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济生:唯愿世间再无疼痛
医者
发大慈恻隐之心
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以心作烛,悬壶济世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中国疼痛学之父韩济生
以九十余岁高龄
在神经生物学领域毕生躬耕
致力于以针灸除人类之病痛
助健康之完美
01
把“疼痛”当回事儿
2007年7月16日,卫生部发布了“关于《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疼痛科诊疗科目的通知”。从此,因疼痛而就诊的患者终于有了全身心依赖的“家”。这一切,都得益于北京大学神经生物学系教授——今年已93岁高龄的韩济生院士。
“医学是随着人类痛苦的最初表达和减轻这份痛苦的最初愿望而诞生。”然而长久以来,我国对于疼痛的治疗却不容乐观。“疼不是大事儿,常常是疼得要命,人家不当你回事儿。”2005年6月,中华疼痛学会会长、神经生物化学领域的专家韩济生联合十七位院士,呼吁成立疼痛科。经过两年深入调研、审慎决策,卫生部最后做出决定:在我国二级以上医院成立一级临床科室“疼痛科”,专治慢性疼痛(区别于以治疗急性痛为主的麻醉科)。
“行医仁者,普济众生”——这是韩济生父亲对自己的期望,也是他数十载专注科研的行动指南。1953年,年轻的韩济生放弃了多年的“外科梦”,选择神经生物学作为终身职业。如今,韩济生已经与疼痛打了半辈子交道。而他与疼痛科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58年。
当时,中国疼痛医学界出现了“针刺麻醉”这个新词。1965年,周恩来总理提出:“针刺麻醉不能光做临床,也要讲个道理出来。”任务下派到韩济生身上。西医科班出身的韩济生起初并不相信,直到亲眼目睹一场针灸麻醉的开胸手术,他发现了中医针灸麻醉的神奇之处,从中西医结合角度看到了疼痛学新的解题方案。
“我们去的是通州的结核病研究所,我亲眼看到一个女工的开胸手术,当时她身上有40根针,在切胸剪肋骨的过程中,她居然一点不难受不皱眉头。”
从怀疑到相信,自此,韩济生与疼痛学的羁绊正式建立。
02
让世界重新认识“针灸”
针刺麻醉的原理是什么呢?一根小小的针是如何起到如此的镇痛作用呢?韩济生首先通过人体针刺镇痛实验收集数据,确定了针刺镇痛最基本的时间规律和空间规律。“1965年11月的某一天晚上,我正在用算盘和计算尺整理统计白天所得结果。随着数据越来越多,针刺有镇痛作用的曲线显得越来越光滑,好像一个图片,越走近看得越清楚。”深夜的实验楼只剩下韩济生一个人,但他却觉得自己似乎拥有了整个世界。
1966年2月,韩济生代表北医针麻组,在全国第一次全国针麻学术大会上,报告了这一阶段性的成果。从此,韩济生坚定了研究针麻原理的决心。这也预示着,中国针刺麻醉的研究进入了前无古人的深水区。
老师王志均在韩济生的研究道路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他的启发下,韩济生沿着神经化学的研究思路,提取镇痛作用起效时实验动物脑部产生的物质,确定了针刺麻醉的化学物质作用于脑部的证据。
1979年美国“世界麻醉药研究学会”上,韩济生用确凿的实验数据和创新的神经学理论,将东方人的针灸原理介绍给了对“针灸”存疑的西方学者。韩济生深知,打破偏见只是第一步,“针灸止痛”的应用才是关键。始于临床的研究如何应用回临床,一直在拷问着他。在老师的鞭策下,韩济生首先实验确认了:在穴位上通过不同频率的电脉冲模拟中医不同的捻针手法,可释放出不同种类镇痛及抗镇痛物质。它为中医针灸疗法的古老经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中医针灸非常讲究手法,而这种手法的学习,常常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间。韩济生想用一个仪器来模拟“透天凉”“烧山火”。回忆起这些,韩济生依然激动不已:“如果说我一辈子有所发现的话,'穴位上不同频率的电流刺激,会令大脑产生不同的化学物质’,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这意味着,大脑工作的'密码’被我们发现了!”
经过研究,韩济生成功研制出了可以模拟针灸手法的仪器,起名为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韩氏仪的成功研制,使得针刺镇痛疗法可以大规模应用于临床。
199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召开了关于“针刺疗法”的听证会,韩济生前去作了报告到会并详尽介绍了他30年针刺镇痛科研的成果,使得针灸在止痛方面的功效得到确认。经过半个世纪的针刺镇痛探密之路,韩济生将中医针灸用西方医学界所能接受的科学话语推向了全世界,站在了现代医学的前沿。
03
“此生惟愿济众生”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韩济生,对自己的工作没有丝毫松懈。当时年过七旬的韩济生敏锐地捕捉到毒品和神经化学间的关系。于是,他给自己设下目标——不仅仅是帮人止痛,还要帮人戒毒。
“每个人针刺镇痛治疗效果的优劣取决于镇痛和抗镇痛两类物质的多寡和相对平衡。”据此原理,韩济生院士设计制造出了“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用于镇痛、解痉。韩济生派人到戒毒所,展开临床研究。通过实验和观察,证明了韩氏仪缓解戒断症状的效果。1997年,韩氏戒毒治疗仪作为被公安部、卫生部和全国禁毒委员会承认的戒毒产品,向全国推荐。
2008年,八十岁的韩济生院士又为自己定下了一个新的目标:扩大针刺治疗的疾病种类,寻找新的适应症。看准方向后,韩济生院士开始了一场找寻针灸其他适应症的“春光行动”,将范围圈定为那些对国民危害大、西医疗效差且针刺可能有效的疾病。最后,韩济生院士将目光锁定在了孤独症上。
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针刺技术的形式从砭压、手捻针发展到了如今的电针。韩济生院士团队还研发了更方便的邮票大小的穴位贴片,进行“经皮电穴位电刺激”。2009年,韩济生研究团队又用经皮穴位神经刺激仪对76名孤独症患者进行了临床试验。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孤独症儿童相关症状得到了改善。这一疗法克服了手捻针和电针对儿童不甚相宜的缺点,无创无痛,患儿接受度高,也避免了药物的毒副作用。
西医出身的韩济生,错过了自己的“外科梦”,却圆了千千万万疼痛患者康复的美梦。医者,仁心,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韩济生
1928年生,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北京大学神经生物学系教授。从1965年开始从事针灸原理研究,研制出“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对镇痛和治疗海洛因成瘾有良效。
韩济生纪录片出自系列人物纪录片《北大之光》。《北大之光》系列纪录片由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出品,记录了北大老中青几代学者扎根中国大地,在各自研究领域做出突出性贡献的历程。通过讲述故事,分享感悟,展现了几代北大学者爱国爱校、敬业奉献的精神品质。
来源: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医学部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