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比会死吗?

不比会死吗?

作者:李广生

正在读一本书,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怪诞心理学》。作者名叫丹.艾瑞里,是个美国人,杜克大学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教授。行为经济学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人的经济行为,是心理学和经济学的结合。因为他们要通过大量的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结论,所以又被称为“实验经济学”。这一理论的开创者获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3位经济学家。一半奖金被加拿大经济学家大卫·卡德(David Card )拿走,因为他对“劳动经济学的实证贡献”;另一半则奖给美国经济学家约书亚·安格里斯特(Joshua D . Angrist)和吉多·伊本斯(Guido W . Imbens),因为他们对“因果关系分析的方法学贡献”。我注意到颁奖词这样写道:他们提供了关于劳动力市场的新见解,并展示了可以从自然实验中得出关于因果关系的结论。他们的方法已经扩展到其他领域,并彻底改变了实证研究。看来他们是把自然科学和经济学结合了。

这本书的英文名直译为:可预期的非理性——形成我们决策的背后力量。这个名字更确切的反映出本书的内容,但现在这个名字把“怪诞”摆在醒目的位置,可能是更抓眼球的原因。这本身便是怪诞的———人们更愿意为怪诞而不是理性买单。

小时候摆过地摊,卖袜子。7毛钱批发来的,卖一块五一双,销量一般。卖三块钱两双,买的人居然多了。卖到五块钱三双,买的人更多了。连我自己都奇怪,这是咋回事?这本书给出了答案。

同时阅读的还有两本书,一本思想史,一本哲学史。讲的都是理性。三本书一起看,经常让我产生困惑,人这个物种啊,真的说不清主导他的是理性还是非理性。包括我们这个社会,是什么推动它发展,历史规律还是机缘巧合?

在我看来,攀比是让人类失去理性的最要原因之一。不比心平气和,一比鸡飞狗跳。住多大房子才算幸福?我有一句名言:取决于坐在你办公桌对面的人住多大房子。人们常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安慰自己,殊不知正是比造的孽。如果不比,既没有“不足”的失落感,也没有“有余”的优越感。踏踏实实过自己的小日子,不是很好吗?不行,非要比。或许这是深藏于人类本性中的特质吧。据我观察,狗就不会比。从富婆怀里跳下来的穿鞋戴帽的宠物狗,街边邋里邋遢的流浪狗,两个小家伙见面那叫一个亲热,谁也不嫌弃谁。试想一下,狗要会攀比,流浪狗估计都气死了。但也正因为如此,它们只能是狗,没有上进心呗。

此中端倪早被有心人发现,于是发明了评比,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这是一种制度化的比,有固定的程序和规则,其结果也就具有了某种权威性,因此产生高利害。用评和比的方式推进工作,似乎已成定式,最主要的原因是好使、有效。你想啊,闲的没事自己还偷着比呢,搭起了台子、订好了规矩,那还不赤膊上阵。比呗,比来比去,那点心气都耗在比上了,为了上位,也就不惜动点歪心眼。因为不会比,狗没有进化成人;因为热衷于比,人有时候比狗还可怜。

这道理谁都懂,但谁也跳不出这个圈子,这应该更怪诞吧。不比会死吗?不会。但不比而造成的内心的空虚,能让人疯。这恐怕才是怪诞的根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