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耀故乡的“会师楼”镌刻于黄河石上 || 作者 陈百库

光耀故乡的“会师楼”镌刻于黄河石上

作者    ‖    陈百库

精美的石头会唱歌。我珍藏一方精美的黄河石,黄河母亲为之描刻出金色的画面,以厚重的黄土和飞扬的激情,把十月唱成了一首永恒的动人之歌。

黄河石《会师楼》 陈百库(珍藏)

这是方青底色的黄河石,石面上出现天然金色的画面,用深远悠长的笔调,描刻出一座古城的远景。古城城墙门上有一座两层的门楼,在空旷的天空下岿然矗立。这座楼显然已历经了岁月的风雨沧桑,见证了历史的风云激荡。我查阅了许多资料和对照了一些实物图片,觉着石上的城楼和我故乡会宁的“会师楼”几乎没有差别。两座楼都是两层,都为重檐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古朴典雅。黄河石上的楼和故乡的会师楼,应该都是同一座楼。作为一个在外地的会宁人,我就将这方黄河石题名为《会师楼》。能在所收藏的一方黄河石上,出现故乡“会师楼”的美好形象,这也让我内心十分震惊,感到非常神奇。

会宁古城的“西津楼”(图片选自网络)

会宁的“会师楼”以前叫“西津楼”,是会宁古城“西津门”上的城楼。根据史料记载,会宁古城的“西津楼”修建于明代洪武六年(1373),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比明代永乐十八年建造的北京天安门还早47年。1936年10月2日,红一方面军15军团直属骑兵团打进西津门,攻克会宁城,奠定了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的基础。1962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改“西津门”为“会师门”,改“西津楼”为“会师楼”,并将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1986年和2006年,先后进行过两次大的维修,在原址依原貌,没有改变这一古建筑的基本式样,只是用青砖砌面、白水泥勾缝,显得更加雄伟庄重。

会宁的“会师楼”(图片选自网络)

1996年,国务院将以“会师楼”为主体的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中宣部列为“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会师楼”被评为“大国印记:1949-2009中国60大地标”之一;会师门被誉为“中华第一门”。在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内,与“会师楼”遥相呼应的,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是由邓小平题写的塔名。从“西津门”到“会师门”,从“西津楼”到“会师楼”,从承载历史文化的重任,到肩负中国革命的荣耀,这不光是完成了一个华丽的转身,也实现了一次伟大的跨越。

奔流的祖厉河(图片选自网络)

“会师楼”矗立在祖厉河畔,登上“会师楼”,听“祖厉涛声”,观“祖厉秋风”,感悟山河、怀古思今,不知该有多少的感慨。祖厉河是会宁人的母亲河,当祖河和厉河在会宁县城南汇合后始有祖厉河,流经靖远县城西后注入黄河。在《水经注》中称其为祖厉川水,而县志中记载的祖厉河:“源出祖厉南山,绕城入黄河,远芳侵古道,山空碧水流,扫尽秋容夜夜风,风光廖廓总难穷”。祖厉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祖厉河流域的文化也就是黄河文化。由于祖厉河的水苦涩不能饮,当地人俗称“苦水河”。民间就有女娲取用祖厉河的水土造人的传说,所以,人的皮色才和这里的黄土一样,眼泪也和祖厉河水一样苦涩。其实中华民族的历史,几乎都是由苦难的泪水写成的。

在离祖厉河不远处发现了牛门洞遗址,先后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彩陶文物,从仰韶文化晚期开始,把马家窑文化一直延续到齐家文化,是史前文明重要的历史见证。我由此猜想,在远古时期的祖厉河,水质和现在并不一样,不含有大量的盐碱,人畜鸟兽皆能饮。《汉书·武帝纪》记载:“五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畴,遂逾陇,登崆峒,西临祖厉河而还。”也就是说,当年汉武大帝曾驱马巡疆,向西到达祖厉河而返。有人考证,汉武帝是沿祖厉河一路巡视至入黄河处。那时的冬十月大约是现在十一月份,已是边地归雁声渐稀了。壮志满怀的汉武帝听着祖厉涛声,不知有过怎样的感慨。

牛门洞遗址出土的彩陶(图片选自网络)

至于那“祖厉秋风”,大概是指祖厉河两岸的秋色景致。据说过去在每年秋收时节,祖厉河两岸糜谷放黄、瓜熟椒红,更有秋风送爽、雁声相和,出现一派独特的充满丰收喜悦的田园风光。我年少在故乡读书时,就曾乘着秋风登上祖厉河边的清凉山,观览过祖厉河两岸的风光。“祖厉秋风”已和过去有些不同,看到的是天高白云依旧,地阔村落密布,房是红瓦白墙,田中玉米金黄,树上苹果火红;听到的是汽车喇叭声声、农机响声隆隆,集市人声鼎沸。今日之“祖厉秋风”该是又有一番景致了。记得我遥望着河对面远处宋金时期的“郭蛤蟆城遗址”,就遥想当年镇守边关会州的金国名将郭虾蟆。他是会州(今会宁)人,在金国破亡后,仍困守会州孤城三年,和围城的蒙古兵战斗到了最后一刻。当射出最后一支箭后,他怀弓投身焚城大火。后人念其忠烈,称此城为“郭蛤蟆城”。这样的一种英雄悲壮,让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我,也不由得思绪绵绵、感慨万千。

郭蛤蟆城遗址(图片选自网络)

今日之“祖厉秋风”(图片选自网络)

经黄河母亲之手,将光耀故乡“会师楼”镌刻于一方黄河石上,不仅以黄河石的古补典雅的品性,赋予了“会师楼”应有的厚重悠长的历史沧桑之感;也以黄河石坚硬不折的品质,传达出坚强不屈的伟大长征精神。在金色石画中有一朵金色的祥云,正朝着岿然矗立的“会师楼”飘来,让整个画面立刻显得饱满平和,使楼前的大地天空显得更加高远空旷。更让人觉着奇妙的是,这样的画面气氛,营造出一种很深刻的象征意味。就像三股正气凝结成了一朵祥云,给这座古城的百姓送来幸福安宁;也像三股铁流终于汇聚在一起,抱成一团从此变得愈加强大。而历经岁月沧桑的“会师楼”,就是这样一个伟大历史事件的最忠实的见证者。

黄河石《会师楼》     陈百库(珍藏)

有“会师楼”作证,历史悠久的会宁,是红军三大主力全境经过和战斗时间最长的县份。从1935年10月毛泽东等领导人带领红一方面军经过会宁,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有近7万名红军将士的足迹留在会宁的山山水水。给偏远贫穷的“会宁”,带来了希望和光明,树立了信仰和精神,送来了关怀和帮助,付出了流血和牺牲。“会宁”这个吉祥的名字,从此写进了中国革命的红色史册,不光承载着红色革命的荣耀,也肩负起弘扬红色精神的重任。“会宁”这个神奇的地名,也深刻地留在老一代革命人的心中。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的地点,被历史奇妙地确定在了神奇的“会宁”,已先一步到达陕北的领袖毛泽东感慨道:“会宁,好地名,好地名啊!会宁会师,中国安宁!”

让“会师楼”作证,当时只有6万多人口,因干旱少雨极度贫困的会宁,父老乡亲的衣食尚不能自保,却以朴实真情支持了红军将士的战斗和生活。据统计,在红军会师期间和胜利会师以后,征集带走的粮食近250万斤,得到支援的猪、羊有2889头(只),布匹衣物6380件(匹)。还有400多名会宁青年参加了红军。为了支援红军西渡黄河解决造船材料,大多住窑洞受饥寒的父老乡亲,拆下了不多的土木房的房梁。许多人冒着生命危险掩护、救治和收留了红军伤病员。前不久,在故乡距我老家不远的一个小山村,有一个民间创办的剧团,根据发生在当地的一个真实故事,自编自演了一出秦腔现代戏《红军到咱村儿来》(又改名《一扇门》)。白发苍苍的老人拿出准备了一辈子的寿棺,安葬了牺牲前像儿子一样待她的红军连长,这是用血与泪凝成的军民鱼水之情,许多人一边观看一边流泪,那场面让人感动至深。当年生活在会宁黄土高坡上的父老乡亲,为红军长征和胜利会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黄河石《厚重的黄土高坡》   陈百库(藏)

故乡今日的黄土高坡(图片选自网络)

“会师楼”是故乡会宁的荣耀,让我为之感到亲切和骄傲;光耀故乡的“会师楼”,被黄河巨龙镌刻于黄河石上,让我为之感到激动和神奇。又是一个秋风送爽的金色十月,品读黄河石《会师楼》,感怀红军长征到胜利会师的壮举,内心的激情像祖厉之涛和黄河之浪一样翻滚;凝视所藏的另一方黄河石《厚重的黄土高坡》,用游子之怀回望故乡,祖厉河畔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让人感到十分欣慰。把自己的所感所悟写成这些文字仍觉不够,就又写成一首诗:

祖厉河只是一条支流

流入黄河后磨砺石头

黄河石为黄河生的孩子

和祖厉河有相同的归根

牛门㓊和马家窑同岁

是祖厉河的比邻亲戚

冬十月汉武帝驱马巡疆

西至祖厉河边久望回身

登西津楼听祖厉涛声

可遥望那祖河与厉河

如伏羲和女娲的交合

始于明代洪武六年修成

从血雨腥风的南国出发

红军三路征战艰难漫长

攻取西津门三军会师

西津楼飘起第一面红旗

西津门上的西津楼

成了红军长征会师楼

北方十月会师楼的热火

点燃了红色中国的人心

会师楼在古老的会宁

开国领袖曾动情感慨

会宁,是一个好地名

红军会师,中国安宁

七万红军将士的脚步

踏遍祖厉河畔黄土高坡

六万会宁的父老乡亲

以万担粮六千布的热忱

会师楼是故乡的荣耀

黄河石为我好友至爱

石和楼二者似不相关

其实都浸染了黄河文脉

我以觅见石的惊喜作证

会师楼镌刻在黄河石上

天成一幅深远悠长的画面

有一朵祥云向这座楼飘来

这一象征意味生动揭示

红色激情凝成一团正气

正如为人民打江山的军队

给这里人民带来幸福安宁

黄河奔腾如龙九曲不回

会师楼被镌刻一方石上

以黄河石的坚韧无畏不朽

诠释团结胜利的会师精神

2021年10月于金城兰州黄河之滨

参考文献

1. 尚亚琦的《会宁会师楼遗址的当代意义》,作者系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管理委员会女子讲解队讲解员,助理馆员

2. 网络百度百科:有关“会师楼”、“祖厉河”、“牛门洞遗址”、“郭虾蟆”、“郭蛤蟆城遗址”等大量的资料图片

3. 李保荣的《会宁人民真情支援红军》,2016年7月6日甘肃日报刊发

作者简介:陈百库,号百石屋主人,甘肃会宁籍,居金城从事社会组织管理工作,中国观赏石协会理事,中石协网专栏作家,甘肃省黄河石协会副会长,“大皮鞋赏石文化部落”特邀赏石专家。觅藏黄河石二十余年,专注黄河石文化研究,发表赏石文章百余篇,提出“黄河石乃灵石”和“黄河石,龙之石”的赏石理念。

(0)

相关推荐

  • 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这首<七律·长征 ...

  • 书法《王玉良“长征组诗之突破猎子口、吴起镇会师“》

    突破腊子口 两壁如刀腊子口,神仙难过鬼见愁.飞鸟断绝猿难攀,激浪滚滚桥下流, 桥头碉堡据众军,枪弹如雨炮声吼.红军如虎舍生死,主席帷幄运筹谋. 蒋贼忘形夸海口,歼灭红军在今秋.云贵小鬼率鹰虎,百丈悬崖 ...

  • 李中旺:今逢华诞百年庆

    #作者简介# 李中旺,男,甘肃人,中国作家网会员,中诗研究会会员,今日头条认证编缉,都市头条认证编缉,人民网认证编缉,作品散见于各大网络媒体平台和纸刊杂志,并获奖多次! 作 品 展 示 会宁会师塔颂 ...

  • 漫步上河湾,一路继续寻找当年伟人走过的足迹

    小时候,村里老人总爱说起当年三岔河过红军的故事,那时候根本不知道家乡河三岔河也是一条红色河!后来长大了,慢慢才知道,当年老人口口相传说的三岔河红军走了几天才走过去确有其事. 那是1935年,毛泽东.周 ...

  • 《红色印记》第27集:《缝在枕套里的秘密》

    用声音刻录百年记忆,我是革命文物讲述人.主持人鲁健. 我讲述的文物是长征途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张党员登记表.这张油印.毛笔填写的粉红色登记表,作为镇馆之宝,陈列在甘肃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内. △长征途 ...

  • 永远的长征,永远的会宁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近日,甘肃省纪委离退休干部前往红色圣地会宁县,在会宁中国工农红军红一.二.四方面军,长征会宁会师纪念旧址开展党日活动.重温红军长征艰苦卓绝的光荣历程,弘扬伟大的长征 ...

  • 大型组画《伟大的长征》创作谈 十四.《三军大会师》

    文/崔晓晓 重走长征路地图 甘肃会宁,是我重走长征路的最后一站,也是最激动的一站. 红军三军大会师的旧址位于甘肃省会宁县城.据党史资料记载,在长征路上的会师共有八次. 第一次是红二.六军团在木黄会师: ...

  • 徒步长征路第245&246天:参观会宁会师地;泥土路丢帐篷

    徒步第245天概况 日期:2021年6月19日 天气:多云:14℃-23℃ 路线起始:甘肃白银市会宁县-定西市通渭县 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在会宁县境内:一.四方面军在会宁县城里 ...

  • 关于红军长征路线的顺口溜

    中高考学习 2021-06-16 19:39:13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 ...

  • 长征中的五次会师

    长征中的五次会师:懋功会师,永坪会师,甘泉会师,甘孜会师合会宁.将台堡会师 1.懋功会师.1935年6月中旬,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小金县会师. 2.永坪会师.1935年9月中旬,红二十五军与西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