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和我
我是一个称谓,和自己对应。
山本耀司曾说:“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了解“自己”。
其实,我,本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融入这人世间,去和他人碰撞,摩擦,是不会有任何感知的,没有什么觉察,或者好坏分别。因为自己,这个东西概念都是非常模糊的,有了别的对照,反观之后,才看到自己原来是这样,或者才意识到,哦,原来这个事情是这样。
走过这么一段路,学习家庭教育之后,走上自我学习的路,越来越感受到,一个开放和包容的内心是多么重要。除了去开放接纳,还有要去向那些智者仁人学习他们与人交流的方式,说话的状态和语气,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品味和学习的。
之前看《论语》,每每会在脑海中构成一幅图案,夫子看到众弟子时的一种安详满意的神态,面对上面求学之人的接纳,以及他人的不理解,依然是保持自己非常谦和的状态。
夫子的教化是因材施教,因而让人除了敬佩,还有深深的感动。
最近看了几个释迦牟尼佛陀的小故事,也蛮受启发的。
有一个婆罗门因嫉妒佛陀受人尊敬,所以,故意出难题。给一个家里小孩才过世,但是孩子母亲不忍让孩子离去,坚持不去火化,非要说孩子可以活过来。所以,婆罗门借此事,来刁难佛陀,给这个母亲说,去找佛陀,佛陀可以救活孩子。这个母亲一听非常高兴,就来找佛陀,其实,当时很多人都在的情况下,佛陀说救不活,谁都会认为佛陀的大慈大悲是虚假的,但是人死根本不能救活,佛陀怎么办呢?
佛陀给这位母亲说,我可以救活你的孩子,但是你要去村里某户人家借一粒荠菜籽,前提是这家没有死过人。这位母亲一听,心情当下就兴奋起来,因为荠菜籽好借到呀。于是她就去村里挨家挨户地借,第一家敲开门,刚一问,那家人就说,这个不难,我现在给你拿,但是当这位母亲问道那家人是否有死过人时,那家人就说,老母亲去年才过世。这位母亲伤心地去第二家,依然是家里有人过世,第三家,第四家,第五家,她挨个敲门去借,最后,伤心的母亲抱着已经逝去孩子的遗体来到佛陀面前,痛苦地跪在佛陀面前,说自己借不来。佛陀说,我如果从一开始告诉你,孩子救不活,你一定听不进去。现在你看到了,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个正常现象,是自然的法则,你的孩子虽然死了,其实他一直活着,他活在你的内心。
这一段,看完之后,久久不能忘却,其实,人世间不是很多事情,都是在人自己亲自去验证之后,才恍然大悟,了然于心,原来是这样呀。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一样,只是有人给你讲大道理,你永远都不一定会觉得是对的,只有不断经历,碰壁之后,你慢慢验证了那些道理的情况下,才知道,哦,原来真的是这样。
所以,为何山本耀司说,自己这个东西只有反弹出去碰回来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每一个人都一样,尤其是成长中的孩子,他们在探索和渴求认知这个世界的时候,更是希望能自己去经历一些未知的,新奇的东西,作为家长,你会怎么做?
像佛陀这样的圣人,都不会直接给学生讲道理,都是引导着学生,自己去一步步实践体验。
其实,这是一个正常的求学过程,就如同我们说一个人学习知识,恰好经历“比、从、北、化”的过程一般,当他通过自己的经历慢慢验证了那些你曾经说过的道理,而你也同时在用你的状态用生命在演绎,那么你的每一句话,都有了分量,孩子自然而然会非常敬畏尊重你,在这基础上,家长的引导,和孩子的成长,才能真正建立起来,形成良好的一个状态。
又或者说,孩子的成长,也在不断促进家长自我修正,这才是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所在,家庭是一个小的世界,从小家里慢慢地走出去,才可能真正接纳外面的世界,正视世间存在,从而也被这个世界正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