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望诊”,就是看脸色吗?一些必须了解的望诊知识
我们都知道,传统中医看病的方法,就是“望闻问切”四诊法而已。其中最受人们关注的是“切诊”,时至今日,在很多人心中,甚至还是用“看脉”当作评判一个中医优劣的标准。
但您知道吗,其实在四诊法里,“望诊”是排在第一位的,按理来说完全不应该被大家忽视,那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时至今日,我们现代人对于中医“望诊”的理解,一般都是简单粗暴地认为就是“看脸色”,通过察看病人脸上的气色以大致估计他的病情。但真的就是这么简单吗?
在我看来,中医的望诊固然是四诊法里相对简单的一个,但却并不会是“看脸色”如此简单而已。
那么,望诊望的到底是什么呢?
我的理解,中医的望诊,主要望的就是“神”。
在中医系统里,“神”是生命活动存在的代表,内经有云“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而这个“神”和我们现在所说的“神仙”没有任何关系,又有广义之神和狭义之神的区别:
广义的神:可以涵盖整个机体生命活动的一切外在表现,也可以说,神指的就是生命;
狭义的神:专指一个人的精神活动,于是,也就可以说它是精神。
明白了“神”的真正含义,我们就可以继续深入了解“望诊”了。
望诊望的就是病人的“神”,当然,“望神”也可以包括这两方面的内容。
由于神是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的一种机能,是基于五脏而外显的一种形态和趋势。通过望诊(望神),医者就可以了解病人五脏六腑的精气盛衰虚实,以及对疾病演变的预估。
所以,中医的望诊,应该以观察并把握病人的精神、意识、面目的表情、乃至包括肢体的动作、反应的精准和敏捷度等等,尤其不能忽视的是,他们的“眼神”。
我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中医认为心藏神,一个人的眼神,是“神”最不被修饰的地方。
但眼神很难做伪,其他肢体动作、甚至自主意识都是有可能被内外部因素所干扰的。于是,望神的目的,就是区分病者是否得神、失神抑或是假神。
当然,我们也应该判断神气是否充足,是否存在异常等内容,这些都是望诊的基本要素。
什么是“得神”?
所谓得神,也就算是我们俗话说的“有神”,是机体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如:神志清楚,逻辑清晰,说话流畅,面色红润,表情丰富自然,目光明亮,炯炯有神;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丰盈等等。
得神的人,一般是身体强壮而不生病的,即使生病,正气也没有受到什么损伤,属于预后良好的轻症。
什么是“失神”?
所谓失神,就是体内的精气神都已经亏虚衰耗的表现,比如精神萎靡,言语含糊低沉不清,有的还出现神昏谚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有的卒倒而目闭口开,面色晦暗,表情淡漠或呆板,目暗睛迷,眼神呆滞,反应迟钝,动作失灵,呼吸气微或喘;
失神的人,一般都是机体正气严重受损了,如果已经生病而到了失神的阶段,则多表示病情已经相当严重,预后不良。
那么,什么是“假神”呢?
所谓假神,顾名思义就是看上去似乎“得神”,但其实一切都是浮云。
比如久病之人,本来有点失神,但突然精神转好,目光明亮,说话声音也大了,话也多了,原本脸色晦暗无华,突然两颊泛红,原本好几天水米不沾,突然却能大吃大喝,这些都可以称之为“假神”。
假神的出现,是由于精气衰竭已经到了极限,阴不敛阳,无根的浮阳无所依附而外越,这是阴阳即将离绝的危候,也就是俗话说的“回光返照”,预后一般都是相当不好的。
神气不足是什么?
神气不足也是失神的一种,但不要害怕,这只是轻度的失神,或者说介于得神和失神之间,只要调理得当和及时,是比较容易逆转成得神的。
比如精神不振,健忘困倦,声低懒言,怠惰乏力,动作迟缓等等,常见于一些心脾两亏、肾阳不足之证。
最后说说神志异常:
神志异常严格来说也应该算是失神的一种,但和精气衰竭的失神则有本质上的区别。
中医望诊判断的神志异常,一般以烦躁不安,癫狂躁动为主。这类神志异常,一般有着特殊的病因病机。可以说,神志异常这类失神,不一定就是危重病情的表现。
甚至可以说,大部分的神志异常都属于实证,而虚证较少。比如痰火扰心、痰蒙心窍之类,暴恐、暴怒、暴喜等七情变故,如古代的范进中举而发疯,就是这种失神的最佳例子。
总而言之,望诊作为中医四诊法之一,虽然从表面上看,医者只不过是用眼睛观察一下病者而已。但无论是凝视还是匆匆一瞥,作为一个“上工”,就在那一瞬间,就应该对疾病有了个直观的、大致的认知,带着这种认知,才能进一步继续“闻问切”三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