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导被本科生嘲讽学历低,实力正面对着学历的质疑
近日, 一位自称获得推免资格,将保送到北大数学系读研的本科生,在查看北大师资情况时,认为该院系有位博士生导师的本科毕业于比较普通的大学,学历水平过低,故在社交平台上提出希望北大整顿师资的建议。这不仅让社会为之一惊,更是让我们明白了当今社会对高学历的执着。
那位被本科保研学生嫌弃学历低的博导名叫胡俊,他是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博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教授。这位学生认为北大的博士生导师学历较差,从而认为导师水平不行。这样判断导师的能力或者科研水平不行,这样的主观判断可以说是非常片面的。这个认识的根源在于,他认为“第一学历”差就等同于没能力,只有学历高的老师才是有能力的老师。在绝大部分人的眼中高学历仿佛就代表了实力,但我却认为有强大的实力比光鲜亮丽的学历更为重要。
难道低学历是阻碍成功的拦路虎吗?其实不然。
华罗庚在初中毕业后,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他就靠着自学完成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不仅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还成为了世界著名数学家;齐白石半路出家学习画画,从27岁至终老,靠着不断琢磨画法技巧,废寝忘食地观察所画之物,最终画得栩栩如生,自成一派。他学习纂刻时,挑了一担础石来,夜以继日地刻着,一边刻,一边拿着优秀纂刻作品对照观察思考,最终齐白石也练得了一手炉火纯青的篆刻艺术;还有马云,他参加高考却两次落榜,在第三年被破格录取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毕业后担任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英文及国际贸易教师,可他却继续学习商业知识,抓住商机,熬过困难,创办阿里巴巴,带动了消费方式的转变和互联网发展。
可以看出上述中的名人大家们虽然学历较低,但都经过了一番磨砺,最终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出色的成就。这些低学历甚至无学历的人凭着坚强的意志和努力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实力并取得巨大成就的例子数不胜数。无不告诉了我们:学历不是唯一的判定能力的标准,通过不懈努力获得的实力才是。
难道高学历是实力的代名词吗?其实也不然。
比如在应试教育下,很多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的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在过去的读书生涯中,我身边不少同学“一心只读圣贤书”,把分数看得很重,根本不注重学习合作、丰富能力、思维创新等。他们往往以考上好大学为人生目标,进入大学之后常常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只会死读书,求一个高学历。他们即使凭借一张平平学历纸,带着冷冰冰的知识,进入到一个大公司,也会因为实践经验、创新能力不足而无法灵活地处理问题,抓住机会发展提高自己而倍受挫折。
我们无法改变学历是求职中第一敲门砖的现实,而且我们必须承认高学历的人往往德才兼备,品行优良,但是学历高低不能被当作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和最高标准。学历,我们固然该参考,实力我们更应该重视。如果要我在强实力和高学历中选择,我会更倾向于有较强实力的人。有一句话广为流传,那就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即每一个行业都有其精于钻研的翘楚。我们应该看到,每个人自身的优势和闪光点,我们更应该勤学善思、提高自身能力,这样才能让每颗金子都不在被“低学历”掩埋,在社会中发出璀璨耀眼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