础

    本文介绍的这方玺印是我们古玺临摹作业的第十三方,关于这方印的地域判别,专家们有争议.有意思的是这方印是战国官玺里至今发现的唯一一方两面印.它的样式即印文如图: (两面官印) 印面是"仓吏&q ...

  • 陈维:学习古玺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大多数人都是从学习汉印开始走进篆刻世界,汉印是经典,但汉印仅仅篆刻世界里的一种印式.相对而言,古玺在章法上更加活泼自由,在字法上更加多变,其刀法具有更多待探索的空间,创作过程也更能宣泄创作的情感.更令 ...

  • 10张思维导图,详解孩子学习中的10大坏习惯!

    10张思维导图,详解孩子学习中的10大坏习惯!

  • 详解孩子学习中10大坏习惯的10张思维导图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好的习惯可以带来好的结果,而坏的习惯只能带来不好的结果.在许多时候,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就是由于有一些坏的习惯在作怪!这些图画出孩子学习中的10大坏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