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韵黟县
上午还淅淅沥沥的落着雨点,下午竟停了。
雨云散开,日光轻笼,远山在薄烟里葱茏着、朦胧着。
眼前一片水面,清澈见底,边沿勾勒出掩映在树丛里的白墙黛瓦人家。
行走在安徽黟县,你可能在任一地方任一角度都能观赏到这种景象。
看着绝美,而在此地却又显寻常。
黟县地处皖南山区,山阻水隔,自古以来因地僻而获安宁,少有战乱波及,遂被世人称为“桃源”胜地。
此地的山水形胜、风土人情,与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所描述的景象十分契合,而且也确有陶渊明的一支后裔迁居黟县陶村。
相传陶渊明写《桃花源记》便是以黟县为原型,无论这种说法有多大的争议,陶氏的后人却较了真,他们以“陶渊明故里”来称呼自己生活的这块叫“陶村”的地方。
秀美而幽的黟县,让他们充满了历史想象力。
按北方县区的规模,黟县就是个太不起眼的小县,县域面积区区857 平方公里,辖 5 镇 3 乡,66 个行政村和 4 个社区,常住户籍人口也就七八万。可它早在1989 年即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三十年之后,又被命名为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
想想也是奇特,这里既没出过皇帝,在此诞生的近现代政治历史大人物也不多,亦非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历史文化名城”在黟县的含义为:徽州之源,黟县肇始,它是秦始皇所设立郡县制的第一批建制县,自然与人文景观很完整的存留、传承,它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一本大书。
这类大书因为时代变迁而存世不多,也就更显珍贵。
黟县有孝敬好“二老”的说法。
保护好老天爷赐给你的美景,这叫得天独厚;珍惜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与古民居遗产,这叫中国文明史的一脉相传。
在黟县,几乎每一个景点的细节都是经得起推敲、值得咀嚼的。
往往还有意外的惊喜。
我们开车往大山里头跑,去山中的一块小盆地寻访著名烈士方志敏的革命遗迹,在方志敏柯村纪念馆门前,仅仅往远处一瞥,便看到了令我们震撼的自然景致。拍下来就是一幅精心绘制的油画作品,而藏在大山深处的柯村的美景在黟县并不知名。
这块土地就是如此的令人称奇。
移步古村落里,“西递”、“宏村”、“碧山”、“南屏”那些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仅仅只是一个代表,全县66个行政村竟有44个被命名为“中国传统村落”,那些古民居密集覆盖全域。
它们好像从一个遥远的年代苏醒过来,古老与现代对撞出火花,在画卷里亲昵。
那种美是一种穿越时空的造就。
黟县的美堪称亘古不变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经典范本。
它不是险峻、陡峭、奇拔之美的类型,却有向内触发深刻共鸣的浑厚的渲染力。
我能想到的赞语便是“神韵”一词。
这个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概念,它是风度韵致的凝练,也是诗文书画里的风格韵味的高品位呈现。用它来形容黟县的风采,尤为贴切。
有时入眼的也就是一些老宅,屋前有水溪,或是人工挖出的池塘,而时光养育出的风度,骨子里沉淀的古色古香,放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色、质地。
它就是曾经贯穿于数千年的中国气派。
它还有一种巨大的磁场吸附力——美食美味。
所有的徽菜名品都能够在这里寻到,它把徽菜的轰轰烈烈变成更为温馨的细致可口。
一碗鸡汤,敦厚却并不油腻;山里的嫩笋散发出清香。
在我眼里,黟县古城就是个放大了的西递宏村。
它仿佛与宏大、气派的追求格格不入,矮小、狭窄,却亲密、亲切,本真的古色古香,叫收拾出有条有理、干干净净。
抬脚走个十里八里便进山了。
山里的瀑布层层叠叠下来,便是一处深潭。
空气清新得黏人。
黟县的森林覆盖率、大气质量和地表水质始终保持着国家一级、一类标准,先后跻身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我们惯用负离子这个被称为“空气维生素”的含量标准来衡量空气的清新度,一般两三千算是上好的了,而黟县的平均含量可达两三万的惊人量质。
住下来头几天没睡好;当地的朋友跟我说,这里氧气足,负离子含量太高,得有个适应过程。
令我惊奇的是,在古村落与山水间行走,人却跟打了鸡血一样的精神抖擞,并无失眠惯常伴生的疲惫。
大口的呼吸着新鲜空气,人便长几分劲头。
到了晚上,上灯时忽而雨又来了。
“雨巷”那诗描写的场景就在你眼前,石板窄窄长长的反着光,雨伞悬在半空轻盈着句子。
景象之美,比诗更勾魂。
黟县,我们来了,带着恋爱的情绪。
作者相关文章
关注马尔的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