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村落】——郭杜街道杜回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位于郭杜镇南2公里。分为南杜回与北杜回两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480户,1680人,1200余亩耕地。曾是长安一号信箱,即昔日的国际电台、今天的省邮电职业技校所在地。

村中流行:“张、王、李、简、胡、邱、丁,周、杨跟着搭伙声。”胡、简、邱、王诸姓成为目前南、北二村的主姓。

据春秋时左丘明撰《左传》和清张聪贤总纂《长安县志》等史籍记载以及民间传说,村名与春秋时秦国大将杜回之死有关。

春秋时代,天下盛行着一种丈夫死亡、妻妾殉葬的制度。当时,晋国大将魏颗的父亲魏武子死后,按照常规父亲的妻妾要随夫陪葬,而魏颗仁慈,却允许其父的遗妾另行改嫁。秦桓公十一年,秦晋交兵,秦将杜回与晋将魏颗交战。期间得一老者帮助,活捉杜回,劝降不成,魏颗下令将其斩首。事后魏颗方知此老者乃家父遗妾的父亲,用“结草坑回”的行动报答了他的恩情。后人有诗赞曰:“结草何人坑杜回?梦中明说报恩来。劝人广积阴功事,理顺心安福自该。”

后来人们将相约而还报称为“结草”或“坑回”。为了纪念秦将杜回的英勇不阿,为国捐躯,后人就将其扎营和安葬之地叫做“杜回村”。

据村中老人们回忆叙述,村东有地名叫“草路子”,往南有一大冢,群众称之“杜回墓”,曾经在墓旁挖出过石人石马。村中打机井时,还用石马压过架杆。杜回庙及其墓冢在1964年“社教”运动中被平毁。

据村中老年人回忆,村旧址在今北村地段,曾有城墙、城河及南门楼。村中有一座无量庙,香火旺盛,庙前的两棵古槐,枝繁叶茂。明清时,村中部分人家开始往南外迁,在离村不远处逐渐形成南杜回村,并在村中修建祈求平安福禄的“关帝庙”。

1958年成立郭杜人民公社,下设杜回等8个管区,村中组建的“杜回火箭连”所种植的小麦、玉米高产田,一时名噪全社。按照民间风俗,夏忙后的农村古会,北村为农历六月二十三,南村为七月初一。

手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清代,该村罐罐窑手工生产的青砖小瓦,在当地方圆数十里就享有盛名。其地土质好,土层厚,产品质量高,特别是青砖,成为官方和富豪人家修造衙门住宅的抢手货。20世纪70年代,由生产大队改建轮窑,添置先进的流水线生产设备,仍以一流产品的信誉而赢得了市场。

开香(庙宇用物)坊、纺石棉、锥鞋底、打箔子等项目,亦成为群众性的家庭副业。另有半集体性质的铝制品厂、木器厂和纸盒厂。

2003年,西安外国语大学开始在村北征地建设新校区。继而,在西安饮食业主厨的本村人,观测市场,把握时机,迅速开店,经营陕西特色名食“葫芦鸡”,吸引一批又一批食客。接着,“竹间”“长安”“一品”“占月”等葫芦鸡专营食堂酒店在鞭炮声中挂牌营业。

十多年来,村两委会陆续为群众完成修路、建校、有线电视、自来水管网、纪念堂等一系列实事。从村中陆续走出一批杰出人才,其中突出的有留美理工博士生胡互让和医学博士生邱随民,甘肃省公安厅厅长简志平,解放军3507厂厂长胡玉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主任、舞台技师邱月茂,陕西省大荔县副县长胡云生等。

(邱月茂)

(简管琦)

简管琦,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志愿者。1982年被西北农学院园艺系园林绿化专业录取,因家庭贫困,未能上大学。后来学过根雕泥塑,并自学大学花卉课程,靠种花、售花脱贫致富。但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歌缘”。有一次,村里来了歌舞团,对方打架子鼓很专业,一下子勾起其兴趣。

开始购买电吉他、架子鼓等乐器,常常在苗圃里偷偷练歌。翻山越岭,利用大自然枯根朽木制作根雕百余件。2007年冬又拜师华阴泥塑名家汪先生,经刻苦钻研,精雕细刻,众多作品现陈列于西安市群众艺术馆和长安区文化馆。其事迹与作品被陕西卫视、西安电视台、长安电视台、《三秦都市报》《西安晚报》《阳光报》相继报道推介。并被西安市群艺馆授予“民间艺术家”称号。

投稿、闲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