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城:宋朝人的噩梦是如何炼成的,战略失误是主要原因

通过杯酒释兵权,赵匡胤搞定了内部的高级将领,避免的大宋重新走向,武将夺权称帝,之后手下打仗建功,再次被推翻的命运。

内部是妥妥稳定了,但赵匡胤最近又睡不着了,因为外部的敌人实在是太多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周边打呼噜的人太多,赵匡胤自然是睡不着,于是就喜欢经常出来溜达溜达,这也是赵匡胤做了皇帝之后,做的与他身份不那么相符的事情。

在以前的影视剧中,皇帝动不动就爱搞个微服私访啥的,这倒是跟艳遇没什么关系,皇帝微服私访的原因,只不过是想换一种身份了解事情的真相。

因为当你以皇帝身份高高在上的时候,你几乎听不到任何的真话,你总是被各种人物包围着,见不到你想见的人,听到的都是被过滤的话。

很多人当了皇帝之后,就开始性情大变,本质上就是因为完全脱离了原来的生活环境,并且被严重隔离,基本上就是生活在一个被过滤之后的,不真实的世界。

但凡是想做点事的皇帝,就必须要排除这种被美颜滤镜瘦脸磨皮之后的世界,而微服私访就是能接触到真实世界的最佳途径。

皇帝爱私访,可苦了臣子,皇帝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里不是朝堂,不必拘礼,但这只是皇上说说而已,你千万不要当真,你要真的失了礼数,那后果可是很严重的。

赵普就因为害怕赵匡胤突然造访,下了朝之后,衣服经常都是不换的,时刻准备着赵匡胤突然过来,在一个大雪纷纷的晚上,赵匡胤还真的微服私访到了赵普的府上。

刚进门就开门见山,我睡不着觉呀,找你聊聊,我已经叫了光义,叫嫂子温点酒煮点肉,咱们几个边聊边说。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夜雪定国策的故事,于是在这个夜里,有了诸葛亮隆中对的感觉,而且比隆中对的规格更高。

现任的皇帝赵匡胤和继任的皇帝赵光义,再加上两朝的宰相赵普,三个人商量大宋最根本的国策,那就是周边这么多国家,究竟是该先打哪一个,这个需要制定一个具体的路线。

先简单说一下,宋朝建立之初,他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环境,传统的赵匡胤准备搞定的地区就有很多割据政权,他们分别是,荆南地区,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再加上一个幽云十六州。

除此之外,还有他搞不定的,西北的党项,回鹘,西南的大理,青藏的吐蕃,以及北方的契丹,赵匡胤的初步目标是与他们和平相处。

准备搞定地区就已经很复杂了,再加上那些搞不定的地区本身又有着复杂的联系,这里面必须分清楚一个主次和方向,要不然一头乱麻谁也受不了。

这一晚的战略如果全部实现的,将成为中国历史最伟大的一次会面,谈笑之间定国策,更有趣的是,这个国策还无缝衔接绵延两代人,两任皇帝和两任宰相,没有什么比这样的搭配跟好了。

和别人谈事情之情,我们心里其实都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想法,很多时候我们名义上是去找别人商量,实际上可能只不过是想需求对方的支持。

但在这一次决定国运的谈话中,赵普彻底改变了赵匡胤最初的想法,改变了赵匡胤的思路,并最终形成了三个人的共同意见,宋朝两代君臣,都完全按照这个路线图来统一全国。

说起来这个国策,其实早在后周时代就已经有过讨论了,著名的宰相王朴,就为柴荣制定过一个战略,这个王朴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据说有一次,赵匡胤经过功臣阁,突然一阵风把门给吹开了,王朴的画像就那么直勾勾地看着他,赵匡胤赶紧上去拜了拜,并且说了一句,要是王朴在我是不可能得到这个江山呀。

柴荣和王朴那是绝配,都属于猛人,王朴制定的战略跟此后赵普提出来的截然相反,王朴的策略是先北后南,先难后易。

这样的战略柴荣很喜欢,因为他一向都是喜欢挑战的,当着这个先北后南,也是在平定了北方之后,并不是说后方不稳,就去打北方。

在剪除了后蜀的四州之地后,后蜀就只能在自己窝里趴着了,夺取了后唐的江淮之地,后唐完全撤回到了长江以南,此时的北方,基本上肃清,柴荣和王朴的战略很清晰,此刻应当一鼓作气拿下北方,而且柴荣的北方,是直接忽略掉了北汉。

柴荣的北方是契丹,直指燕云十六州,他要向这个北方巨无霸强国开战,并且也付出了行动,只可惜中途突然病倒,一切也就停了下来。

因为赵匡胤是柴荣最信任的人,所以深受柴荣精神感染,他原本的打算也是先南后北,不过他并没有挑最难的,他的目标是先拿下北汉,再平定南方。

也就是说赵匡胤的战略是,先北后南,先易后难,但是赵普说服了赵匡胤,赵普的策略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先南后北,先易后南。

赵普的意思也很有道理,一方面国家初建,要不但继续实力,柿子先挑软的捏,就算是打南方,也要先挑最好大的,等慢慢的把所有南方的领土都归到大宋之后,国家实力自然就很强悍了,在慢慢与北方的北汉决战,最后是幽云十六州。

当然这个幽云十六州的事情,后期的国策变成了赎买,买不成再打,这个策略明显属于稳妥型战略,你要是单看的话,似乎也没毛病。

但唯一的遗憾就是他并没有在幽云十六州的策略上实现,所以一直被后人诟病,这方面说得最透彻的是王夫之。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大学者,像这种类型的大学者,不但自身学识丰富,而且是经过过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博兴,这种亲眼目睹改朝换代的大学者,论起历史来,往往都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王夫之不认可赵普的建议,当然他也觉得柴荣的策略确实有点冒险,更为稳妥的方案是在平定北方之后,先拿下北汉,一直往南方打,造成的后果就是兵力疲敝。

你把王朝建立之初那种锐不可当的气势,全部都消耗在南方了,北方自然也就很难拿下了,王夫之的话很有道理,但是有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他是知道了结果再去说原因。

周星驰《大话西游》电影里有句台词叫,早知道我就不当兵了,道理很简单,知道了结果不好之后,谁都会想着改变当初的策略,当然如果能改的话。

如果站在当时的情景来看,赵普为赵家皇帝制定的策略,应该说是比较稳妥和可行的,王朴是为柴荣在定策,但赵普是为太祖皇帝定策,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赵匡胤不是柴荣,没有柴荣那股狠劲,这一点恐怕赵普是看得很清楚的,赵匡胤大概觉得自己的能力和柴荣差不多,但赵普显然不这么认为。

更为关键的是,柴荣手底下还有李重进赵匡胤慕容延钊这样的大将,可是赵匡胤手底下有谁呢,厉害的都被他弄下去了,新兴的有都不知道深浅,这样的局面,不要说你直接打契丹,就算是打北汉都成问题。

赵匡胤听了赵普的分析,再加上掂量了一下自己的分量,和柴荣比起来自己也许差的不太多,但手下这批人可就差得太远了,于是此后几十年大宋的国策就这么定下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稳住契丹和周边国家。

这是个成功了百分之九十的方案,此后的发展都在按照这个计划实施,除了北汉之后,谁也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北汉,居然成了宋朝君臣,两代人的噩梦,并且最终彻底让宋朝失去了幽云十六州的希望。

很多人都痛心疾首,关于北汉争论很多,但毋庸置疑的是,他的确成了北宋的噩梦,终赵匡胤一生都没能收服,战略定得不对,你用再多的兵,再猛的将都没有用。

夜雪定策之后,大宋的国家机器就开始开动了,全力以赴迈向统一,同时赵匡胤也开始慢慢的在打造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帝国,一个与此前所有朝代都不同的新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