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冰教授谈谈【113】人大多都能活成自己想象的样子
随着年岁的增长,对生活、工作有了不一样的感受,也看见了很多事情和人的变化,见证了曾经人与人间的差异有了结果,所以也就愿意总结一下。一总结还真发现不少共同性,今天要谈的就是一例。
每个人在年少的时候都满怀梦想,当然太小的时候(比如童年或青少年时期)的理想,多半带有学校教育的印迹,也就是追随国家、社会或者老师的引导,完全不是自己本能意愿的反映。
我认为绝大多数人对人生的预期应该始于正式参加工作以后,因为那时你会觉得一切都稳定下来了,生存的基本方式和条件也明确了,对与自己具有最大可比性的前辈们一生的发展过程也有了一些了解,自己不过是重复他们的人生而已。当然也有所不同,那就是绝大多数年轻人都认为自己会借鉴前辈人生经验,避免他们曾经的失误,活出自己的精彩。
初为医者时,同行朋友之间,虽然不至于公开表明自己的人生预期,生怕会被别人耻笑为自不量力或异想天开,甚至自己也多半不太敢设想会实现,但在内心深处还是有这种渴望的,所以在闲谈中还是有所表露,也未必引起别人注意或当真,还有些在行动中有所表露,但常冠以没办法了,领导逼迫的等说辞,但现在回忆起来,实际都是大家真情实意的流露。
例如我当时和现在的一个同事,经常在我面前流露出对申请到巨额科研经费者的羡慕和崇敬。要知道那时我们一般能申请到的经费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也就8万元左右,一次他用很羡慕的口气告诉我,他这次开会遇到一个申请到80万元课题费的专家,无不艳羡地说“咱们要是能申请到这么多科研经费,那我们不知道可以作出多少成果”,言外之意,那似乎是不可能的。结果现在一看,这位老兄目前申请的科研经费已经数千万有余,实际上他早已实现了当时的目标。
另有一位同事,虽然表面上显得胸无大志,唉声叹气,抱怨牢骚也不少,但他抓紧一切时间在学习英语,还总是谦虚地说“学着玩”,之后他在我们当中率先出国,然后开始投稿SCI论文,他又说稿子闲在那,投投试试,再后来又年复一年的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时不时地跟大家继续发牢骚“肯定不行,领导非让我投一下”。不知不觉几年过去了,这位仁兄已经成为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和长江学者的获得者。现在回想起来,他始终想成为科学家的愿望没有停息,始终在积累和努力。
我当时其实也有愿望,那就是如果能在医学上有点发明创造,像国际知名的医学专家一样,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一种理论或方法,那该是何等的幸福和满足。对于是否能实现,我根本没抱希望,只是每天依旧是忙着日常工作,与前两位一样,收病人,写病历,做手术,结婚生子,照顾老人,计算着每个月的收入和柴米油盐,大家在一起,依旧是相互调侃,相互讲笑话,调侃对方在做美梦。但今天回头来看,我们不是都美梦成真了吗?
再看看,那些当时没有想法,也没有行动,认为自己只能循规蹈矩发展的同事们,现在依然如此生活着。进一步放眼看看全国同行,那些想当院士的同仁们,大多数终于当上了院士;那些想当名医的同行,现在也大多数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名医专家了。
相反那些想当科学家的态度与行动不清晰(自己不坚持深入科研实际工作),当名医的举动不坚绝(不坚持临床一线,保证足够的工作量),只想着通过当领导的影响力,借助人脉等资源成功的,大多数都没有成功,而那些有理想有行动的医者,无论在什么位置什么平台,心中目标其实并未改变,始终在实现理想的路上积累和努力。
总而言之,只要你的目标或理想明确且坚定,通过日积月累和数年的磨炼,大多数是会实现的,但因为这种渐变的缓慢和长期性,不一定能在短时间内展现出来,当大家几十年之后,暮然回首时,才发现原来咱们都活成了自己曾经想要的样子。