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初期的中原突围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最后保存了多少部队|纵队|刘昌毅|中原突围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向被围的我中原军区发动了全面进攻,悍然挑起全面内战。关于这次残酷的突围战,官方介绍的内容有限,只是给出了大致的突围过程及部队番号。客观来说,到晋城整补时中原军区已事实上不再存在。解放战争刚一开始我即失去了一个大战略区,损失相当大。

关于中原军区和中原突围的史料很零碎,只有一些回忆录和学术界的研究,我军在突围前后及最终保存兵力仍然没有统一和可信的说法。本文试着按照突围前、突围后、坚持根据地斗争至转移到其他解放区这一时间轴,综合分析、判别各种资料,得出突围部队在各阶段保存的兵力数字,还原真实的中原突围。

突围前中原军区兵力

抗战胜利后,为适应形势需要,中央军委于1945年10月30日将新四军第5师、八路军河南军区部队、冀鲁豫军区部队一部与自湘粤边北返的八路军南下支队(第359旅主力)组成中原军区,李先念任司令员,郑位三任政治委员,王树声任副司令员,王震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首道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军区下辖第一、第二两个主力纵队及河南军区、江汉军区、鄂东军区三个二级军区。

据中原军区1946年1月15日所制《日本投降后(1945年8月10日)中原军区现有人员、武器、马匹统计》(现存湖北省档案馆),中原军区统计人数为62197 人。其中军区直属队1691人,第一纵队13374人、第二纵队15173人,即野战军三万地方军三万共六万余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武汉成为国民党军从大后方进军华东、华北和东北的战略枢纽。根据侦察,汉口车站每天运来国军一个团,向四周展开。中原军区深入国统区的腹心,被蒋视为眼中钉,调集重兵,加紧包围和蚕食中原解放区,先后占领鄂中、襄西、鄂东、鄂南、豫中、豫西等地,企图消灭中原军区的部队,打通国民党军向华东、华北和东北进军的通道。到1946年6月,中原解放区面积被压缩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国民党军已将中原军区部队包围在以宣化店为中心、方圆不足百里的罗山、光山、商城、经扶、礼山之间的狭长地带。

遂即

面对严重的情势,中央决定在政治上积极努力,尽力争取和平转移,但也准备和平转移不行就实行突围。据此方针,中原军区精兵简政充实作战部队,随时准备突出敌人的包围。计划自3月中旬开始一个月内迅速复员2万人,送走3000名伤病员和地方干部。

由于国民党军加紧摩擦,复员进度达不到预期。1946年4月19日“郑李”电称:复员者达8000人。稍后,由于国民党军五.五进攻令的下达,中原军区被迫停止了复员。估计到突围开始前实际复员人数在万人左右。

根据国共双方签订的《汉口协议》,以火车北运伤病员1000人、眷属100人及随车医护人员60人,因国民党方面无理阻挠,实际抵达晋冀鲁豫解放区的有740余人。

化装转移干部及非战斗人员统一由中原局组织部负责,突围前分散转移了1000余人,还未来得及转移的干部1000余人编入干部旅跟随主力突围。

综上,再考虑到在十个月的坚持斗争中作战阵亡人员,中原军区参加突围约5万人。

第一阶段突围保存的兵力

军史上一般把1949年6月26日至7月底8月初作为中原突围战役的起止时间,历时36日。事实上,此一阶段作战仅能作为中原突围的第一阶段。

中原突围战役计划相当复杂,大致有主力分南北两路向西突围、1纵1旅及鄂东独二旅先伪装主力就地坚持然后向东突围、河南军区和江汉军区部队西进以接应主力突围并留下部分部队坚持游击战争。

1、北路突围部队

李先念、郑位三、王震率领北路突围部队,由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第二纵队13旅(辖37、38、39团,原新四军五师主力)、15旅45团(15旅主力),第359旅和干部旅等组成,1.5万余人。

6月29日夜,北路突围部队分两路越过平汉线,向西疾进。7月上旬,抢在国民党军队合围前渡过了唐河、白河,7月11日到达内乡、淅川一线。在这里,北路军分兵左右两路,分别由李先念和王震率领,取道南化塘、漫川关进宁陕和紫荆关、山阳进柞水。13、14日两路人马同时强渡丹江。17日,左路军血战南化塘,而右路军则被困鲍鱼岭,359旅在郭鹏旅长率领下拼死冲锋,杀开血路。

8月1日,王震率部解放镇安。8月2,李先念率领的左路经一系列血战后进入商洛山区,与陕南游击队巩德芳部(300人)会合。8月3日,中央军委电令成立鄂豫陕军区,北路军至此奉命结束突围,转入创建鄂豫陕根据地。

此一阶段的突围战斗,左路作战和非作战减员2100人左右,右路减员1700人左右,北路突围总损失约4000人,余1.1万人。

建制部队方面,右路军突围途中,由于敌情严重,7月27日干部旅被分作三部,一部分化装转移,一部分留在原地坚持斗争,一部分跟随359旅西进、北上,结果大半损失。左路军在突破南化塘后,担负后卫的第13旅39团与主力失散,2纵副司令周志坚坚决要求留下来去寻找部队。在找到39团后陷入敌军围困,经苦战,39团团长赵炳伦率1营脱困追上主力;旅政委杨焕民、副旅长卜万科率3营于9月12日到达陕甘宁边区,仅余70余人,该营后改编为中原局警卫连;周志坚带2营一路转战,战至最后身边只剩一个警卫员。8月底化妆来到汉口我党办事处,历经艰辛辗转回到延安。

周志坚深受李先念器重,在突围中领受重任,一会在前指挥部队冲杀出一条血路,一会又指挥后卫阻敌追击。10月,周志坚被派到胶东军区组建胶东新五师,之后又组建第十三纵队,1949年成为解放军31军首任军长。鄂豫陕军区及之后整编的晋冀鲁豫十二纵队未能有太出彩的表现,有种种客观原因,但是失去周志坚这位猛将亦是一个重要因素。

2、南路突围部队

南路军由王树声(中原军区副司令兼第一纵队司令)、刘昌毅(第一纵队副司令)、张才千(第一纵队副司令兼参谋长)率领第一纵队第2、第3旅共9000余人,在第二纵队第15旅(欠第45团,旅直和43、44团4000人)接应下于6月29日越过平汉线。第15旅原计划是接应南路军突围后北上跟随北路军突围,由于敌情严重遂跟随南路军西进。

7月10日,南路军到达襄河,适逢大雨河水暴涨,渡河困难,而敌军以为此是歼灭我军的大好机会,不仅凶狠攻击,还派出飞机轰炸扫射我突围部队。最终,我军克服困难,王树声率7000余人渡过襄河,一路转战,7月24日到达房县青峰镇。接军委指示停止西进,汇合江汉部队开辟鄂西北根据地。

分支部队下落:

1、强渡襄河时在东岸担负阻击掩护的第一纵队第3旅8团、第2旅6团(欠第2营)及纵队警卫团和机关人员一部约2500人,由第3旅旅长闵 学胜率领,辗转北上,于8月初进入伏牛山区,与河南军区部队会合,参加开辟豫鄂陕根据地。

2、由第2旅6团副团长孙宗林和营长罗金科率领的2营(约500人),作为闵学胜所部的后卫与主力失散,转战至大洪山地区,与坚持就地斗争的江汉支队会合,编为江汉支队第二大队。

3、在襄河西岸阻击敌人的15旅44团一个营大部分牺牲。

4、未能渡过襄河的第15旅43团一部及旅直警卫营一部约1000人在43团副团长吴茂金率领下几经转战,大部被打散,小部后汇入豫鄂游击支队。

根据王树声8月1日致中央电,南路军保存部队8200人,除去未过河的约3000人,到鄂西北的实有5200余人。随南路军行动的1纵15旅(43团、44团),除去牺牲和被打散的,应该还保留有2500人。两者合计,南路军在突围结束时部队减员2000人,保存兵力接近1.1万人。

3、江汉军区部队

由罗厚福(江汉军区司令)、文敏生(江汉军区政委)率领约6000人,6月30日开始向鄂西北转移,7月5、6日渡过襄河,7月底进入川鄂边界,接中央指示东返,8月27日在鄂西北地区与王树声率领的南路军会合,共同参与开辟鄂西北根据地。江汉军区突围部队此阶段伤亡60人。

江汉部队在突围前留下了江汉军区独1旅1团1营以及京山、应城等县地方武装,组成江汉支队,由黄伟民(江汉中心县委书记)、杨洪先(支队长)指挥。该部收留了被打散的6团2营,在坚持了一个多月后,主力800余人被迫转移到鄂西北,留下四支总数不满100人的游击队坚持原地斗争。

4、河南军区部队

赋予河南军区的任务是:北路军越过平汉路时进行接应与掩护,然后在桐柏地区坚持斗争。

突围部队:由黄林(河南军区司令)率领独3旅(辖第7团)约2000人,7月30日到达陕南,8月与北路军会合,共同参与开辟豫鄂陕根据地。

就地坚持部队:地方部队约900人,组建豫鄂边游击支队,由宁淮(支队长)、张波(政委)指挥。

河南军区部队此阶段伤亡190人,非战斗减员130人。

5、1纵1旅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皮旅,赋予该旅的任务是主力突围后原地抗击三天,然后向东佯动,掩护主力向西突围,之后自行选择突围方向突围。

7月20日,到达苏皖解放区。8月下旬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13旅,1947年1月又改编为华东军区独立师。1旅保存5000人均引用自皮定钧回答陈毅的一句话,似已成定论。

根据《中原突围史》,第1旅此阶段伤亡300人,非战斗减员1700人。非战斗减员竟然达到战斗减员的6倍,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的,也与其他几个突围方向战斗和非战斗减员比差距较大。跟随北路主力突围的干部旅一部分就地分散坚持,一部分化妆转移,这些都是计入非战斗减员。即便是这样,北路军非战斗减员仅比战斗伤亡多出了数百人。1旅所带的100人的干部大队未失1人,因而,关于皮旅的减员数存疑。

本是掩护主力突围,然而自己却跑得飞快,变成了主力掩护自己突围。也许,那个不合理的减员人数就是为了证明确实是起到了掩护作用

6、鄂东独2旅

鄂东军区部队的任务也是作为掩护部队,主力突围后坚守宣化店地区,伪装中原军区、中原局机关仍在宣化店的假象。在6月29日送走军调处第23执行小组后向东突围。

吴诚忠(鄂东独立第2旅旅长)、张体学(鄂东独立第2旅政委)率领中原军区鄂东独立第2旅约6000人。7月18日,到达安徽岳西太湖地区,全旅保存约5500人。随即接到中央军委指示,停止原定东进突围,坚持大别山斗争。

综上,中原突围战役结束时,各部队减员8000余人,保存总兵力42000余人

最终保存兵力

中原突围结束后,1纵1旅5000人转入苏皖解放区,而河南军区、江汉军区大部西进参与豫鄂陕和鄂西北根据地建设,留在原地坚持斗争的游击队后又与张才千、李人林率领东返的江南游击纵队汇合组成中原独立旅,因而,突围后最终保存兵力为1纵1旅与鄂东独2旅张体学部+豫鄂陕军区+鄂西北军区所保存兵力之和。

一、豫鄂陕军区

8月3日,中原局在丹凤县留仙坪召开会议,决定创建豫鄂陕根据地。参与豫鄂陕根据地建设的有北路军1.1万人,陕南游击队800人,河南军区黄林部2000人,闵学胜部2500人。此外,9月中旬随南路军行动的15旅(43、44团)主力(第3、6大队)1300余人奉令北上归建,于下旬顺利进入宁陕。因此,全部参加根据地建设的总计1.7万人左右。

经过1946年秋至1947年上半年艰苦斗争,保存下来的兵力有:

1、359旅和干部旅

由于王震部在镇安、柞水被胡宗南部紧紧缠住,无法立足,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由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震率领,自柞水地区继续北进,沿途冲破国民党军的多次追击、堵截,8月29日,王震率旅部、第718团和719团到达陕甘宁边区,9月1日徐国贤(359旅副旅长)率第717团到达陕甘宁边区,9月8日与旅主 力会合。第359旅北上陕甘宁边区的突围战斗中,减员1750人,特别是跟随行动的干部旅大部损失。到达陕北后359旅保存1860人,后经整补编入晋绥野战军第二纵队,1949年全军整编,为解放军第二军第五师。

2、豫鄂陕军区和边区党委正式成立并开始工作后,李先念、任质斌、戴季英先后离开豫鄂陕军区来到延安,和8月化装离队先期到达延安的郑位三和陈少敏在延安重新设立中原局,领导中原军区外线各部队及豫鄂陕根据地和鄂西北根据地的斗争。

豫鄂陕军区先后建立了五个军分区,1946年12月,敌军大兵压境,为应对严峻的敌情,抽调各军分区主力于1947年1月上旬组建野战纵队,由原来45团、37团、38团、39团、军区警卫团和河南军区7团及陕南游击队等部队组成,后被迫转移到豫西卢氏境内。3月上旬,留下断后,有“陕南王”之称的陈先瑞将各分区剩余部队集中起来,组建第二野战纵队,由原来15旅43团、44团、3旅8团、2旅6团(欠2个营)等部队组成,约2700余人。随着形势日益恶化,3月,豫鄂陕军区主力两个野战纵队先后北渡黄河抵达山西晋城整补,这一部分兵力约6500人。

陈先瑞,抗美援朝时任十九兵团政治部主任,前排右一。

1947年4、5月份,李先念、郑位山等领导离开延安赴晋城,随行者五六百人。因而,先后来到晋城的中原军区干部、战士共约7000人

7月下旬,经过补充整训后的豫鄂陕军区主力部队8300人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二纵队,赵基梅任司令,文建武任政委,下辖34旅、35旅,保留37、38、39、45、7(河南独3旅)、8团。

8月5日,第十二纵队在李先念指挥下挥师东进。后于12月与中原独立旅会师,组建新的江汉军区。1949年5月与鄂豫军区、桐柏军区一部合编为湖北军区,为湖北军区独立二师。

另,主力转移后,巩德芳奉命率少数游击队(500人)坚持根据地内斗争。

综上,参与豫鄂陕根据地建设的中原军区部队共保留兵力9000人左右。

二、鄂西北军区

1946年8月27日,南路军和江汉军区部队在湖北房县会合,两支部队的领导召开了联合会议,决定两支部队合并,成立鄂西北军区,创建鄂西北根据地。王树声任司令兼政委,刘昌毅、罗厚福为副司令,刘子久、文敏生为副政委,张才千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到达鄂西北的部队有南路军5200人(2旅4团、5团、6团1个营,3旅7团、9团),跟随南路突围的1纵15旅(43、44团)2500人,江汉军区独1旅6000人,以及坚持原地斗争被迫转移而来的江汉军区部队800人(含2旅6团2营),共计14500人。

与豫鄂陕根据地相比,鄂西北军区的敌情更为严重。鄂西北军区先后组建了五个军分区和由3旅7团与江汉2团(9月改为第5军分区)组成的野战旅。

9月中旬,15旅主力(第3、6大队)1300人北上归建。

9月22日,李人林率江汉游击支队(江汉1团四个连、一个警卫排、一个手枪队)500人东渡襄河,意图恢复发展大洪山、桐柏山根据地。

11月,与河南军区留下坚持斗争的豫鄂边独立游击支队汇合,改称豫鄂边游击支队。

12月,野战旅主力7团作战失利,部队缩编为两个营。7团与15旅第9大队的两个营、9团副政委秦忠率领的两个连1000余人被敌人围困在郧县的茅坪、马蹄沟一带。

1947年1月,部队在均县、房县和谷城交界的乌牛观一带被敌军包围,7团1营被打散,团长阙子清(后任湖北进出口公司经理)等不幸被俘。刘昌毅、胥治中率军区警卫团两个连和一个侦察队北进,不久即与7团政委何德庆所率领的余部(三个连)会合。后又与张力雄、张秀龙、汪乃贵所率的第三、第五军分区和江汉军区余部会合,总兵力约1000人。

根据地日益缩小,鄂西北军区及第一、二、三、五军分区部队和机关先后撤至荆门、当阳地区与第四军分区会合。

2月4日,鉴于敌情严重,鄂西北军区举行老馆观窝会议决定除留少数部队坚持原地斗争,将撤至荆门、当阳的部队编入第4团和第5团,主力分路转移到外线,王树声、刘子久、文敏生、刘子厚等领导则化装转移。

各分支部队下落:

1、罗厚福、吕振球等率领鄂西北军区部队(约500人)及分散建立根据地的小股部队(如5团5连、7连)等共约800人坚持鄂西北地区斗争。1947年5月与张才千率领的中原游击纵队汇合。

2、2月13日,张才千率第4团、军区警卫团一部约1200人南渡长江。2月24日,张才千所部与李人林所部会合,合编为江南游击纵队,下辖两个支队,共1600余人。5月下旬,张才千、李人林率领的江南游击纵队重返鄂西北先后与罗厚福等率领的坚持鄂西北斗争的多支游击队会合,合编为中原游击纵队,张才千任司令兼政委,罗厚福任副司令,李人林任副政委,下辖三个支队,共约3000人。6月12日,部队到达豫皖苏军区,6月24日改称中原独立旅。12月,中原独立旅与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二纵队会合。1949年5月部队改编为湖北军区独立一师。

3、2月9日,杨秀坤、刘健挺(2旅旅长、政委)率领第5团(八路军770团1、2营改编)约800人东渡襄河,计划随张才千一起南渡长江。经过三天急行军,部队极端疲惫,军区领导心疼战士让休息一天再过江。然而一天后形势突变,敌军先头一个旅封锁了江岸。5团陷入敌人三面包围之中。杨秀坤、刘健挺决定改变计划,准备北上经大洪山、桐柏山、伏牛山,北渡黄河去太岳军区。沿途敌军围追堵截,部队只得再次转向东,计划经大别山向豫皖苏解放区前进。4月中下旬,杨秀坤、刘健挺率领第5团在连续战斗中被打散,杨秀坤和刘健挺分别只率领着二三十人,分散作战。最后杨秀坤和刘健挺分别化装转移到山东、苏北解放区,余部或化装转移或就地隐蔽。

4、刘昌毅部向大别山突围,沿途收容了5团等部分被打散人员,5月初抵达皖西,与鄂东独立第2旅副政委熊作芳率领该旅余部300人为基础组建的皖西游击支队汇合,合编为皖西人民自卫军,约1000余人。到与刘邓大军汇合时,皖西自卫军发展到2000人,47年底发展到4300余人。刘昌毅率领的7团所部后来编入中野三纵37团,1949年改编为第10军30师90团。

综上,参与鄂西北军区建设的部队,除15旅1300人北上豫鄂陕归建外,共保留约3800人

三、鄂东军区独立二旅

1946年7月,张体学奉令停止东进,率部在大别山打游击。由于敌人加强清剿及大别山恶劣的环境,部队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仅半个月即减员1000余人。

大别山区民风凶悍,各县的保安团及地主武装小保队非常猖獗,前面说到的2旅5团最后就是在黄安(红安)七里坪被光山县保安团伏击而被打散,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的损失数也大大超过出山后在淮海战役中的损失。

到11月上旬,独2旅加上原新四军2师、7师留下的游击队200人,总共才1000余人。下旬,主力已失,被迫分散隐蔽活动300人。12月,张体学等团以上干部化妆转移,坚持斗争的仅剩熊作芳、桂林栖率领的皖西人民自卫军及易鹏、何耀榜、漆少川分别领导的三个中心县委的地方武装,合计1000人

与第一阶段突围相比,第二阶段的根据地建设及最后转移时期的损失无疑大了许多。中原军区最终保存下来的兵力计有:豫鄂陕军区9000人,鄂西北军区3800人,鄂东独2旅1000人,1纵1旅5000人,总计19000人左右。

中原军区面临的环境恶劣,敌军众多,初步统计参与堵截、围攻、清剿的敌军达36万人,失败也属无可奈何。总结下来,教训如下:

1、丧失了发展的最好时期。44年河南沦陷后日军主力南下,此时是中原军区发展的最好时机。中原军区虽然有所发展,但是力度不够。

2、45年抗战胜利后到46年突围前,面对国民党军摩擦和对根据地的蚕食,缺乏应变措施,未能像晋冀鲁豫和东北那样给予坚决打击,导致失去了腾挪空间,最后不得不突围。

3、中原军区是抗战后由新四军五师、八路军河南军区、八路军南下支队等组建,整合时间短,缺乏一个强力领导核心。

4、中原军区缺乏像林、粟那样的军事天才。苏中七战七捷时的大环境与中原差不多,不过中原根据地被蚕食的多些,但是中原的野战军也多些。

5、中原军区虽然有不少主力部队,如中原13旅及15旅45团,359旅,1纵1、2、4、5、7、8团,但是与其他军区相比稍显弱些,缺乏大规模作战经验。像359旅和2旅5团,都是抗战一开始就改编为八路军的老红军部队,但是由于长期在后方,战斗力衰减得厉害。

6、1纵1旅没有完成吸引敌人主力,掩护主力部队突围的任务。

等等......

时间过去了七十多年,中原军区干部、战士面对强敌奋勇冲杀,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坚持斗争,这都是值得我们后人敬仰,那些英勇牺牲的干部战士们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